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708464911,1189242104&fm=26&gp=0.jpg

  •  喜欢愉快学习,所以喜欢天涯论坛上的文字。由于比较忙,上得不太多。觉得中国古文诗词最难学了,所以身为女人,读了一些关于李清照的东西,颇有些感想,就想把自己它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语言表达出来,放在这里与大家切磋,目的在于在讨论的轻松中不知不觉又多了解了更多。不妥之处请教!

  •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  成就:词独树一帜,所创“易安体”当时就为人模仿、学习,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清代学者李调元评其词成就:“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意思就是说,她的词写得太好了,几乎压倒了男人写的,女同胞就更不在话下了。

  •  其实,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也都能高标一帜。《宋史》李格非传中曾特别提到李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据明代焦竑编著的《国史经籍志》证实,《李易安集》有十三卷之多,其中七卷诗文,六卷词作,大多散失殆尽。可惜只传下来《漱玉词》四十多首和不多的一些诗文。

  •  世界影响:作品被译成英、俄、法、德等多国文字;前苏联巴斯时马诺夫在翻译《李清照<漱玉词>》时作序称:“继‘柔美的萨福’之后,不仅中国,而且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诗歌史,恐怕都不曾有过一位女性可以与李清照相比。”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中国人占了15座,其中就有李清照。


  •  第一章 年少时代

  •  1、芳名的由来

  •  人的名字,要从没有多大意义这方面来说,不过就是一个人的标识,便于旁人叫唤识别而已。如果要从有意义这边来说,好象也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贱如底层老百姓,也会在名字上动点脑筋,叫个“狗剩”“招弟”什么的,就是想用贱名字保佑孩子无病无灾,生命力强,或者招来男孩子的降生。


  •  至于达官显贵,富贵人家,因为有钱有势,似乎就显得孩子金贵些,于是璋啊、玺啊、金钗、玉凤的,把那些好的贵的净往孩子名字上放。再上到皇帝,那更是气势武装到了牙齿,有金口玉言的特权不说,还不准别人随便叫和他一样的名字,所以封建朝代多有避皇帝讳而改名的事情发生。尤其是开国的新皇帝,本来别人的名字是早就取了的,本不存在侵权,谁知道他竟做了皇帝,只得让他独占。比如朱元璋,早年不过是个快饿死的小和尚,他做了皇帝以后,明朝人便谁也不敢再呼自己的儿子、朋友元璋了。

  •  那么李清照呢?作为北宋文章名流李格非之女,北宋名臣王拱辰之曾外孙女儿,名字自然应该不会是随便取的。清照名字之由来,已经找不到可考的文字记载来作证了,这里就按当时的一些时尚来作些看似有理的推演。


  •  李清照出生在宋朝,我们就从她出生前的唐朝的风气说起。唐朝的女儿们,有两个是最夺目的,一个是“一朝选在君王侧”后令世风转变为“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杨贵妃玉环;另一个便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帝武则天。武则天之母虽然贵为隋朝杨姓皇帝的亲戚,父亲也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可是武则天还幼小的时候,她的家就衰败了。杨姓一族是亡国之皇族,自不必多说,而武则天的父亲虽然有权势,可他却早早就去世了,等不得女儿长大成人。于是,幼小的武则天和母亲受自己同父异母哥哥的排挤,再加上封建时代普遍重男轻女不注意记录女同胞履历,武则天到底准确叫什么,我们就弄不太清楚了。据说,进了宫以后,唐太宗看她长得诱人,赐了个名字“媚”,她才成了武媚。武媚当上皇帝以后,很为这事耿耿于怀,就想取一个比谁都好的、光照千古的名字,发明了一个汉字“曌”来作为自己的名字,表示自己就像日月临空一样照耀着大地,于是武媚更名武曌。


  •  女人当皇帝固然不为后世男同胞所称道,但是武则天的治国才能却是稍微有点见识的封建时代男性们都不得不承认的。而且武则天颇有点学养,她写给老公高宗的诗“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还被后代的文人们称为好句子。所以,悄悄在心里希望自己的头生女儿像则天那样成为高高在上、光芒四射的明珠,对于文人们来说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即使是像李格非这样不拘成见的男人在那个封建时代也决不可能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轮太阳,再说则天皇帝再强,也毕竟是女的,止于皇后的高位多好,就算做了皇帝,最后还不是被迫归位为李家媳妇!所以,自己的女儿安守妇人本份,成为一轮像皇后那样的明月倒是值得希望的。月亮自古以来便是女性的象征,月亮的光辉清幽而不灼眼,像明月的清辉那样照耀大地——清照,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名字!

  •  事情也还真巧,李清照真还成了一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当然,她是文坛的明月,她曾被人和五代词人李煜一起称为“词国的男女皇帝”。这里,我们在理解这一轮明月的时候,就不需要把它看成太阳的附属了。这轮明月就是她自己本身,就像太阳、星星、明月,各是各一样,在“玉环飞燕皆尘土”后,她那精美的词章和诗文还如明月在文化的星空闪亮。

  •  不过,关于清照父亲为她取名是否有上面的意思,也只是一个猜测和推想而已。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有另一个猜测,也许更加符合实际。

  •  李清照是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镇人。这个地方泉水清澈明净,丰盛堪与济南媲美。其中百脉泉“方圆半亩许,其源直上涌出,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与济南趵突泉齐名。此泉与绣水泉、西麻湾泉汇合一起注入绣江。诗人元好问曾经有诗赞:“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章丘也因此又名绣江。

  •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醉心于水泉,曾写《历下水记》,对当地的水泉作了详细叙述,并自称“历下李格非”。地理学家后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曾这样写道:“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从郦道元的文章中取出“清照”二字为小女命名,来寄寓自己所欣赏的清朗风骨,再说,女儿似水,取这名字对于李格非来说,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  后人咏李清照的诗,有一首与最能点出她的名字的这一意义,那就是清朝乾隆时候,山东一个叫田雯的诗人,他在访济南大明湖边的柳絮泉旁的李清照故居时所作的《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居》:“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沙禽一只飞,独向前洲去。”事实到底如何,只有早已作古的当事人自己才清楚了。好的名字影响人的一身,恐怕也有座佑铭的意义,这是积极的一面。

