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李清照年仅十六岁,跟着父亲李格非来到汴京城不久的她,却以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轰动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 这其中的人,自然有一个叫赵明诚的。如此有才气的女子,莫说当时,便是历史上也并不多见,让人们如何不惊叹。

  • 后来,赵明诚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只此一见,便开始了二人的缘分。

  • 赵明诚回去后,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谈及此事。言与司合即“词”,安上已脱即“女”,芝芙草拔即“之夫”,连起来便是词女之夫,这汴京城能称为词女的,自然只有李格非之女李清照了。赵明诚父亲赵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家求亲。

  •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此后开始了两人长达28年的婚姻生活。

  • cb139fb25f2347e68d7b386e2b0d9cbd.jpeg

  • 纵观李清照的这段婚姻,可谓是开始的异常绚烂,结束得却无比凄然。

  • 十六岁时,李清照以一首《如梦令》让赵明诚记住了她;四十六岁,李清照用一首《夏日绝句》纪念项羽,讽刺了当时的统治者也暗含了对赵明诚的失望。同年赵明诚因染疾卒于建康,两人长达三十年的缘分终于以这种方式走到尽头。

  • 这三十年的人生,有李清照的少年恣意,也有夫妻二人琴瑟和谐,更有着战乱中的流离漂泊,三十年悲欢,终以赵明诚的离去划上了一个句号。

  • 170ffad3b8ae4f6a8f498dd6e01527e8.jpeg

  •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优裕的生活和浓厚的文学氛围,耳濡目染,家学熏陶,让李清照这位女子如一株仙葩绽放,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便对李清照大力称赞。

  • 让其一夜成名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她的处女之作,从此,李清照便走向了女词人的创作之路。

  • 如有天下人称之的不朽名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不仅有惊人的宋词表现力,还能看到少女李清照的恣意潇洒,闺中女儿的惜花伤春。

  • 如风格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少女初次萌动爱情的画面表现得真实而生动。

  • 如颇得婉约之妙的《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上片写饮酒,下片写醉眠,将闺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 李清照成婚之前写就的诸多名篇,早已将自己的婉约特色表现得入木三分,十八岁前得此番成就,除了生活环境,与她自身的聪慧颖悟是分不开的,难怪乎能得到“才高学博,近代鲜伦”的评价。此间,她的创作风格还是以闺中生活为主。

1d9340e3c7b34db98c0a560e1bcf0c80.jpeg

bf50c8d8eef641f0bde56881ee35c1f0.jpeg

  •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开始了不同的生活,当初一个人的乐趣如今变成两个人的。每逢初一、十五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告假回家,便会用典质衣物换来的钱买碑文回家与妻子共赏。看完了家里的众多藏书后,他们转而通过亲友将朝中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借来“传写”,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

  • 但是好景不长,李清照开始遭遇她人生中的坎坷。父亲因党争被罢官回到原籍,李清照被株连,不得不与赵明诚分离,只身离京回到原籍。

  • 于是,便有了那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寄寓着与丈夫赵明诚的别离深情。

  • 经过两年,再次与赵明诚团聚后,赵家又遇灭顶之灾,赵明诚带着李清照回到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那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他们将全部的经历投注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闲时烹茶,也作诗。

  • 《金石录后序》记载:“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 期间,李清照曾作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据说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心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得诗五十首,中间夹着李清照的诗请人评鉴,友人陆德夫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这个时候,李清照的创作风格从闺中生活转而到离别相思,从少女到成熟,生活阅历与思想均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 624b273160f44c50855a6c704fe74cf9.jpeg

  • 79d364a9cb624b39918eb72830fe331c.jpeg

  • 如果说前面的日子是平静祥和,那么未来的日子,便是颠肺流离。

  • 靖康二年三月,这时的北宋朝廷局势越发紧张。李清照忙着整理归来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备与南下的赵明诚会和。《金石录后序》载:

  •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

  • 这些收藏,都是夫妻二人最珍贵的东西,实在太多,装了十五车,仍留下其他没带走的东西锁在10余间屋子里,可惜时局变乱,青州兵变,不久便毁于兵祸。

  • 但是更可恨的是一味言和苟安的统治者,李清照对此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 接下来,李清照又遭遇重大打击,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李清照知道此事后,自然为丈夫的临阵逃脱而感到羞愧,往昔的鱼水和谐一去不复返。后二人途径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

  •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诗不仅暗讽南宋王朝,也暗喻自己的丈夫临阵逃脱。

  • 但是太多的话无法言说,赵明诚在单独赴诏的路上感疾而亡。那一年,李清照 46 岁,从此,便剩下她独自一人了。李清照写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葬毕赵明诚,大病一场。

  • 一段婚姻的终结,又遭逢乱世,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开始转变,多有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之作,充满了凄凉之意。

  • 2bbaac8acc8d42cd90acb6f71697809f.jpeg

  • 但是她才 46 岁,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只不过她一生中最圆满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此后,那些曾经的美好,也许只能被不断地回忆起,去冲淡生活带给她的深深悲哀。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颠沛流离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哀,穿越近千年的时光,跟着她的词传递给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