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0901.jpg

李清照词意画像/网络图/清照网

笔者身为赣榆人,对于赣榆先贤两宋名臣胡松年,心里每每怀有崇敬之情。而且早就听说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胡公挺身而出,毅然出使金国。当时流寓江南的李清照闻听此消息,异常感奋,为胡松年使金,慷慨赋诗。

据史料记载,胡松年,字茂老,生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海州怀仁人,即今天的连云港市赣榆区赣马镇人。

胡松年幼年丧父,依靠母亲织布卖钱,供他读书。胡公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以太学生上舍生身份任潍州(今山东潍坊)教授(掌管学校课试之官),政和八年,经徽宗面试,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后胡松年为殿试参详官,迁中书舍人,除给事中、兼侍讲。高宗年间,先后自左朝奉大夫拜吏部尚书,迁端明殿学士,除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副宰相)。胡松年忧国忧民,为官清正。在出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人还未到任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便闻风敛迹。他到任以后,在大街上张榜公布兴利除害等17件大事,让广大百姓献计献策,监督执行,深受人民拥护爱戴。

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坚决抗金,大造战船,建立水军,加强长江防线,得到朝廷的赏识。而且对收复中原有具体主张。他曾上奏朝廷:“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宋史·胡松年传》)朝廷要派人出使金国,不少人人感到疑虑和害怕,胡松年挺身而出,接受朝廷出使金国的使命。在金国朝廷上,不顾个人安危,不辱使命,出色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朝廷每次给予他的赏赐,都以“军兴费广”为由拒受。有人劝他积蓄点钱财,留给子孙,他都以“儿孙自有儿孙福”“给子孙留财产,会助长子孙懒惰”的道理,婉言谢绝。他的高风亮节、优良品质,备受时人的尊敬和后代的赞誉。秦桧当政时.胡松年从不“曲意阿附”。宋绍兴五年,胡松年因遭攻讦而引疾辞职,改任宣州(今属安徽宣城市)知州。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胡松年病逝,享年60岁,墓葬宜城梅林,后迁葬故里。

??????_??.jpg

李清照词意画像/网络图/清照网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 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共同研究金石书画,同时互相砥砺,进行诗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是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职江宁。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是年李清照46岁。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

后发现张汝舟营私舞弊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侂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是年,李清照50岁。

此次出使金国,韩侂胄以同签书枢密院事身份充大金奉表通问使,胡松年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充大金奉表通问副使,规格不可谓不高。韩侂胄之曾祖韩琦在北宋嘉祐年间曾任宰相,其祖父韩忠彦建中靖国年间为宰相。相比起韩侂胄显赫的家世,胡松年的出身也实在是太草根了。如此草根出身,而成为国家的肱股之臣,位高权重,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在当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宋史•胡松年传》)的情势下,胡松年毅然出使金国,是要冒一定的危险的。据说胡松年临行时上奏朝廷:半年之内,臣如不能回朝复命,即是金国另有图谋,应速出兵,切勿因臣贻误时机。

下面就来介绍李清照为韩、胡二公出使金国的送行诗。诗题是《上枢密韩公工部胡公诗》,从诗题看,诗是写给韩侂胄与胡松年二人的。一首古体,一首七言律诗。而古体诗是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五言体,后半部分是七言体。从内容来看,五言体古诗主要写给韩侂胄的,而七言体古诗主要是写给胡松年的。

上枢密韩公工部胡公诗(并序)

  绍兴癸丑五月,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使虏,通两宫也。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云。

其一

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皋虁。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后。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璧,吸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其二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jpg

李清照词意画像/网络图/清照网

诗人李清照在序言里介绍写作背景,即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侂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去慰问被囚于北方的徽、钦二帝,李清照特作诗为韩、胡二公送行。