  •  迷信的人却认为好名会左右人的命运,所以现在大城小城,越来越时兴一些帮人取名的服务,算八字、择字意,弄得极其复杂。其实,想一想很多故事,名字也就不那么了不得了。比如当年吕太公给女儿吕后取名吕雉的时候决不会想到演变到今天的贬意。按字典的解释,雉,善走,不能久飞,通称野鸡,有些地方叫山鸡。再比如太平公主、安乐公主这两个封号,谁会想到权倾一时的她们最终一点也不太平、安乐,反倒成为刀下客。还有老家一个熟悉的家庭,父亲有一些文化,就把子女男的取名旭辉,意思为太阳的光辉,女儿取名月辉,意思月亮的光辉,名字是很好也很美有诗意了,可是后来孩子长大,旭辉吸毒不知所在,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却也没考上个大学,成为很普通不过的人,并没有怎么体现出月亮辉光的意义。小的时候,我还看到书上记着:杜甫,字子美。就总笑肚子美,现在想起来,还会一笑,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诗圣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

  •  总而言之,名字么,主要功能还是一个标识,无意中像清照那样与她的人和文相谐而罩上一层锦上添花的光环自然是好,平淡一点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关系。无论如何,清照二字,拜她的词采所赐,成了一个独具的好名字!

  • 4.jpg

  • 网络图/清照网

  •  2、亲生母亲到底是谁?

  •  中学的时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老师的讲解下,只感觉清照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令我们向往。不少评李清照的作品在解这首词时,也说的是反映了她少女时代活泼、快乐、无所顾忌、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生活。

  •  可谁曾料想,阳光背后常常也许会有阴影,快乐的生活里不一定没有一丝愁云掠过,清照曾经早年丧亲母的事情在无以确证的今天或隐或现地浮现在个别研究者的字句中。

  •  据《宋史》中《文苑志?李格非传》所写:“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这里的李清照的曾外公王拱辰是宋时翰苑名流、最年轻的状元,他中状元时才十九岁,拱辰这个名字是皇帝给赐的。而北宋时,李清臣在《王文恭公珪神道碑》中则写:“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丞相王公珪感疾,……五月己酉薨於位……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这里李清照的外公又成了丞相王珪。有人对此研究后认为,李格非娶过两个王氏夫人,先娶丞相王珪之女,可是她过早就去世了,后又娶王拱辰之女为妻。那么,李清照之母到底是前一个王氏女还是后一个王氏女,她到底是继母抚养长大还是本来就不曾失母,学界各有各的说法。这里对这个说不清的问题暂且存而不论。我们来从李清照的词和举止看看,她到底是谁的女儿,到底有没有幼年丧母?

  •  李清照的词,写“醉”是一大特点,有人统计,《漱玉词》五十八首(含存疑之作),有二十八首提到酒和喝酒,这样的高的频率就连唐朝“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太白都难以相比。而且,清照词中之醉,从少女时代起一直延续到老年。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在《如梦令》里边对少女时代欢乐生活的回忆。意思是说,我常常回忆起那次去溪亭玩的经历。那天玩得太高兴了,我们都喝醉了,等兴头过去,才发现天色已晚。急忙把船往回划,谁知却认错路了。船被划到了密密层层开满藕花的水面深处。大家着急着把船划得飞快,想赶快回去,结果惊飞了一滩鸥鹭。

  •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是她在《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的两句,应是金兵南侵,被迫离乡后抒写家国之痛的词。还有《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中的这两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要来喝杯小酒赏赏花便来罢,明天未必就不会起狂风。一幅放达名士的口吻,凸现了李清照豪迈的一面。

  •  这一类词中显示出的醉态和爱喝酒的习惯在山河破碎,身处他乡的老境中,李清照借酒浇愁尚能为人理解。在少女时代就会沉醉于酒恐怕是很多现代的母亲们也会担忧的事,更别说礼教森严的古代。

  •  另外,李清照的词对女性形态的描写也是比较率真、大胆的。《浪淘沙?束约小腰身》:“束约小腰身,不奈伤春。疏梅影下晚妆新。袅袅娉婷何样似?一缕轻云。”站在欣赏的角度来写女性的美丽身材。《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写初春的梅花,用婷婷玉立、刚出浴的玉女来比。像这一类的词在当时以及后来一些道学家们的眼光里就是容不得的了。宋代王灼在《碧鸡漫志》里就这样评价:“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这个王灼对李清照词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但是站在封建老学究的立场,他对李清照一些词里对女性的上述描绘就很不满,所以他说李清照的这些词简直就是把街上那些黄色段子随便就插进去。从古以来士大夫家能够写文章的妇女,没有一个像她这样没检点的。

  •  特别是《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大意是,从秋千架上下来,懒洋洋地抚摸自己被秋千绳勒出印子的小手。薄薄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看到客人进来,赶快害羞地往闺房跑,却又想再看看这个人,便装样嗅手里的青梅,回过头来倚在门边瞅。这一首尤其受到古代许多文人的非议,说是倚门回首就是倚门卖笑。他们不可想象李清照作为一位大家闺秀能写出这种直抒少女思春情怀的句子,有人甚至认为是娼妓之作,假托李清照之名。因为活泼淘气能表达思春心情的女孩子在他们看来是不合妇道的。

  •  要说《点绛唇》这首还仅仅是一种语言上对内心和少女淘气外表的大胆描绘的话,那么下面这首恐怕就要让做父母的担忧了。《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月移花影约重来”用的是崔莺莺约张生幽会的典故。李清照词里的这个女子形象简直也就像是《莺莺传》里边那个莺莺,少女思春,想想罢了,还敢写书约意中人相会。现在的一些母亲想方设法偷看女儿的日记,还不是怕女儿少不懂事走上辛酸路。要知道,《莺莺传》可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

  •  我们看看唐朝那个曾经为官的薛郧对他女儿有些草木皆兵的担心,就会更加理解这种心情了。据传薛涛八岁那年,她父亲薛郧看着庭中的梧桐树,以“咏梧桐”为题,让聪明的女儿来接诗句。他吟的是“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答:“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这可把她父亲吓了一跳,他觉得这是不祥之兆,难道女儿今后会沦为迎来送往的风尘女子?谁知道结果真是这样了。也许这是后人的捕风捉影牵强编排的故事。但是,这却真实反映了古代礼教下做父母们的普遍心理。

