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岁时,李清照嫁给赵明诚。赵明诚是徽宗朝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这是两个世家大族的联姻。

  • 可以说李清照的早期生活是很幸福的,她与丈夫情投意合,又有共同的兴趣,这是很难得的。可是好景不长,1127年北宋灭亡,这是李清照生命的分界。北方的士族都逃到了南方,这一年李清照44岁。44岁前的她过着优渥的生活,不知道什么叫做颠沛流离,而44岁后尝尽了一切的心酸。加上1129年赵明诚生病,后来不幸逝世,这一年李清照46岁。这可以说是国破家亡。李清照和赵明诚过着非常风雅的生活,他们都非常喜欢收藏金石文物,后来将他们的研究心得写下来,便成了《金石录》一书。可是国破家亡往南迁的过程中,这些书籍和金石文物都散失了,这让李清照非常痛心。前半生的繁华就像一场梦一样,什么都没有留下来。有时候命运会跟人开很大的玩笑。

  • c8ea15ce36d3d5399d32aae99f4a1355342ab0e4.jpeg

  • 添字采桑子·芭蕉

  •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 一首咏物诗,声色结合。

  • 语言流畅,平淡如话,唯一用力的部分就在“愁损离人”的“损”字。但是词句里蕴藉的情怀是很深重的。

  • 7c1ed21b0ef41bd5041450d4f4177bce38db3d9a.jpeg

  • 上阕写芭蕉的形。

  • 342ac65c10385343f1f20b6536de4a7bcb80888c.jpeg

  •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 芭蕉树就种在窗前,布满了中庭。一下就掌握住了芭蕉形的特色。芭蕉叶特别大,宽大的叶子覆盖整个中庭。运用叠句重复,使人感觉叶子层层叠叠,为中庭抹上一片绿意,使院子看起来特别清凉,强化了这种感觉。

  •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 很形象,叶子一开始不是摊开的,当它刚刚抽出来的时候是卷在一起的,紧紧把自己包住后来才舒展开来。心随着时间的流动舒展后变成叶子。心就是叶,叶就是心,当它是心的时候就是卷的,当它是叶的时候就舒展开了。在舒卷之间展示出一种情韵。

  • 芭蕉树很显然给词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芭蕉树是南方标志性的树,北方的李清照并没有看见过。在她看来,这种树是异域之树,提醒她自己身处遥远的他乡,身边的事物都不再是自己所熟悉的了。

  • 借芭蕉写自己的情感,全词很完整地切合“芭蕉”二字,同时又充分利用芭蕉的特点表明自己的情感。

  • 下阕从声音来掌握芭蕉。

  • aa64034f78f0f736f0078116ac98491ceac4137b.jpeg

  •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

  • 到了晚上,视觉是不发达的,于是用听觉来补充芭蕉的特色。

  • 晚上下雨了,睡不着的人在半夜听雨。三更是半夜了,说明词人应该常常失眠。本来就睡不着,加上下雨,更可怕的是雨点打在芭蕉上,芭蕉叶又大又厚,会放大雨声。

  • 每一滴都滴在词人的耳膜上,也滴在她的心上。“点滴”与“凄清”都是双声字,这里可以用拟音来模拟雨打芭蕉的声音。“点滴凄清”都是齿头音,发音位置都在齿前,既写出了声音,又在声音中夹杂自己的情感。本来就满怀愁绪,又在雨声的催化之下,这种愁绪就满溢出来,更深、更浓,更加睡不着了。如果没有芭蕉树,雨声还不会这么大,这是雨跟芭蕉的共构与合奏,这夜曲真是让人忧伤。

  • b03533fa828ba61e1432ab48e4f96d0f324e59c8.jpeg

  • 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 听了整夜的雨打芭蕉,词人觉得更伤心了,整个人都不好了。“损”,把整个人都损伤了。自己本来就有心事,有很深的、无法解释的忧伤。雨是不会损人的,是愁在损人,雨起到的是助长、催化的作用。

  • 古代文人种芭蕉树,更多的是用来听雨。所以李清照很不理解为什么要种芭蕉树,这不是会让人更忧愁吗?这种声音真让人忧愁啊。

  • 杜牧的《芭蕉》有这么几句,“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芭蕉种在窗边会听得更清楚,杜牧就是爱雨打芭蕉的声音。在他看来,这种声音能够帮助他做一个好梦。这种心态和李清照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