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204164109_100a26cd515c164702a38a0e20b63628_1.png

  • 李清照

  •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在山东济南章丘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古名城里,著名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诞生了。李清照与生俱来的才华为拥有悠久文化的章丘城添写了华丽的一笔,使章丘城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华美的篇章。

  • 一个人的成就与修养多半与其出身有很大关联,李清照出生在一个鸿儒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北宋文学家,字文叔,一生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他还得到了当时著名的文豪苏轼的指点,且与“苏门四子”之一的晁补之关系极好,常常一起把酒当歌,吟诗作对。

  • 在官场,李格非也是一个很正派、很有气节的官员。宋朝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其廉洁清正的风骨可见一斑。

  • 据史料记载:“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这有可能是暗指王珪是她的外祖父。李格非在熙宁九年中进士时,已经是二十大几岁,李格非娶王珪长女,是在其中举之后,约在公元1080年,据记载,李格非前后应有三房妻室,而李清照作为长女,她的生母只能是前两房中的一位,应该是王珪长女,而生母早卒,李格非又娶王振辰的孙女为妻,生有与李清照同父异母的弟弟。

  • 这大概就是李清照的身世,可以看出,清照早年丧母,父亲李格非对她极其疼爱,让她凭着自己的喜好博览群书。这样的环境,让其性格更为独立,为之后的文学造诣打下基础。

  • 元丰六年,正是宋神宗在位的最后一年,此刻的大宋朝已经危机四伏,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至治平二年国库亏空已达一千五百多万两白银。神宗在位十七年,虽然“不治宫室,不事游幸”,致力于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但依然改变不了大宋朝没落的境况。

  • 宋神宗矢志做一个中兴图强的皇帝,然而却始终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终难使国富民强。但他依然没有气馁,即使是在那样的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他仍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表现出“励精图治,将大有为”,“愤然将雪数世之耻”的政治气概。

  •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大力推崇王安石新法,他极力调和朝中老臣的反对之声,推行变法,然而也因神宗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虽几经周折,变革始终没有彻底执行。神宗一直在摇摆不定,他极力在新旧势力中调和,使变法的政治决心没有得到全面施展。可是在变法已显根基,眼看北宋要恢复一线生机之时,神宗却英年早逝。

  • 20191204164109_153b299e340ffa427265cef8ae9f71f8_2.png

  • 王安石

  • 宋神宗在位时,宋军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两千里土地。不过宋军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夏,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含恨而死,卒年三十八岁。

  • 那一年李清照一岁。

  • 那一年由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全书编撰完毕,前后历时十九年。

  • 那一年李格非依然不在汴京为官。

  • 那一年苏轼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 同年,年仅九岁的宋哲宗登基,由高太后执政,改年号元祐。

  • 李清照的童年是在父亲李格非的臂膀之下无忧无虑地成长的,李格非对于子女的教育也不同于一般家庭。当时的社会,盛行着“女子不出闺阁”的风俗,但李清照却能够和玩伴外出划船游玩,甚是少见,更是难得。

  • 李清照年少时就极其聪慧,她眼眸里面透着灵气,以她小小的年龄,看着世间的灵动。她常常在夜里挑灯看书,不知不觉到天亮,也常常抄写一些似懂非懂的片段,然后大声地读出她喜欢的句子,口中大赞:“太美了,太美了!”

  • 李格非治学治己的态度严谨,对小清照文学方面的启蒙更是极为仔细,这种来自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直接影响了李清照的人生。生在齐鲁大地上,本就受着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的浸润,又加之父亲和家族的影响,这些无疑都是李清照成为词宗大师最初的启蒙。

  • 宋哲宗元祐四年,李清照开始了在汴京的生活,等待她的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是年,李清照六岁。

  • 20191204164109_b0f3fe6d8df409190dadd1e95d262a5e_3.png

  • 李格非

  •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于这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撰写《有竹堂记》,曰:“济南李文叔为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输直于官而居之,治其南轩地,植竹砌傍,而名其堂曰‘有竹’,诸栋间,又为之记于壁,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牍,为文章数十篇。”

  • 这段话是记载李清照一家在汴京的生活状态。彼时,其父李格非官太学正,在汴京置屋,题名“有竹堂”,李格非携带妻女家眷入汴京,开始在宽敞明亮、富有诗意的“竹堂”生活。

  • 李格非在汴京一展宏图之时,正是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高太后垂帘后“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起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范纯仁等,这其中也包括苏轼。

  • 高太后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他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 廖正一,哲宗元祐二年,为秘书省正字。六年,除秘阁校理。

  • 晁补之,元祐初年,任太学正,著作佐郎,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

  • 这时期的李格非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宋哲宗元祐元年,李格非官至太学录,他专心著述,文名渐显。元祐四年,官至太学正。

  • 元祐六年,李格非“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十月,哲宗幸太学,李格非奉命撰《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这段时期李格非与“苏门”的命运和官运都是前所未有的顺利。

  • 20191204164109_a4c05ee1afe8e7f3a7659a153ffad732_4.png

  • 宋神宗

  • 这个时期,在清照的家中,常常都有学士的聚会,几个文人,泡一壶清茶,谈论古今,谈论政治风云,谈论风雅,谈论诗词,谈论历史更替。

  • 在竹堂上,清风伴着文人雅士爽朗的笑声,李清照耳濡目染,她有时在荡着秋千,有时在认真地听着父亲和他们的对话,偶尔露出会心的微笑,偶尔蹙起眉头略略沉思,偶尔发出内心的赞叹。

  • 清照的家教很宽松,没有束缚,家庭给予她最大的宽容,她的生长环境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其他家庭,整天把女儿禁闭于闺阁之中。李清照从在章丘开始,就常常走出闺阁,和玩伴出外游玩,她经常随着家人游览名胜古迹,早已比同龄的女伴有过人的见识。

  • 李清照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置身于自然之中,对万事万物都带有浓烈的感情,她喜欢抒发自己的情怀,看着朝阳、看着晚霞、看着过往的人群、看着鸥鹭、看着月光、看着庭院的花朵……她喜欢寄情于山水,在诗词之中孕育着无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