  •  当然,这里顺便要提醒一句的是,现代的家长们,也不能过于草木皆兵,有时候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西厢记》里的崔夫人“治家严肃”,莺莺曾偷偷从闺房出去散步,就受到母亲严厉责备。谁知道她一看上表哥,就敢直接以身相许了。还有《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家里教育“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剪朵”,白天不准打瞌睡,家里的后花园也不许进,谁知道她却直接在梦里去和白马王子云雨并且醒来后因思念太过而亡。

  •  回过头来再看李清照,写点思春和欣赏女人美丽的诗词还不算,李清照嫁到豪门做了宰相家的儿媳妇后,还是直爽、大胆不改。她敢于干预父辈们的事情。当时他的父亲李格非与公公赵挺之分属政治中的两派,当属于新党的赵挺之一派得势,大力打击元佑旧党人士之时,她的父亲李格非也在被打击的名单之列。李清照出于父女之情言辞哀切地写书向公公求情,里边就有“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样的话。这样的举动自然属于人之常情,可是,当赵挺之出于种种顾虑不同意她的请求时,李清照伤心之余,还写了“炙手可热心可寒”这样的话呈给公公,直接把气恼、讽刺的意思表达了出来。不过,有人针对这一点,说这句留下来的片言只语不是指责公公赵挺之,而是在公公面前评价蔡京。即便是这样,在理学思想已在形成,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宋代,李清照作为一名妇女大胆谈论时事,在公公面前采取的这一态度可谓是大胆直率。

  •  回过头来,我们想一下,这样一种我行我素、大胆张扬的作风,作为一名古代女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家庭能养就这种个性呢?我们看看《红楼梦》里那个林妹妹便可略知一斑。黛玉聪慧,自小就随着父母读了不少书,颇有些见识,又因自幼失了母亲,父亲出于怜爱孤女的心理,便对她又多了一层迁就。后来到了贾府,也是外祖母的宝贝外孙女儿,于是养就了嘴上不饶人的刻薄性格,加上自己聪明有才气,更是孤芳自赏。虽然长辈们逼着贾宝玉走那条在污浊官场混迹的道路可恶,但是林黛玉似乎也没有从贾宝玉的前景和有代沟的长辈们的角度去作过一些思考,却总是据自己的苦境去愁烦,而且如众人所说,还爱使小性儿。她和宝玉一起偷偷看禁书,不惜与长辈们的意见相左,和宝玉一起否定功名利禄,说那些算得什么劳什子。这种虽然自己没错,但也没有太多顾及别人、我行我素的个性恐怕与她幼年失母,父亲和外祖母的可怜孤女的早期娇惯亦有关系。

  •  同样一部《红楼梦》里,我们还看到年少失去双亲的另一个人物史湘云。她不是那么尖酸刻薄,也没有小性子,也没有批什么臭男人。但却是个大大咧咧,喝醉酒就在花树下的石板上一躺就瞌睡一觉,逮着贾宝玉就叫二哥哥,率真自然的人。此女虽与林黛玉性格有所不同,但大大咧咧行事,喝酒醉了到处乱躺也不像是家中闺房礼教约束出来的女子。

  •  再来看看唐朝著名的美女诗人鱼玄机。这女子原名鱼幼薇,字慧兰。出身于不及第的贫寒秀才之家。像林妹妹一样,家里没有儿子,就栽培聪颖过人的女儿,据说五岁就能诵诗数百首,十一二岁时,习作已在长安文人中传诵,并引来著名婉约派词人温庭筠自荐做了她的老师。这小女子也是幼年失亲,不过,与林妹妹不同的是,她失去的是父亲。恐怕母亲对这聪明异常少有才名的女儿也是怀着怜爱的心理有些娇惯,结果也是养成了特立独行的性格。我们看看她虽然多情伤心却仍然失去情人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昨天晚上在灯下对着灯花许愿,今天听到喜鹊叫,原来是帅哥到了,喜洋洋出门去迎接他,有这样的快乐事,我也不羡慕牵牛织女的恩爱了。还真是一幅潇洒,看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现代女性般的豁达态度。再看看这首:“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大意是真可惜自己是个穿罗衣的女儿身,不能去参加科举考试,半箩诗句无用处,抬起头来看着那些中榜的考生名单,白啦啦地只能干羡慕。真是自信满满气度不让须眉。

  •  对比李清照“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大意是老天爷有偏心,特意让明亮的月光穿过树梢,洒下一片玲珑之色。别怕喝醉,来干杯。我这朵花可不是那一大群普通的花能比的。这首是以梅自况的《渔家傲》词,这种少女对自己的极度肯定和自赏,把自己置于众花之上的姿态,以及前面讲过的那些不屈服于长辈权威、又是醉酒,又是自作主张约意中人的行为,和林黛玉、史湘云、鱼玄机这三个自幼失亲的女性的举动倒还真有些类似。

  •  当然,同样幼年失亲,其实人物性格却也是不定的,史湘云和林黛玉之差别就是一个说明,李清照的性格,倒有些像取这二位的一些特点的结合。这种总的来说,带有自由、叛逆思想的人格在那个女性普遍没有独立人格的封建时代,有人指责她的母亲对她失于管教或者后人根据一些关于她的身世记载的矛盾推测她可能有早年丧母的经历,倒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空穴来风。

  •  但是,在死无对证的今天,我们也找不出绝对的证据来确切说明李清照是否真的在幼年有失去母亲,由继母抚养长大的经历,尽管这被记述在一些学者的作品中。为了把握世事和人性生成的复杂性,我们仍然还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对李清照作另一种揣想。

  •  历史上也还有那些父母健在的奇女子,同样有过有违纲纪的叛逆行为。就拿比李清照出生稍晚一点的唐婉来说,这个悲剧人物开始的经历和李清照有点相像,她也是聪慧有才,和陆游夫唱妇随,颇是琴瑟和谐。可惜也是个和黛玉有些类似的人物,她不会迎合陆母的想法,博陆母的欢心。据说又加上陆母和她的父母之间的恩怨纠葛,最后在陆母的压力下只好和陆游分手,最后没多久便郁郁而终。

