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渔家傲记梦》中的词句。大多数的词解将此处的三山释为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传为神仙居所,尤其让人神往。故而,欲问三山何指?人多不假思索地以为蓬莱、方丈、瀛洲,大多忽略了三山还是福州的别称这一事实。

  • u=2645977834,3299296581&fm=173&app=25&f=JPEG.jpeg

  • 关于福州,关于三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道山亭记》一文中这样写道:“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程师孟)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

  • u=266553783,2111895797&fm=173&app=25&f=JPEG.jpeg

  • 面朝五虎山的于山狮子岩

  • 三山呈品字形鼎峙布局,越王山(屏山)在北位于城市一环和二环之间,九仙山(于山)、乌石山(道山)并列于南,居于市中心。唐末五代梁开平二年(908)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三山全部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城市风貌。三山成为福州城主要标志,并由此成为福州的别称,以至于地方志书的书名也以三山指代福州,这部地方志就是《三山志》,该书于宋代淳熙九年(1182)成书,故而又称为《淳熙三山志》。

  • 三山做为福州的别称,在古代特别是宋代较为常用。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第五段:“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此处永嘉即今温州,三山自是福州。

  • u=775031419,2157570191&fm=173&app=25&f=JPEG.jpeg

  • 道山亭与曾巩的《道山亭记》

  • 《渔家傲记梦》写于建炎四年(1130年),正值“靖康之难”之际,华夏民族经历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从北而南的大撤退,福州此时成为了后方疏散地,安置了大量的移民。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宋朝首都东京,虏走徽宗、钦宗二帝。这一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年号为建炎。中原陷落后,原奉安于东京太庙的七祖御容塑像随后迁到福州,供奉在开元寺内。寺院专门辟出供奉御容的七个殿堂,称为“启运宫”。此外,赵宋皇族的西外宗室人员也全迁至福州定居,这些宗室人员住在今鼓楼区尚宾路附近的敦宗院内。管理西外宗 室的 西外宗正司于建炎三年(1129年)从江苏再度南迁。西外宗正司原先设在洛阳,靖康后撤移至扬州、高邮,最后迁至福州,设在开元寺内太平院。根据相关史料可知,无论是护送御容,还是西外宗人员入闽,都是走海路坐船从东海到福州的。

  • u=3058576748,2269350509&fm=173&app=25&f=JPEG.jpeg

  • 茉莉飘香 乌石山天香台

  •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兵进犯越州(今浙江绍兴),宋高宗赵构南逃,先是到了明州,然后是定海、昌国、温州、台州、章安、温州。李清照在随着逃亡的难民离开建康, 为了洗刷“玉壶颁金”之诬,一路追寻宋高宗的行迹。李清照携带着家中所收藏的铜器伺机进献高宗,然而却一次次的扑空,铜器最后也因丢失而未进献成功。她先后经越州、明州、奉化、嵊县、台州,自黄岩雇舟入海。在建炎四年(1130)正月至台州章安镇,二月随御舟船队到温州。在路上,探听到夫家人在福建的消息,如丈夫赵明诚的二哥赵思诚在福建任职(期间任职不详,后赵于绍兴八年升任泉州太守);小姑也因躲避战乱,带着三子二女往福建定居…… 暂泊温州的女词人也萌生了“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念头,吟唱出“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