纪念李清照诞辰936周年

李清照诞辰936周年-首图_副本.jpg

1084年313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昨晚的一场春雨,让天更蓝树更绿。李家宅院里全家人都在紧张的、充满期待的忙碌着。突然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小院的宁静,39岁的李文叔第一次当爹,有了自己的宝贝女儿,站在院子里激动得跳起来。女儿的名字,李文叔早就起好了,叫“清照”,希望女儿一生像自己李格非一样“格其非心”,“清澈明亮”。

小清照的降临,特别是女儿的聪明可爱,给李文叔和夫人王氏,带来了无穷快乐和希望。小清照的爷爷和父亲,均曾受韩琦(北宋仁宗时明相)提携,父亲李格非还是著名文学家,而母亲王氏是17岁即中状元的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采。小清照,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了!

小清照6岁那年,李家迎来一件大喜事,官至太学正的父亲李格非在都城汴京经衢之西置办了自己第一处私宅,美其名曰“有竹堂”。李格非的好友大文学家晁补之(字无咎)欣然写下了《有竹堂记》,小清照有了自己的新家。李格非文采飞扬,夫人王氏也很有文学修养,家中藏书甚丰,小清照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稍长,通过父亲直接或简接受教于当时北宋文坛大师包括苏轼、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等。李清照的文学修养也慢慢日臻成熟。

李清照自幼聪慧过人,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特别是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宋诗人元淮《读李易安文》评价李清照的草书胜过王羲之。“象管鼠须书草帖,就中几字胜羲之。”

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10多岁起李清照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16岁那年的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城,“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17岁那年,李清照读了张耒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厚积而勃发”,当即写出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和诗两首,令人拍案叫绝。李清照这两首诗李清照从大处落墨锋芒毕露,深刻分析了唐明皇“安史之乱”的深刻历史教训,影射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君主荒淫无能,臣僚尔虞我诈,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时局外患日重,汴京城却处处歌舞升平,李清照忧心忡忡,只有用借古讽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诚。从其深沉的忧国之思中,人们不难看到李清照那赤诚的爱国之心。一个未涉世事的少女,却能用气宇轩昂、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的笔墨,对国家社稷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这也是后世为什么称李清照为“奇女子”的原因!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盖茂森.png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看了这些历史评价,勿需再怀疑李清照这两首和诗的成诗年龄了吧?!

“李家有女初长成”,转眼间小清照已经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李格非也已升为礼部员外郎。18岁那年,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吏部员外郎赵挺之第三子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李清照迎来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结合,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女才郎貌”、“琴瑟和鸣”,被赞为是一对神仙眷侣。两人的爱情故事自宋之后就被传为佳话而为人津津乐道。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天有不测风云,自元祐年间(10861093)而起的“新旧党争”、也叫“元祐党争”,10年之后愈演愈烈,也称“元佑更化”。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新党领袖,而父亲李格非则为旧党成员(李格非的老师苏轼则为旧党领袖)。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内排挤元祐旧臣。李格非因名列“元祐党”,被罢官。同年,赵挺之则由吏部尚书拜右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五年(1106年),进拜尚书右仆射(《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一》)。在这场“元祐党争”中不顾亲家死活的赵挺之看来是最大赢家。然而事情远非那么简单。赵挺之官至宰相后,与蔡京展开权力之争。两人争得你死我活,各有胜负。然而,“至大观元年(正月)(1107年),蔡京再相,(三月)赵挺之罢相,授佑神观使”。(《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二》)曾经“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余力”(《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一》)的赵挺之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赵挺之罢相后五日即病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包括赵明诚在内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

李清照在开封度过了她天真烂漫的童年,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青涩甜美的青春岁月,如花似玉的新婚生活。李清照因诗词名满天下,嫁入赵府也是名震京城。开封二十多年的青葱岁月,李清照是幸福的。聪慧的才智,独立向上的性格,汴京良好的文化氛围,优雅的家庭环境,命运之神的眷顾,造就了千古第一才女。