  •  还有民国时期的秋瑾,按说家里的教育也是比较保守的,她还是被裹了小脚的人呢。可是秋瑾也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在家里,在男孩子们的旁边陪读,她倒比男孩子学得快。嫁到王家以后,她受不了婆婆的数落,离夫别子孤身东渡日本求学。在绍兴街上,她敢骑马飞驰而过,“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引得满街人侧目而视。在新军起义前,她用一双再也放不大的脚,在操场上踏着风雨训练部队。另有那个当垆卖酒自己追求幸福爱情的卓文君。这几个人物也都是不是少年失亲的,可是她们也都有着同李清照一样的追求自由、叛逆、蔑视权威的性格。

  •  所以,那些以为李格非本来就只有过一个夫人,或者说李格非虽然有两个王姓夫人,但第一个夫人早卒而且并不是清照之母,清照之母就是第二个活到天年的夫人,并因此推断清照并未有失母之痛,清照的个性与这一经历并无干系。这一观点也是不无道理的。总之,最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聪慧异常、富于才气几乎是这些有个性、敢叛逆的女性的共同点,看来,恃才傲物这个东西不独男同胞中屡见不鲜,就是女性往往也不免此俗的。

  •  如此的个性,在封建时代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这里再看一看诗人陆游给他休了唐婉之后再娶的夫人写的话。他在《渭南文集?夫人孙氏墓志铭》里写道:“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即赵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这里说的是他的夫人孙氏小时候很聪明,还引得李清照想把才学传与她,结果十多岁的她居然说我不想学,写诗词不是女子该做的事,女子只合去纳鞋垫。陆老翁那样一种扯上李清照之大名来为内人添光辉,自己又佩服李清照的才华,又似乎希望女人乖顺的酸不溜秋的话却也正好映证了那样一个时代对于才华女性的压制。说到李清照本人,不像唐婉那样中途被陆游所弃,反能够夫唱妇随,且有机会在千年以后赢得更加能够理解她的时代的推崇和欣赏,真可算是她的一个幸运了。

  • a.李清照1_副本.jpg

  • 网络图/清照网

  • 3、名门之闺秀

  •  在古代,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导致的教育不普及,更加上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制,清白人家的女子一般没文化或者文化水平较低,那些能舞文弄墨的女子大部分出身于青楼,因为古代流行对从事这项职业的她们进行琴棋书画歌舞的培训,这从很多文人墨客唱和诗词的对象也可见一斑。

  •  非青楼女子能文的又大半是条件好的人家,更有不少是名门闺秀,像许穆夫人,哥哥是一国之君,丈夫也是国君;班婕妤出生诗书官宦人家,自己被选入宫;著名的女史学家班昭是她的后辈,班婕妤是她的祖姑,班昭接替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蔡文姬也是官宦人家出身,父亲与曹操关系甚好;武则天之母是皇亲,父亲虽不是世族大家子弟,却也是唐的开国功臣;李清照的身世也是如此。因为只有这些人家的女儿才有更多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也有家学渊源的熏陶。

  •  李清照家,从母亲这边来看。李格非有两个王氏妻子。第一任妻子,是宋神宗时宰相王珪的长女,但嫁给李格非不久就早卒。王珪祖籍成都华阳,后移居淮西舒州,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进士,夫人是奉国军节度使之女。“三朝遇主惟文翰,十榜传家有姓名”说的是在他的家族,四世之中就有十个中进士的,加上后来的两辈又有登第的,一共六世中都有人进士及第,当时能与他家比的只有晁文元一家。王珪被封为歧国公,倒也算个著名人物,不过他的著名有点好滑稽,当时人称他为“三旨宰相”,说他 “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曰‘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意思是形容他生怕丢了乌纱帽,只会唯唯诺诺,一味顺着皇帝的心意走。王珪虽如此,倒也没有什么贪脏枉法的记录,也不一定就没本事,就是太看重保自己的乌纱了,没什么建树。后来,王珪的女婿郑居中也差一点就做了宰相。郑居中自称是郑妃从兄弟,郑妃出身寒微,开始时也倚仗郑居中。郑妃后来宠冠后宫,后又正位中宫。对于郑居中这个亲戚就不是非常依赖了。但是,也算是个与皇家攀得点亲的人。王珪的孙婿秦桧又官居宰相,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不是什么好东西,秦桧是著名的奸相,郑居中和他关系倒还不差。王珪还有一个孙婿叫孟忠厚的,是隆祐太后的哥哥。这个人与秦桧关系不太好。

  •  李格非第二任妻子是王拱辰的孙女。在《宋史》中特别提到她“亦善文”,这可不是一般有点文化就提的。像李清照这么著名的文化人物在《宋史》中也只附带在其父之后又几句,所以李格非这第二任妻子也是个文学高手。这高手可是有家学渊源的。

  •  王氏夫人的祖父王拱辰,高祖时迁居到开封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所以他是许县人。王拱辰十九岁时就中了状元,被称为“少年状元”。他原名为拱寿,后来皇帝宋仁宗见到这个年轻状元就称奇,然后赐名拱辰,王拱辰的夫人是资政殿学士之女。

  •  王拱辰历任吏、户、礼、兵、刑五部尚书,多次以特使、国信使身份出使契丹(辽国),多次参与宋与辽、宋与西夏的外交活动。他的墓志铭是由安定郡开国公安焘撰,苏东坡的弟弟、大散文家苏辙书丹,潞国公文彦博篆盖的。王拱辰的第一个夫人薛氏是欧阳修夫人的妹妹,大约薛家觉得这个女婿还不错,在第一个夫人去世后,又把夫人的妹妹送来给他做继室,所以是两姊妹同嫁一夫。

