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同姓是一家。

  • 在读古代诗词的时候,我尤为喜欢李白和李清照。一个是“诗仙”,一个是“千古第一才女”,都是大腕儿,又都同姓李,倍感自豪。

  • 最近读《蒋勋说宋词》,读到关于李清照的文字,很是感兴趣。一边读先生对李清照其人其诗词的解读,一边大量查阅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诗词,徜徉其中,竟也对李清照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一说王拱辰孙女为清照继母,其生母为宋神宗朝左仆射王珪的长女)。

  •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诗、词、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 这样的李清照,既让人赞叹,又令人敬仰。只可惜,她生不逢时,北宋和南宋交替的时代,必然有战乱纷争,必有颠沛流离。一代才女,三重愁绪。

  • image.png

  • 第一重愁:情愁

  • 要说李清照的情愁,估计会有人不认同。

  • 且不说,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生活优裕,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也是琴瑟和弦,情投意合,堪称知己,她的情愁从何而来?其实,李清照的情愁,确切地说,是寂寞。

  • 在李清照前期代表作《点绛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这样的句子。

  • 看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大多写她的悠闲欢乐的生活,或咏物,或抒怀,语言清丽,词风婉约。这样的女子,即使可以自由自在,但赏游的乐趣,与谁分享?即使分享,谁能懂?出嫁后,虽然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但有一个事实很清楚,赵明诚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远不如李清照。

  • 尽管赵明诚也曾经闭门填词,三天之后写出五十首词,却是无一首能及李清照。尽管两个人常于饭后饮茶逗趣做游戏,游戏规则是,一人说一史事,另一人要说出此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说对了就罚茶一杯。但聪明如李清照,几乎李清照每次都能准确说出答案。没有任何悬念,你觉得这样的游戏,李清照玩得高兴吗?赵明诚呢?心里会不会更不是滋味儿?所谓的“赌书泼茶”,却也“只道是寻常”。

  • 真正的快乐,是两个人棋逢对手水平相当。就像我们身边的很多夫妻,看起来很幸福的样子,其实,真正在婚姻中获得快乐的有几人?

  • 如果,李清照的早期生活都过得满是愁绪和寂寞,更不要说丈夫死后的悲惨情形了。特别是她的晚年更是凄惨,为了维持生计无奈改嫁张汝舟,改嫁之后却又惨遭家暴,还有后来为摆脱张汝舟获罪入狱,这对于才情卓越的李清照来说,这已经不止是愁绪,而是屈辱。

  • image.png

  • 第二重愁:家愁

  • 前期优越的生活,也没能让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子获得心灵上的快乐,那么,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连那一点点的虚假的快乐都没有了。在夫妻两地分居之后,李清照饱尝相思之苦。金兵入侵,丈夫病故,国破家亡,她四处流离,孤苦无依。

  • 她这个阶段的作品,比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比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有她的《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词句,读来让人不觉心戚戚然。

  • 此时的李清照,于乱世中颠沛流离,身心憔悴。她和赵明诚收藏的古籍文物,大部分在逃亡中流散,仅剩的一部分,被邻居偷走,却又不敢声张,最后还是自己掏钱买回来了一些画卷。

  • 她,家庭败落,丈夫亡故,藏品散失;她,流离失所,孤苦无依,身心俱疲;她,改嫁遭骗,牢狱两年,境遇悲惨。

  • 这个时候,李清照哪里还是一代才女,千古词宗,不过是一个流落他乡忍气吞声的寡妇罢了,哪里是她的家?谁是她的依靠?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首《武陵春》就是李清照孀居时所作,刻画出一个孤苦凄凉动荡无依的女子。

  • 可悲!可叹!

  • 第三重愁:国愁

  • 在李清照所有的作品中,词多诗少。说起她的诗,不能不提她的那首《夏日绝句》,一改婉约之风,一介女流,竟有男子豪气。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 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 说起“苟且偷生”,还有一个故事。赵明诚曾任江宁知府,有人起兵作乱,而他作为行政长官,却趁着晚上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明诚却做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弃百姓于不顾,弃爱妻李清照于不顾,令人不齿,更令李清照失望。

  • 后来,金兵入侵,赵宋皇帝却遣散百官,自己逃亡去了。对于朝廷如此行径,李清照感到无限的失望。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

  • 生活的苦,还不算太苦,国破家亡才是她内心难以承受的苦。她不仅是一代才女,还具有强烈深沉的爱国情怀。她关注社会时事,关心政治问题,一腔愁绪无处诉,只能诉诸笔端。除了《夏日绝句》,还有《菩萨蛮》,还有《永遇乐》等,表达对朝廷苟且偷安忘记国耻的不满和忧愤。

  • 个人之悲,上升到国家之悲。而国家之悲为最大的悲哀。

  • 一开始的情愁,可以算是闲愁,到后来的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三重愁绪,几乎贯穿李清照的一生。

  • 愁,愁,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