父母的呵护,堂兄李迥的关照,小弟李迒的相伴,朋友的关爱,李清照的少年时光享受着如公主般的甜蜜生活。

汴河明月,隋提烟柳,繁塔春色,金明池泛舟,中州盛日元宵灯会,清明上河的繁荣,东京梦华的盛世太平,都让李清照终生难忘。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两首《如梦令》和这首《点绛唇》,恰是记录李清照少女时期,热情奔放、渴望独立、追求自主的精神、以及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生活放式。铭记李清照青春洋溢,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真实写照。

如梦令·常记》: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十四五岁的李清照和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小伙伴,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好,逆着夕阳,疯狂的划船争渡争渡,激荡的湖水和那爽朗的笑声,惊起一滩滩鸥鹭。这种青春昂扬的场景,就是放在今天又会有多少女孩子可以企及?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道出了多少刚刚跨入青苹果乐园的少女们的心里。风雨之夜隐藏了汴河之上的州桥明月,思念之情无以寄托。一个人呆在书房,不知不觉多喝了一杯小酒,一觉醒来天已放亮。唉,窗外应是绿肥红瘦”,肥了绿叶瘦了海棠。

《点绛唇·蹴罢秋千》:一个春天露浓花瘦的清晨,母亲在做早饭,父亲还在书房,清照悠闲地荡着秋千,喜鹊立在树枝上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幸福突然不期而至,一时半会还不知道如何应对,顾不上穿鞋和散落的金钗,和羞走躲在青梅后。少女时这一娇憨的画面,让李清照终生难以释怀。

追到手的幸福就要大胆享受。李清照嫁给赵明诚是幸福的,也是心满意足的。李清照要做一个幸福的新娘。“《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婚后两人如胶似漆,生活比蜜甜。李清照多才多艺兴趣广泛,赵明诚自幼即酷爱金石学,迷恋名人字画碑刻。婚后,李清照也很快痴迷于金石书画,小夫妻时常结伴到相国寺资生堂前的古玩市场淘得字画书籍。缩衣节食乐此不疲。

幸福时光转瞬即逝。父亲的蒙难,夫家的变故,给李清照以及二人的婚姻一沉重打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

汴京是留不下也不可能再回去了。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李清照随婆婆郭氏,以及赵家大哥存诚(字中甫)和二哥思诚(字道甫)及其家人,及婆妹等一家回到赵家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到青州之后,李清照和赵明诚把研究古集金石之学放在第一位,也有完整的规划。“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赵明诚年轻时就立志要撰写一本金石学专著,以弥补欧阳修得《集古录》的不足。青州私宅是赵挺之置办的房产,规模很大至少有几十间,据李清照记载“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金石录后续》)。

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曰归来堂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归来堂”的命名,好似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早就等这一天了。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乐观主义精神。

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城 (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豪气的李清照,也有小女人的一面,只想相夫教子,“小富即安”,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李清照虽然后来赢得了“一代词宗”“千古第一才女”等称号,也许李清照从来没有刻意过。

《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取其中之雅意,李清照把居室称为“易安居”,也从此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日京师丞相府中养尊处优得生活,但远离了权力斗争的政治漩涡;虽然没有京师的喧闹繁华,然而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

 本来赵明诚最大的心思不在为官之道而是研究金石碑刻,李清照也早已从中找到了乐趣。他们相敬如宾,琴瑟和鸣,赌书泼茶,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

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在青州的生活很平静,但两人一直没有子女,一家人住在一起难免有些苦闷。好在婆婆郭夫人并没有怎么为难儿媳。分析原因,一是郭夫人(曹州知州郭概的女儿)很有修养;再者赵明诚还有两个哥哥,三是李清照还很年轻;还有就是李清照不是一般女子;最后一点最主要的应该是赵明诚非常爱李清照。仰取俯拾,衣食有余。李清照想着就这样过下去生活也很安逸,甘心老是乡矣!