  •  王拱辰与前面那个“三旨宰相”风格大相径庭,此人少年得志,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而且颇有执政之才。他曾经五次参加宋辽两国的外交活动,在宋与西夏、吐蕃的关系处理上也有建树。第二次,是辽国使节到宋来要后晋石敬塘给辽国的关南十县地。当时宋朝中其他人孤陋寡闻或者是没胆量,竟无人知道该怎么回答辽使的问题。王拱辰据理力争,雄辩滔滔,驳斥了辽的无理要求,使得宋朝僵局得以扭转。宋仁宗因此大喜,称赞说,如果不是你把历史搞得这么清楚,我们几乎没什么能反驳人家的。第三次是富弼出使辽国,到中途发现国书与诏语有不一致的地方,又返回来,皇帝命令王拱辰修改确定才又让富弼重新带着去出使。第四次,与辽的外交策略也是采纳他的建议。

  •  对于如何戍边,王拱辰也是颇有见识。在昆明的大观楼有一幅著名的长联,其中有两句是:“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意思大约是元朝的时候入滇把云南纳入它的版图,可是在前面的宋王朝却是挥一下玉斧,轻松地就把云南这块当时的不毛之地扒到版图之外了。这大体反映了宋朝对于南方边地的不重视。相对来说,王拱辰还好一些。他认为“朝廷御边只重西北”,却对“东南边备阔略不讲”,要求加强东南及两广一带边备,朝廷未采纳他的建议。结果后来真的发生大越国侬智高、交趾郡王李乾德入侵之事,这也是给拍板的皇帝的一个教训。在对待西夏、吐蕃的外事上,王拱辰主张以“嗣子封爵”“恩信厚之”的方法来代替讨伐和攻打,被朝廷采纳,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总的来说,王拱辰在宋的外交活动中有着重要影响。

  •  在军备方面,他指出仁宗庆历年间兵卒人数比北宋初年多了三四倍,却“冗而不精,坐耗廪食”,提出裁减冗卒,加强训练的建议,也是很有见识的。至于上层机构,他主张只管大事,不要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像诸葛亮那样,累死自己,最后还后继无人。他认为像中枢枢密院这样的机构,如果忙于细小事务,什么都包揽过来做,反倒会误了大事。此等见识,还真是名臣风范。

  •  还有一趣事是,在权知开封府时,按以往的情况,每到上元节,官府都会把那些曾被记录在案的小偷都照单捉来关进大狱。他上任后,在这个节日改变了这种做法,他对小偷们说,我上元节就不拘你们进大牢了,你们不要再去偷东西就行,如果你们能检举谁偷了东西,我还可以把你们的名字从小偷名单中删掉。小偷们都跪拜感谢他。这种法制与感化并重,以小偷制小偷的方法还真管用,这回过节还就真是平安无事,没人去偷东西了。除小偷的教化而外,王拱辰还体恤民生,他成功赈灾,有一次活民数万,此事还曾得到皇帝嘉奖。

  •  如此看来,李清照母亲一方的两个王氏家族,有两个名臣,一个以无能名,一个以能干名。反正都是有名,怎么着她都算是名门之后了。

  •  李清照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北宋宰相韩的学生,韩是北宋不可多得的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跟范仲淹齐名,人称韩范。当时边疆流传一则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 4、少女曾居“潇湘馆”

  •  在《红楼梦》里,曹雪琴为他倾心塑造的绛朱仙草林黛玉妹妹安排了一个富于文人雅趣的居所——潇湘馆。在这个馆里,最著名的点缀就是竹子了。也不知道熟读词章的曹先生是因为喜欢李清照的词,知道李清照和竹子有些关系而受了些影响,还是因为文人爱竹的关系而故意给诗文高手林黛玉添了这样一个情节。不管怎样,才女林黛玉是居于有竹的潇湘馆里了,而本书的主人公李清照也曾于早年在有竹的堪称“潇湘馆”的居处住过。

  •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少女清照住过的那个“潇湘馆”罢。

  • 林黛玉1.jpg

  • 黛玉葬花/网络图/清照网

  •  李格非曾为明水镇家乡的一位隐者写过《廉先生序》:“齐郡有廉先生者,隐君子也。……尽束其平生所读书置屋栋间,而独抱夫《易》以老焉。……筑室结庐,植竹数千,木数百。”李格非还带着李清照的堂兄去过隐者的竹居之处接受先贤的熏陶教育,其堂兄也曾经写过文章,回忆他小时候跟着父亲、叔父去时的经历,说他们在“西郊纵步三里,抵茂林修竹,溪深水净”的地方“得先生之居。”李格非文中流露出对此隐者的尊敬,恐怕隐者的有竹居更加深了他对竹的喜爱。所以,后来有机会,他就在自己的住所种了许多竹子,并自得其乐地为其住所命名“有竹堂”。

  •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更是专门写了一篇《有竹堂记》,来谈论李格非的居处和他们之间的来往唱和。他在文章里说,李格非在做太学正的时候,在东京开封府祥符县内蔡河边置办了一处居所。他在这个居所的空地上种上竹子,并把自己的这个住处命名为“有竹堂”,还把这事儿记在墙壁上,有客人来时他会特意向人夸赞他的竹子。


  •  这个住所比较狭小,竹丛之中还夹杂缠绕着不少河柳、菟葵和其他杂生的草木。在那个时代,渭河畔有千亩竹林,终南山的竹也是漫天蔽日,那些地方的竹子大的有杯、盂之粗,甚至如梧桐。冬天过去,春雷还没炸响的时候,亿万的竹笋就从田间地头冒了出来。《有竹堂记》说,这个时节,竹子一日成长百尺。

  •  比起这些景象和大园林来说,李格非的有竹堂这个住所不算精致,竹的数量和种类也不算多和特别,可是对于主人李格非来说,却是比较满意了,因为在纷扰喧嚣的百里东京之中,“有竹如吾堂者,不知能有几人也。”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竹虽不多,也足以明主人之志了。

  •  李清照的父亲特别喜爱竹子,并且特意使自己的居住有竹相伴,如同许多高风亮节的文人一般,主要在意的是“竹之美,昔人以比德。”其中意趣,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养竹记》里所说,竹根深固,如同贤人坚贞不拔;竹杆挺直,则如君子守正不阿;竹心空明,则喻君子虚怀若谷;竹节坚劲,则谓永不变节。


