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女弟子玉父被丈夫遗弃之后,千里迢迢追踪寻夫。一日途经漠口铺,题诗壁上,为时所传。这首诗前有一小序,云:妾本秦(今陕西省)人,先大父尝仕于朝。因乱遂家钱塘。幼时易安居士教以学诗。及笋(笋为女子盘发之簪。古时女子十五面笋,二十而嫁。及笋则为许嫁之年。以约发如成人),父母以妻上舍林子建。

  • 4bed2e738bd4b31c4b40479a9b3a637a9f2ff881.jpeg

  • 去年林得官归闽(今福建省),妾倾囊以助其行。林许秋冬间遣骑迎妾,久之查然。何食言耶?不免携女奴自钱塘而至三山(福建省城称三山。曾巩文:城中凡有三山,东日九仙,西日闽山,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等到了目的地,林已官盱江(江西省境内)矣。因而复回延平(福建省境内)。经由顺昌(福建境内)假道(借路)昭武而去。叹客旅之可厌,笑人事之多乖。因理发漠口铺,漫题数语于壁。

  • 5ab5c9ea15ce36d341c2d3a2261f7e82eb50b14b.jpeg

  • 题漠口铺南行逾万山,复入武阳路。黎明与鸡兴,理发漠口铺。肝江在何所,极目烟水暮。生平良自珍,羞为浪子妇。知君非秋胡,强颜且西去。

  • 这首古诗中浮动着一位不屈服于命运的女才子、女强人的形象。“南行逾万山”四句,记述这次行程的艰辛。由杭州出发,南行寻夫,经过万水千山,终于抵达闽地,然而不义之夫已移官江西的吁江了。诗人又追踪丈夫的足迹进入江西境内的武阳。古人赶路都是黎明早行的,晚唐诗人温庭筠有一首写旅途早行的名诗:《商山早行》。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即是“黎明与鸡兴”的情景,男人们披星戴月、羁旅他乡都悲苦难忍,何况主婢两位女婵娟?她们日夜兼程,无心妆饰,赶到漠口驿站,才稍加梳理。“逾”字,“复”字,强调旅途的遥远、曲折,耐人深思。

  • 4afbfbedab64034fb4fc3e93b32f3d340b551d67.jpeg

  • “断江在何所”二句,夜色昏暗,烟水渺茫,极目远望,丈夫的官所——吁江在何处啊!古时交通不便,一个妇女,千里迢迢,人生地不熟,从浙江、福建转人江西,再寻找抚州南边的旺江,谈何容易,即使在交通现代化的今日,也要几经周转。是什么力量支持这位女才子长途跋涉,不怕牺牲呢?

  • faedab64034f78f012041eee65dd4e50b2191c95.jpeg

  • “生平良自珍”二句作了回答。李清照的女弟子,平生非常自珍、自重,耻于作轻浮浪子之妇。因此不顾一切,也要寻到夫君,弄个水落石出。“知君非秋胡”二句,结尾笔锋忽转。她实在不相信丈夫会是轻薄浪子,自己才貌双全怎么会成弃妇?于是她幻想丈夫不是负心男子,一定有难言苦衷,才被迫西行。秋胡:乐府民歌有《秋胡行》。

  • a044ad345982b2b734c127a02d418fea77099b6d.jpeg

  • 《乐府古题要解》:“鲁有秋胡子,纳妻五日,而官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于路旁见妇人采桑。美,悦之。下车,谓:力田不如逢丰年,力耕不妇见公卿。吾今有金,愿以与夫人。妇曰:妇人当采桑力作以养舅姑,不愿人之金。秋胡归,至奉金遗母。母使人呼妇至。乃向采桑者也。妇恶其行,因东走,投河而死。”强颜:勉强装欢。诗的结尾看来是女诗人不切实际的空想,她后来是否找到了丈夫,史无记载。

  • 6a63f6246b600c33766a13db06a0150ad8f9a180.jpeg

  • 这首诗自抒胸臆,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命运。但在艺术上较为粗糙。元初刘埙曾说:“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兴寡。”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除掉陆游的几首,宋代数目不多的描写婚姻爱情的诗都写得淡薄、套板,这大概是宋代“理学”或“道学”兴盛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