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悲剧英雄,他被刘邦追至乌江亭,乌江亭亭长对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建议他渡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项羽却说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亭。

  •   对于这一段悲壮的历史,历来有很多诗人写诗吟咏,其中最经典的便的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的三首诗。

  •   首先是杜牧的《题乌江亭》。

  • 题乌江亭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579e-ifmectk6169764.jpg

  •   杜牧的这首诗,对项羽自刎的行为作出了批评,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真正的男人应该能忍受失败的耻辱,假使项羽能渡过乌江,江东之地多俊杰之士,异时卷土重来,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   杜牧的这首诗,抓住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正他的刚愎自用,才会作出自刎的悲壮行为,但也正是他的刚愎自用,不能很好地采纳他人的建议,致使最终的失败。

  •   杜牧觉得,真正的男儿,应该要能接受他人的建议,要能承受失败的耻辱,能忍辱负重。

  •   杜牧认为项如果能回到江东,仍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王安石则有不同的看法。

  • 乌江亭

  • 王安石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3042-ifmectk6169855.jpg

  •   宋仁宗志和元年,王安石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他针对杜牧的诗,写了这首《乌江亭》。

  •   王安石的视角更加广阔,他从历史大势和人心向背的角度,确定项羽的失败不可挽回,就算羽能加到江东,江东弟子也未必肯追随项羽卷土重来。

  •   王安石的诗体现了他政治家的视野,他清楚历史的大势不是能轻易改变的。

  •   上述两首诗,王安石是从从分析失政原因入手,说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这也许更符会历史实;杜牧从人应该有的志气着笔,说可能卷土重来,这是要让人们有不甘失败的顽强精神。两人着重点不一样,但都是经典的咏史诗。

  •   王安石跟杜牧都在讨论历史的可能性,而项以羽在李清照的笔下,却又呈现出不一样的气魄。

  • 夏日绝句

  • 李清照

  •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3712-ifmectk6169933.jpg

  •   在李清照的这首诗中,不在着眼于项羽的得失成败,而着眼于他的人生态度,他以壮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这不苟活于世的态度成了李清照最向往英雄气质,这是与她生活的时代和她经历的现实是相关的。

  •   李清照写此诗时,宋室南流,苟安于江南一隅,而她自己最爱的丈夫赵明诚,却成了叛乱中的逃兵,这让她感到非常屈辱,感觉整个民族都失去了血性了,此时此刻,正需要不惧生死的英雄出现,所以,她觉得,男儿不应该“包羞忍耻”,而应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这首诗中,明显有对丈夫胆小的行为和南宋懦弱的行为不满的意思。

  •   对比三首诗,有意思的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诗中竟然更有大太夫的气魄,所以,李清照不仅仅是一个才女,而是一个真正的大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