  •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并不像许多人仅仅是附弄风雅、叶公好龙,他还真是这样一个如竹的人物。有这么一件事,可以为证:李格非入仕为官的时候,上司大概是因为他是当朝名流之女婿,悯恤他的清贫,打算让他再兼一个官职以增加收入,却被清正廉洁的李格非婉辞。可见他虽处于清贫地位,但却能志气不堕,廉洁自守,彰显了人之正派、刚毅。其人风骨,由此可见一斑。

  •  这个时候,大约是在元祐四年前后,李清照约八岁,正与李格非住在这样一个颇似“潇湘馆”的有竹庭宅里。父亲的人格魅力恐怕在幼小清照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二事,大约可为一证。其一是李清照善画竹,她画的竹子当时就有人称许。其二是,李格非极为欣赏陶渊明风骨,认为他的《归去来兮辞》实为天下之至文。后来,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就暗喻着自己以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的态度看待人生,不事奢华。

  •  这个“潇湘馆”,是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处所。除了苏门四学士晁补之等人来过而外,和李格非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的廖正一、李槽、董荣等,以及被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等人多半也来过。这个陈师道就是赵明诚的姨父,因为不愿意穿夫人从权贵家里借来的袍子御寒而受寒生病去世。至于那个高吟“宁可一日食无肉,不可一日居无竹”,特别推崇陶渊明隐士风范、自称“我即陶潜,陶潜即我”的文界首领苏东坡,曾为李格非生病而担忧,又为其病愈而倍显高兴。他也是多次来过这个有竹堂的,并有相关的片言字语可资推断。

  •  聆听父亲的教诲,耳闻父辈们的高论,小小的清照在随意的涂鸦中起步,诗文和词随着年纪的增长也越来越显出其过人的聪慧和艺术才华。像“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自可怜人,更待来年试春草”这样的诗,就是因晁补之的啧啧称奇而在士大夫中传扬开去的。清照的才华,拿宋人王灼的话来说,就是“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  于是,有竹堂的气氛一方面熏陶了李清照,另一方面,从经常以词文唱和的这些士大夫口中,李清照的才气也传扬了出去,以致于有人以“中郎有女堪传业”比称。意思嘛,当然就是说李格非有个聪明女儿,可以像男孩子那样继承父亲的事业。


  • 5、记忆超女

  •  古人的记载,包括一些被称为信史的东西,里边有时会冒出些问题,比如添油加醋的渲染,道听途说的记录,比如根据自己的意图胡乱删改前人的文字等等,还有当今网络的更加便于自由编造,这些都越来越把我培养出了疑神疑鬼、轻易不信人事的脾气。所以,对于诸多记载和说法,我一开始总会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就像古人不止一次说到过的读书“过目不忘”这奇事儿,像我这样极力赞成爱迪生“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天才”主张的人,是琢磨了好半天,才总算觉得也许有这种超强忘记之事罢。


  •  关于记忆,名人们有不少典故。就拿前面提到过的那个鱼美人鱼玄机文人来说,《唐才子传》说她五岁就能诵诗数百首。这样的记忆力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本人在小学毕业以前,花了二三年功夫,终于能背出毛 诗词十首,才算松了口气,这个可是家长向老师保证的我必须做到的课余任务,一定得完成的。要是我有那个鱼美人的能力,这还用担心什么,不就是小菜一碟了么!


  •  在唐朝的鱼美人之前,还有一个蔡琰,就是先被抢去嫁给匈奴左贤王,后来被曹操丞相赎回来配给某人,然后写了著名的悲惨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的那个东汉女诗人蔡文姬。这个记忆超群的才女是曹操的故交、大学者蔡中郞的女儿。蔡文姬从匈奴回来以后,凭借自己的记忆,把他父亲教给她的书籍,包括她父亲所写的文章竟然一一默写了出来。唐代文豪韩愈说的“中郎有女能承业”最先就是指的蔡中郎和女儿文姬的事。这句诗后来又被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张舜民等引用,表达了文人们对于富于才华的女性的欣赏。


  •  对于这些夸赞女性记忆力超奇的事,我这个怀疑论者之所以在怀疑之后终于相信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经历过类似的事。那就是在我小的时候,吃完晚饭以后,在不去看《精变》《三笑》《三打白骨精》和《早春二月》那些电影的时候,母亲就会给我的弟弟讲一些故事听。我十分惊奇,她居然能把《烈火金刚》这类小说从头开始,根据作品的进程一点点带着细节地讲出来。而这个《烈火金刚》是她好些年前,应该是在外祖父在世时看过的书,她给我们讲的时候却是在外祖父去世后的事了。据母亲说,外祖父的去世给她的心理打击很大,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记忆力大为下降。对于她的记忆力,我实在是见识了,也是佩服得很,并且因此常常惋惜她没有机会多念几年书。即便如此,我在工作之后直到考上研究生的十二年时间内,还常常借助母亲已经大为下降的记忆力来为我这个过目就忘事的人做一些事,那就是常常请她帮我记几天以后要做的事,然后提前一点时间提醒我。


  •  于是,当我再读到有关李清照记忆奇佳的事,我信了,也又一次地佩服得五体投地。据李清照在自己所写的《金石录后序》里所讲,她在丈夫赵明诚退居乡里十年期间,和丈夫一起收集金石文物校订古书。有闲暇时,他们就常常做一种游戏。那就是饭后,在归来堂上一边煮茶,一边指点堆积的书史,说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还决定比赛胜负,决定饮茶的先后。而李清照记忆力奇强,就总是获胜。


  •  谈论这些关于记忆力的事,其实主要是想说,李清照天生拥有这样博闻强记的资本,实在为她的千古第一才女之名的形成助益不少。试想,在她的诗文词中曾引用过的典籍如《周易》《礼记》《尚书》《论语》《孟子》《荀子》之类儒家经典,《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新唐书》《南唐近事》《五代史》《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还有《诗经》《楚辞》《文选》、曹操诗文、王粲赋、嵇康文、陶渊明文、江淹诗、何逊诗、唐人散文、唐人诗、晚唐宋人词等历代文学,以及《淮南子》《吕氏春秋》《博物志》《韩诗外传》《汉武帝外传》《世说新语》《神仙传》《拾遗记》《神异经》《高力士外传》《柳毅传》《李赤传》《酉阳杂俎》等子部小说,《老子》《庄子》《景德传灯录》等道藏佛典,再加上她读过的那些父辈及同辈好文好诗词,并顺便带上北宋女士们必看的《内则》《曲礼》之类,岂不是在她脑子里都快组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了。若论写起文章的速度来,记忆力差的人得抱着宋朝不太好的纸张一点点去翻,人家李清照却随便就从脑海里拈了出来,而且脑子里记得多就更容易融会贯通,哪个写得快又好,不是就一目了然了么!


