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清照网配图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这个奇女子将沉浮辗转的故事和郁结心底的怨愁转化为凄婉的愁容恒久地悬在了千年前的星空。清代沈谦之《填词杂说》有语:“女中李清照,极是行本色。”李终其一生开创了婉约派并与豪放派共彪文史,其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在中国古代,有幸掌握了知识的女性可以说是寥寥可数。在李清照的时代,她并不单纯把自己视为闺阁女子,而是强烈地认为自己的本质是“知识分子”即“士”,这样,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最低层,而作为知识分子,她又站在了思想的制高点,正如罗素所言“我的生命缘于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这三种生命的动力也支撑着她一生不懈地抗争。


一、士大夫的人格特质:

嫁给赵明诚后,涓涓生活中依然不忘文学创作,这都不是一般家庭妇女可比的。李清照读书博闻强识,在诗词创作中直逼北宋大家,所以和丈夫在一起她一直没有女性的自卑感。 最重要的是,李清照对政治有着深刻锐利的见解,李曾在给上家翁赵挺之的书信里写过“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的断句零篇,这都表明了李清照的见识与气质均不以女性自限。南渡之后,高宗、秦桧唯以偏安为务,以投降卖国为苟且之计。她的诗如:“南来尚怯吴江冷,北去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清息欠刘琨。”“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都可以反映其心系旧国,眷恋中原之心赤诚可见。

这些思想当时是很难被容于朝野的,因此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李清照在文化人格结构上,成为缺少皈依的独特个体,这就必然造就其侵入骨髓的孤独感, 也必然导致她的灵魂一生都在飘泊,在流浪,在呐喊,在奋起。正如清代沈曾植说:“李清照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这正指出其倜傥的丈夫之气是文士中之豪者,更明确地指出其气质与苏轼相似之处。追本溯源,这些士大夫、书卷气正是其文化人格、精神世界的本质的现实反映。

正是李与传统女性在文化人格上这种巨大差别性,她士大夫禀性也变得开始鲜明而又自觉,也决定了其文化人格的独特性。

二、孤独感的解读:

笔者认为李清照在其丈夫去世之后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次磨难。第一次即再婚又离婚,饱遭感情生活之痛;第二次磨难即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而李清照遇到的那种超越时空的孤独就该是她的第三次磨难了。 在历史煌煌大篇之中,李清照是一个词人、金石学家和爱国者的综合体。而这首让她彪炳文学史的《声声慢》的由来却别具凄凉——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若仅此两点,尚不算最伤最痛最孤和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务须提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了。问题在于她不仅报国无门,情无所依,而且学无所传。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膝下无子,孤守着一个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家事埋藏心底而不去,凄苦的生活境遇以及亲友的触发后来让她有了痛彻心肺的伤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也应了陈子昂的一声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她一生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并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却逐渐地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也顺口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名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怎一个愁字了得! 她几乎一生都在寻寻觅觅,寻找幸福的爱情、自我的价值、左右的相知以及国家的前途,可谁曾料到头来梦已逝泪空流,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么她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正如本文笔者所述,从她的《声声慢》和其它词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李清照一生至少在寻觅三样东西:

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


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


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8-5.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清照网配图

三、文化人格的历史折射:

众所周知,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寥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但难免被看作是异类和多余。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为歌女立照而有诗云:“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樽。忽忆亲情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无奈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其实,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作为女子在封建社会三千年的漫漫长夜,来来往往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的芸芸众生占绝大多数。历史上的北宋,怆惶南渡后夹风夹雨,俯首称臣苟延残喘也不过延续了区区152年!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大臣依然故我做官食俸和花天酒地。梳理我三千年历史,虽生乱世却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的,能有几人?而李清照却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像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不知所终的人……

(董旭深,宁夏固原市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