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96381_201810031859020917983107.jpg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这是千古才女李清照的那首《醉花阴》,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真是“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多少相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记得当年,刚刚开始诵读宋词时,最沉迷于这种“静画红妆等谁归,空留伊人徐徐憔悴”的闺怨,千古女儿心,都是这么柔艳又坚执,若非刻骨铭心,又怎会有如此真挚的情思呢?少年时,总是容易被美丽的东西迷惑,要经过多年之后,才能够体会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种轻淡的风露清愁,和生活的真实残酷相比实在太轻快了。彼时,北宋还是四海清平,帘卷人浸在那花光树影里,即使有一行轻泪划过面庞,那等待的身姿仍是明媚的,因为那远行人会如约归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小别之后,重逢的喜悦甜蜜,真是说不尽的闺中旖旎!

  • fe7343ed01214a14b307783792fe545f.jpeg

  • “红羊赤马角声哀,烽火悲歌动地来;九曲泥沙沉砥柱,汴京锦绣付残灰”。横亘在北宋和南宋之间的“靖康之变”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个人的命运,公元1126年,北宋都城汴京被被金人攻破,钦、徽二宗被俘,北宋灭亡。1127年4月,钦、徽二宗及宗室贵戚、后妃公子、公卿大臣悉被掳被北去,往昔繁华顷刻破碎。真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乱世中人命如草芥,乱世中的女人尤为悲惨。前半生锦衣玉食、吟诗颂词的李清照,在“靖康之变”发生后,与丈夫赵明诚一起流寓南方,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在流浪途中不幸病逝,只给46岁的李清照留下15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没有完成的《金石录》。之后,李清照只有孑然一身飘零乱世,辗转逃难于江浙皖赣一带。身为一个年过半百的孀居弱女子,她苦苦保存着丈夫留下的古籍文物藏品不致流散,但又谈何容易呢!多少人盯上了这些财富,她孤身一人流落异乡,被觊觎、被举报、被欺侮、被盗窃、被骗婚、被家暴、被牢狱,被孀居之苦、沦落之痛和经济的窘迫所围绕,挣扎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之间。李清照的晚年,实在是悲惨,实在是不堪啊!可怜金玉质,风尘淖泥中。但李清照以坚忍不拔之志,在流离乱世中,殚精竭虑地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赵明诚未竟之功。同时,李清照没有停止词的创作。只是,此时她已风鬟霜鬓、独立寒秋,走进了“四海无人对斜阳”的最深彻的寂寞:

  • df609286ae7b4289ada9aefbe359895f.jpeg

  • 《忆秦娥》李清照

  • 临高阁,

  • 乱山平野烟光薄。

  • 烟光薄,

  •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 断香残酒情怀恶,

  • 西风催衬梧桐落。

  • 梧桐落,

  •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实这句最像李清照后半生的景象。正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命运的不幸,让一个北宋时期的闺阁词人冲破了花间闺怨词的樊篱,在逆境之中完成了绝大多数的代表作,终成宋朝第一女词人。目睹了国破家亡、人性恶浊之后,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避兵南渡初期,李清照曾以一首《夏日绝句》,写出了千古女子笔下之未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起调高亢,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时世、痛陈国事,沉郁顿挫,正气凛然,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苍茫风雨中李清照是绝世孤独的,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借文字来浇胸中不平之块垒。但归根到底,那只是文字的烟云幻境所营造的心灵避难所,由文字列阵所带来的对人世的复仇或超俗,现实中的弱女子李清照,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还因为她曾被骗婚改嫁,生前死后都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嘲谑未休,到明清理学盛行之时更甚,那是一幅巨大的凝重而压抑的背景,是李清照逃离不了、必须背负的枷锁。

  • 07cd572a6f8d42a79c7f22f2086ceae5.jpeg

  • 风住尘香花已尽,尘缘如梦成烟云。年年秋来,都会想起“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集国难、家难、婚难、女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的李清照。“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天崩地裂之际,她吟唱着玉露凋伤气萧森的秋歌,一首永恒的哀歌。也许因为,李清照写过太多与秋有关的诗词,写过太多的流离所爱、离愁别绪,也许因为她的一生得到爱又失去爱,最后岁月极为悲苦。不知为什么,每到秋来总会想起她,在年复一年的秋气萧瑟中,感受着李清照的漂泊秋意、凄戚秋情。“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真想暖一暖凄然的李清照啊!真想上溯到到当年,做她的“楼前流水”,人群投她以孤独,我伴她以萧萧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