  •  所以说,在男人强横的时代,要做到“中郎有女能承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记忆力好,首先便占尽先机。

  • 10.jpg

  • 网络图/清照网

  • 6、爱花的女子

  •  美人如花花似梦。古人常常以花来比美人,比女子。李白诗里就把杨贵妃比作牡丹花。牡丹花大如碗,所以有花中之王称谓,其丰满艳丽的样子倒与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有些神似。


  •  《红楼梦》写到怡红院众女为贾宝玉祝寿一节,就把诸种花拿来比各个女子。薛宝钗是牡丹花。牡丹花在达官贵人和平常百姓家中,均有富贵之意,与薛宝钗相比,倒是差不多。林黛玉自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袭人二字其实也来自花,不是有花香袭人之说么,桃花是用来比喻她的。


  •  李清照也是爱花之人,常常通过咏花来自比。她写过的花种类不少,其词也有十几首之多写各类花。写海棠的一首《如梦令》历来最为人称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天晚上雨点稀疏风却大,喝醉了酒,沉沉睡了一夜但却仍有酒后的感觉。问卷帘子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说和原来一样。我说,你知道不?不一样的,应该是绿叶长得更旺红花却有些憔悴。


  •  《春残》则写的是蔷薇:“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梁上的燕子一话很多,一天都叽叽喳喳没停。轻风吹来,一缕蔷薇的花香。《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写的是梨花:“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吹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瑶琴声中,梨花带雨似要凋谢,看上去像是禁止不住。《多丽?小楼寒》则是这样写菊花:“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老年时,李清照还写有木犀花:“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  《鹧鸪天》则写的是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在这里,词人把桂花抬得很高,甚至拿梅花也要嫉妒,菊花也会羞愧来作比较。这应当视为一种表现心境和想法的手法,并不代表词人特意将花拿来比个高下的意思。实际上,李清照是很喜欢梅花的,从年轻时至年老时,梅花是她咏吟最多的花。


  •  李清照之爱写梅,应该与梅在文化氛围中的隐喻有关。古人认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常以这三种植物来比喻人高洁的品格。宋代诗人林甫就有“梅妻鹤子”之谓。梅可作林甫这类隐士君子的伴侣,可见梅的高洁和不同凡俗。而且在传统的观念中,梅花以飘逸的风韵著称,范成大《梅谱?后序》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北宋早期的风尚是推荐牡丹而非梅花。宋徽宗登基后,他酷爱绿萼梅,属白梅一种,社会上观赏梅的人更增多。何逊是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中自述:自己最先是担任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萧伟兼扬州刺史时,在何逊所居的官舍前有一株梅花,何逊常常在下面吟诗。后来,他在洛阳供职,由于眠思梦想这株梅花,竟然请求再去扬州做官。回到扬州,花正开,他在花下徘徊观望,终日不去。


  •  宋代是咏梅的大盛时期,这当然也与宋徽宗的推波助澜有关。在上述风尚之下,梅花在深受父亲隐逸思想影响的李清照笔下常常出现,也就并不奇怪了。她写玩斗草的少女时代的梅:“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是谢了的梅。“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则写的是成年后看到的刚开始落的梅花。“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这是写愁中看残梅。忧伤时,多写梅。高兴时,也写梅:“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  作为著名词人,留下很多写花的词,恐怕与词人女性身份有关,也恐怕与历代以来人们对才女著作中偏于此类的筛选有关。无论如何,才女李清照,是一个爱花的女人。她的生活也如花一般鲜妍多姿,如梦一般令人沉醉。


  • 7、“美女词人”


  •  现在时兴“美女”二字,走在街头,不光二十多岁的小女子,就是半老徐娘也会有人以“美女”这个词相招呼,再加上网络的推广,用得太多,好象都有些不值价了。虽然如此,倒也还没象“小姐”这两个字那样,所达到的程度,已经由原来富贵人家千金的称呼变成为倚门卖笑的特指。因此,在一些严肃文字上,当有人用“美女作家”这种称呼来谈论作家比如林白、陈染、海南等等,它还是意味着长相漂亮、五官端正的。我们这里谈论李清照是否“美女词人”、是否长相漂亮端庄,意义倒不在全于追逐时尚硬要给词人扣个长相的帽子,不在于想牵强议论皮相这种日久易衰的浅表物事,更多地还在于它与我们对赵明诚、李清照这对千古佳侣姻缘的探究有所关系之上。那么,我们就来具体推断一下李清照长相到底如何?


  •  有文字对李清照之父的评价是:“俊警异甚”。有的专家就说李格非长得很英俊,并因此推断李清照一般来说凭遗传也可能长得漂亮。其实这个“俊”字并不一定就代表英俊,在古代,它有才智超群的意思,比如俊杰这个词里的“俊”字就不是说这人长得好。从对李格非的评论的上下文来看,也应该是指李格非才智超拔,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从他年纪轻轻就中进士,并被权贵世家选为婿,而且诗文中体现的远见卓识都可以得到证实。“俊”这个字做形容词的时候也有英俊的意思,评价李格非的人当时用“俊警异甚”这几个字也许多多少少顺便说了他的长相。反正现在没法知道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李格非一定漂亮。下面还是来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李清照的诗罢。


  •  在《浪淘沙·素约小腰身》这首词里,我们看到词人这样的字句:“素约小腰身,不奈伤春。疏影梅下晚妆新。袅袅娉婷何样似?一缕轻云。/歌巧动朱唇,字字娇嗔。桃花深径一通津,怅望遥台清夜月,还送归轮。”小巧的腰身禁不住伤春之情,在投疏影于地的梅下,晚妆是新画的。袅袅婷婷的样子,就像一缕轻云。点了胭脂的红唇轻启,唱出的歌字字柔软娇嗔。一路桃花的深径里有水渠穿过。怅惘地遥望天空的月儿。这里无疑是一个注重外表,也会施脂粉修饰妆扮、腰身纤细的仪态万方的女子形象。