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呕心沥血的经营下,归来堂收藏四方古器名书,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富有的藏书楼。归来堂也成为当地的文化交流中心。据《金石录后序》记载:收集的书籍达到了要求,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如果谁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定要责令此人揩干净涂改正确,改掉以前那种随便很不在意书籍的作风。为便于保存原本,又不误他人借读,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就节衣缩食:“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节省下来的钱遇到想要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正规版本,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李清照管理起来归来堂,很有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方法。

李清照晚年所作《金石录后序》,饱蘸情感无限眷念地记述了在青州的生活剪影。李清照夫妇省吃俭用,醉心于金石书画的收集与整理,每每得到珍贵的书籍、字画、彝鼎之类,鉴定分析、欣赏玩味常常废寝忘食、彻夜达旦,到了痴迷的程度,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

赵明诚在家赋闲13年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接到朝廷任命出任莱州知州,开启了赵明诚人生走向巅峰的序幕。先赵明诚之前,两位哥哥存成和思成已接到朝廷任命履职。莱州5年任满,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赵明诚再知淄州。

虽然此时的北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官场腐败朝廷昏庸,北有崛起的金国虎视眈眈,南有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但对赵明诚这样的地方官,仍是好日子不断。手中有了权力,行动更加自由,“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愿望更近了一步。

杨淑涛-李清照.jpeg

从汴京回来还是青年的李清照慢慢步入了中年。归来堂的繁重事务,动荡的时局,还有出仕为官的赵明诚,都让李清照操碎了心。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大宋江山将倾,一场灾难也慢慢逼临归来堂。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军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次年三月,徽钦二帝、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掳北上金国,北宋灭亡赵明诚于这年三月丁忧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会合。到了海州(今连云港海州区),雇了好几艘船渡过淮河,又渡过长江,到达建康。青州归来堂锁着十多间房屋书册什物,希望来再备船把它装走。是年十二月,金兵攻下青州,十几屋藏品,一下子化为灰烬。李清照开始了她一生的南渡生涯,终老再没有看到东山故土。

这次南渡,李清照押运十五车文物,长途跋涉,越淮河渡长江,行至镇江时,恰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一路风餐露宿,躲过了匪患和追兵,显示了李清照非凡的才能和胆识。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秋九月,明诚夺情被任命为建康府知府。惊魂未定的李清照终于看到了生活的一线希望。这年的冬天金陵异常的寒冷,大雪一场接一场不停的下。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健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在江宁时常踏雪登楼,回首夫妻二人走过的路,花灯下汴京相国寺桥前闲情漫步,夏夜中青州南阳河畔闻蝉鸣听蛙声,而今身在他乡为异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时多少感慨:《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李清照是一个心直口快、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喜怒分明的人,很少如此郁闷不乐。但李清照怎么也没预料到,这种闷闷不乐的日子,回不去故土宁愿老死在健康城的愿望,也转瞬消失了。

赵明诚做了不到一年的江宁知府,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春三月因失职罢官。赵明诚和李清照成了一对患难夫妻,只好“具舟上芜湖,入姑孰(今安徽当涂),将卜居赣水上”(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决定到赣江找个偏远的地方住下。如果不是后来赵明诚的官运再次降临,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能会在乡下某个地方即使过着清贫的日子也可以安度晚年,命运也给了李清照这位千古才女以完美的幸福一生。

“福兮祸之所伏”。高宗建炎三年夏五月,朝廷下诏复任命赵明诚湖州知州。对赵明诚来说,无异于是“天上掉馅饼”,这是为洗清任江宁知府“弃城而逃”之耻的绝佳时机。赵明诚“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跃马扬鞭,迫不及待地赶往江宁朝觐皇上。不幸在途中感染疟疾,八月十八日病亡,终年49岁。

