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content_1576533191322024953.png

孟英声1992年作国画: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国画 人物 立轴 兼工带写 103*59 cm

  •     李清照(1084-1151)是一个跨越南北两宋的著名女诗人。虽存词不多,据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李词仅66首(且存疑7首),但因李清照才情绝伦,对当时与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李清照从她同时代起,一直到清,几乎有影响的词话都涉及到了李清照的作品和李清照的生平,而且许多是拍案称绝的。当时掌故最有名者为“三句绝佳”(即混入李清照夫君赵明诚五十首之中的《醉花阴》中的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像朱熹这样以理学为生命的正人君子,也由衷地说出“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明代大状元杨慎说李清照能与秦观、黄庭坚“争雄”,清代大才子李调元说李清照的词“无一不工”。清人王士禛甚至认为,李词为婉约之宗。李清照本人也相当自负。在那部《论词》里,李清照横刀立马、臧否天下:柳三变虽“变旧声作新声”但“词语尘下”、欧(阳修)苏(轼)等辈虽“学际天人”然“句读不葺之诗”且又“往往不协音律”、贺(铸)“苦少典故”、秦(观)“专主情致而日常生活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王(安石)曾(巩)文章“似西汉”但作小词“不可读也”、……在李清照眼里,两宋词坛,他人之词要么这病要么那恙,唯她没有。

  •     李清照,作为一位才女一位奇女,生前身后都光彩照人。自宋以降,尤其到了近现代,选词、论词的大都选及和论及到李清照。但却有一例外:1908年印行的、在现代当代具有相当影响的《人间词话》,却没有论及到李清照。《人间词话》定稿64条、删稿49条、附录29条,拾遗13条,共计155条,论词始从唐李白,终至清纳兰容若,凡词名家,或褒或贬,总有涉及。唯有李清照及李词《漱玉集》,王国维既无微词亦无谀词。无论自么讲,都有些怪异。我们知道,王静安先生论词以的“境界”之说开创词话(或者说“美学”)新格局,“境界”一说对后世影响巨深。在王国维看来,境界之说又以唐风为最。恰好,李清照的词就有唐及五代之风。《谭评词辩》卷一就说过易安之词有唐调。《人间词话》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作为词之品质高下来分,李清照下面的两句:“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忆王孙》);“暖间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蝶恋花》)你能分清它们里面哪是“有我之境”哪是“无我之境”?《忆王孙》一说是李清照处女之作。如果这说可以相信,那么我们看到的是李清照的一出山便显现出诗人的自如和词的无我。《蝶恋花》,有人考证为李清照晚年之作。如果,我们可以认同的话,那么我们看到此词开头的情景交融如水乳交融一样,其“无我之境”立时可显。由此,前人就有人认为,此词为“神之句”。再看,静安先生又以“隔”与“不隔”来判别词的“浅深厚薄”。李清照许多离愁的词,可以说都是“不隔”的经典。无论南渡之前还是南渡之后,本不算多的李词,把离愁写得穿越千古,恐怕也是少有人可比的。王先生谈唐风漏了李清照;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漏了李清照;谈“隔”与“不隔”又漏了李清照。总之,静安先生就是对李清照不置一词。

  •     何因何故呢?未必然是王先生不太喜欢女姓诗人吗?当然不是。《人间词话》里写得清清楚楚:“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这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亦即词人所长也。”既然妇人之手长于词,且有当时就有“仅只三句绝佳”的“妇人”之句,为什么不能进入《人间词话》的法眼呢?对于学贯中西并开启了近代学术范式的王国维来说,用“妇人之手”来表达一种新的美学观,无疑是王国维的一种创见和独见。而且静安先生在《东山杂记》里还专门考证了一首原属周邦彦的词《诉衷情》(“当时选舞万人长”)应属京城名妓李师师所有(中华书局1981年版的《清真集》依然将此首词归入周邦彦之名下)。可见静安先生对词于妇人之手的垂青。然而,《人间词话》却偏偏漏了妇人李清照。何故何此!

  • 谁解此问?

  • *清照网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