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766707.jpg

李清照画像

赵明诚、李清照这对文化伉俪,情投意合而相濡以沫,近千年来令人艳羡。二人时有聚散,清照念夫,作《一剪梅》云:“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切切思意使明诚感动不已,据说连作数十首应和,可惜都自愧不如。

u=714707775,225121&fm=26&gp=0.jpg

赵明诚画像/清照网

“靖康之难”爆发,金人南侵,夫妇避难江南,明诚竟在流亡中病故!

当时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府,并要到建康(今南京)觐见皇帝。他只好于六月独自策马赴召,因天热和长途跋涉,到达建康后就卧病不起。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记述:“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念侯(明诚)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原来,明诚在六七月间染疟疾(痁),病情很重,对丈夫了如指掌的清照大概知道他的体质不宜服“寒药”,但医师为退热还是大量使用了“柴胡、黄芩”,致病人合并“痢”,腹泻不止,最终不治。

??_??_??.jpg

黄芩/网络图片/清照网

清照词学造诣深厚,但认为“病痁”就值得商榷,传染病是古代最常见的致死病因这不假,况且明诚年仅四十八岁,出发前还“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估计原本体健,但致高烧的感染性疾病很多,疟疾只是其中一种,且多见于林木茂盛的瘴疫地区。那时江南,尤其杭州、南京一带,早已“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柳永《望海潮》)”,远不是先秦时期的蛮荒地了。

??????_??.jpg

柴胡,收录《中国药典》/网络图片/清照网

黄芩、柴胡也是可治疟的。《本草纲目》载:“黄芩,主治诸热黄疸,肠僻泄痢……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柴胡主治寒热邪气……肺疟、肾疟、十二经之疟,有热者皆可用之。”它们不但可退寒热,治诸疟,更能止“泄痢”,不过药理不同罢了。至今,中医对疟疾的治疗仍以黄芩、柴胡等为最佳处方。

如此看来,明诚之死可能与误诊有关,高热、腹泻,患伤寒也有可能,遑论众多其他病了。而丈夫早逝则成了清照后半生挥之不去的伤感,其词作从此融进了家国破败的沉悲巨痛,最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了却残生。(谭健锹,文章摘自《澳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