“元佑党争”祸端降临之后,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回到青州归来堂易安居愿望是“甘心老是乡矣”,避难江宁后打算“人老建康城”,再后来无奈“将卜居赣水上”随便找一个容身之地。然而,命运多舛,一连串的祸端接踵而降,从来不给李清照思考得时间。

赵明诚的突然离世,李清照头顶的天塌了。忍受悲痛和巨大打击,料理完赵明诚的后世,李清照差一点一病不起。而此时却又冒出了“玉壶颁金”的事端。是因为有人觊觎李清照手中的文物,使出极端卑劣诬陷之能事。为了证明尸骨未寒的丈夫赵明诚的清白,李清照做了个超乎常人的决定,把夫妇二人收藏的所有珍品都进献给国家。那时的国家代表就是以赵构为首的东躲西藏的南宋小朝廷。于是她追随宋高宗赵构逃亡的路线南渡。从建康出发,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追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后来又从温州返回越州。由于战火不断匪患横行,这些文物每走一处都会遇到强盗遭人惦记。李清照要用生命保护这批文物,特别是夫妇几十年青春换来的《金石录》手稿。李清照用三年时间洗刷了赵明诚的不白之冤。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49岁,几经漂泊,最后定居在南宋临安都城的清波门外。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并写下了那篇感人肺腑的《金石录后序》,也算是对自己和赵明诚一生的记述。

李清照避难金华时写下了《打马图经》和《打马赋》、《题八咏楼》、《钓台》,在临安写下了《永遇乐·落日熔金》、《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特别是具有史学价值和文学地位的《金石录后序》。每一篇诗文无不体现李清照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坏土。”(《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

其实,李清照早已看透了偏安一隅,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李清照《失题》)。就连岳飞这样的抗金名将,都会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李清照更是报国无门,“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打马赋》)这样的愿望焉能实现?难怪后人有诗云:“过眼西湖无一句,易安心事岳王知。”(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李清照》)

每读到《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会想到李清照在杭州的20多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眼前就会浮现,在杭州清波门外,一处不大的院落,院后有小桥流水,院内几间低矮的草房,但书房、琴房、易安居布局雅致。院子里种着你喜爱的花木,也有那时常让人痛伤心扉的梧桐和芭蕉。岁月催人老,你慢慢的去了,没有告诉人们是哪一天,你去了哪儿。

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李清照画像-刘福芳_副本.jpg

自北宋末年,李清照在中国词坛和文学史上,就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恒星。当时或其后多少能力不及者,却在不择手段试图抹黑你,遮挡你的光芒,然而,一个个被滑落进历史的尘埃,而李清照却成为不朽。

李清照的很多轶事和作品收录在历代名人的笔记、杂谈及官方文献等著作中,包括《宋史》、《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辞海》等。

近年来,关于李清照学术研究的论文、传记及文学作品更是丰富多彩。包括动漫、绘画、网络媒体,电影、电视剧,戏曲包括越剧、昆剧、京剧、豫剧等多个剧种。

目前全国有关李清照纪念馆祠有四处:济南趵突泉李清照纪念馆、章丘百脉泉公园李清照故居、青州范公亭公园李清照纪念祠和金华八咏楼李清照纪念祠,还有多处清照纪念亭和雕塑。

1987年,国际天文学组织给水星的十五座环形山,用全世界的十五个名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个是李清照。李清照的名字永久镶嵌在太空,将于宇宙共存。

后人给予这位一生命运曲折的女词人以最高的荣誉,李清照被称为“词国皇后”、“千古第一才女”、“一代词宗”、“婉约派代表”,其词体独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清照网于2019年313日,李清照生日这天正式上线。我们将以现代互联网这个平台,最大限度的搜集、整理、宣传李清照及其文学作品,弘扬传播清照文化。

你不寂寞,也不孤单,因为你是李清照!

谨以此文纪念李清照诞辰936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