  •  《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是这样写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另有一首《多丽·小楼寒》:“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釄。/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从“纤纤手”“琼肌”“风韵”这些字词,我们可以看出典型的女性形象特征。


  •  当然,诗词虽是主抒情的,但词中主人公却并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人。就像现在的人写小说一样,是虚构的,古代士大夫多用弃妇来比拟自己被君王冷落就是一个道理。当然,女性文人生活面狭窄,很多时候是抒写自己生活里的事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比如下面这首词就透露了这种信息。在《清平乐·年年雪里》里,她写道:“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从诗词多是抒情言志的功能看,我们就又会感觉到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里有着李清照自己的影子。而从上面的诗里透露出来的形象看,这个女子应该属于柔美婉约一类长相,决不会是《堂·吉诃德》里男主人公为效法欧洲中世纪习惯去找来充当保护对象的那个五大三粗而且长有胸毛的挤牛奶女子。


  •  我们再看一首《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晚上,一阵风雨把闷热的气氛荡涤尽。坐下来弹几支曲子,然后对着镜子画淡妆。换上轻薄飘荡的睡衣,冰雪般洁白晶莹的肌肤,酥香若有似无,笑着对夫君说,今天晚上睡床好凉爽,正适宜睡个好觉。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极具女性性感魅力的。


  •  再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  这就更进一步能说明问题了。把一枝含苞欲放的花朵斜插发间,硬要让郎君评一评是否好看,和经常插梅花以为妆饰且以强调示人。这种行为,恐怕对于无盐钟离春以及隆中诸葛亮所娶的黄家阿丑那样长相不太好的女子一般是是做不出来的。所以,《减字木兰花》里的这个女子,虽然不能肯定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貌,倒也不至于丑陋,应该有可能是清丽可人、姿色中等以上才是。


  •  再可一提的是,历时八百年后,在清代末年,从赵明诚的原籍诸城那个地方,新发现了画于1114年的《易安居士画像》。据有人从画上的赵明诚笔迹与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的赵明诚墨迹相比较,从字形结构与运笔的相似基本断定确为真实的文物。在这幅画像上,有赵明诚题写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字样。我从两本书上看到了复制品,从这幅画上,李清照的瘦是坐实了,无疑是个娇小玲珑的样子。五官上看去,也还眉清目秀。只是按标注的时间,是她三十一岁时的肖像画,看上去有点出老。当然,宋代的纸张传到现在,恐怕原纸早已变色变形,自是无法猜准真人样子。面对此,到底还是无法对李清照美与不美作个判别。从题写的字来看,评了词又评人品,还是无一字涉及容貌。再加上少女时代就文才动天下的著名女子,从未有言其相貌美丽的字句出现。如果说清照有天仙也似的外貌似乎就不大靠谱。但是她也没有传出像苏小妹那样额头奇高能替眼遮雨的不大好看的特征。

  • 李清照的诗词哪里有.jpg

  • 网络图/清照网

  •  我们大致可以断定,清照的天然姿色,应该属中等以上、富于女性娇柔特点却又未及西施昭君之美丽那种长相。


  •  然而,又正如当今的女性时尚引领者所言:“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不会打扮的女人。”从李清照诗中所传递出来的晚妆新、插金钗、斜簪含苞之花、常插梅花妆饰这些信息来看,李清照正是个懂得妆扮自己的女子。


  •  说到妆扮,还得说一下与词人们关系比较密切的梅花妆。宋代女性文学描写梅花妆的十多首诗词,主要是李清照和朱淑真的作品。此妆起于南北朝时。《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记载说:“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拂之不去。……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说的是,寿阳公主躺在檐下,梅花落在额头上,就贴紧了,手轻轻拂而不去。宫女觉得是前卫化妆法,竞相效仿,流行开来,被称为梅花妆。


  •  从化妆的形式上来看,宋代梅花妆有了新的发展。由寿阳公主单一的“眉心点处”, 扩展为插头上、簪于鬓畔的更多方式。尤其立春日、元宵节,妇女们更喜欢以梅花、柳枝插戴头上表示迎春喜庆之意。插戴于头上的玉梅、雪梅一般都是以丝绸、彩纸精心制作的,据金盈之《京城风俗记》记载“凡雪梅皆增褚为之。”插戴之梅当然也更少不了自然生长的梅花。这种方式,可谓是广义梅花妆。


  •  梅花妆在宋代是一种流行的时髦妆,有记载可为证。《武林旧事·元夕》就记载:“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宣和遗事》也记载:“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著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


  •  回过头来看词人们的笔下。朱淑真写的词里有:“髻矍斜掠,呵手梅妆薄”,就不是真实的梅花,而是有厚薄差异的脂粉妆,这种梅花妆因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因此为女性化妆所普遍采用。宋代梅花妆从化妆材料上分人工、天然两种。上面这一种就是以铅粉作成的人工梅花妆。


  •  寒冬料峭“众芳摇落独暄妍”的自然界之梅花,暗香幽袭,为很多女性喜爱,这尤其为追求高洁、典雅的文人李清照、朱淑真所钟情。如李清照:“南枝可插,更须频剪”“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夜来沉醉卸妆迟,梅曹插残枝”。朱淑真写的:“嚼蕊吹香,眉心点处,鬓畔替时”“嚼蕊妆英,浅每轻笑,酒半醒时”。这里描写的梅花妆显然都是傲雪怒放、嫩蕊飘香的鲜梅花妆。


  •  这样爱美、爱打扮也善于打扮的女子,内涵丰富,气质高雅,略施粉黛后,以“美女词人”字眼名之,也不为过。不信我们看看打扮以后上了电视的于丹,不也有一拨又一拨人称其为“美女”么,“美”这个字并不仅仅与沉鱼落雁的外表相关,它还指内涵散放的光彩。


  •  那么,少女时代就文名远传的这么一个“美女”,她是个病美人,如西施或林妹妹那样娇弱还是健康呢?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

  •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