李清照所作送行诗是两首,其一是古体诗,其二是一首七言律诗。第一首古体诗又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五言古诗,后半部分是七言古诗。前半部分的五言古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五言古诗的前十八句(“三年夏六月”至“币厚辞益卑”)为第一层次。诗中写了高宗遣使通金的原因——思念“北狩”之二帝,表示一下自己的孝心。对此,诗人并未给予高度评价和支持。因为诗人不赞成高宗为尽孝而一味求和的做法。诗人希望的是有人能像窦宪那样,北破单于,刻石纪功;能像桓温那样,收复失地,重见旧地杨柳。然而最高统治者不惜任何代价,一味求和,诗人对此不能不表示出遗憾。这一部分里比较的重要典故有两个,“燕然铭”与“金城柳”。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共和国。《后汉书•窦宪传》:窦宪、耿秉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奔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画燕然山,出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纽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己十圈,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五言古诗其余部分(“四岳佥日俞”至“与结天日盟”)为第二层次。诗人首先对使臣韩侂胄的品德才能予以高度赞扬,勉励其很好地担当出使重任,以大振国威。要让金人像当年匈奴、吐蕃人害怕王商、郭子仪那样,慑服大宋使者。然后,诗人代韩侂胄道出受命誓辞:决心公而忘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对敌人的极度蔑视和勇敢的斗争胆略,去与敌人达成平等的协议。虽是诗人代言,却足见诗人对韩侂胄的无比信赖和所寄托的重望。

七言古诗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胡公清德人所难”至“壮士懦夫俱感泣”为第一层次。诗中表示了诗人对韩、胡二公齐心协力完成使命的期望。希望他们像韩信忠于汉室,荆轲勇于赴难那样,完成出使任务。诗人甚至想像了为二公送行的悲壮场面,从而对韩胡二人表示了崇敬之情。

“闾阎嫠妇亦何知”至结尾,为第二层次。诗人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对肩负重任的使者进几句“刍荛之言”:其一,叮嘱二公,一定要提高警惕,小心行事,绝不可麻痹轻敌,定要防患于未然。其二,请求二位使者,多多带回一些中原人民的消息。旧日胜迹而今已如何了?故人坟前已是什么景象?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否还能种桑麻?敌人是否还用重兵镇守着中原城郭?其三,请二位使者记住一个流亡妇人的心愿——“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这两句诗里讲了两个历史教训。所谓“衷甲”,即“中甲”,即将甲穿在衣服以内。《左传》记载,楚人欲于盟会时突袭晋,兵士皆将甲穿在衣服里面,使晋人不防备。“平凉”位于今之在今甘肃省。《唐书•马越传》记载:唐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浑威与吐蕃相盟于平凉,吐蕃埋伏重兵突然袭击。诗人用这两个历史典故,特别提醒韩、胡二公,一定要提高警惕,绝不可麻痹轻敌,因为“夷虏从来性虎狼。”

第二首是七言律诗。首联出句“皇华”,意谓极大的光华。《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序谓为君遣使臣之作,并云“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后来遂用“皇华”作使人或出使的典故,含有不辱使命之意。“二京”指北宋时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和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南宋使者出使金朝的必经之路。下句的“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意谓用竹篮盛着饭,用瓦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和犒劳军队。这里借指欢迎南宋使臣。颔联出句的“连昌宫”系唐代宫殿,在洛阳。元稹乐府《连昌宫词》有“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这里借连昌宫、千叶桃代指北宋宫殿。对句的“华萼楼”,在长安兴庆宫西南,唐玄宗时建。此联承上所云使者过二京时,上万人夹道欢迎的情景,进一步拟想旧时宫殿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两位大得人心的使者。

颈、尾二联分别写到皇上对人民有怜悯之心、上天也同情受苦的老百姓,甚至称颂高宗为圣明君主,还说他的信义好象白日一样光明。这样一来,或许会被认为诗人在讨好帝王大臣,还可能怀疑她写此诗的目的是为报答“韩公”对她“父祖”的荐举之恩。如果这样看,那就是对诗人诗作的误解。诗人之所以发出“帝心怜赤子”“天意念苍生”这样的议论,那是为了说明恢复宋朝的江山社稷,不只是人间的众望所归,也是上天的意愿所向。至于“圣君大信明如日”句,其旨绝非为了颂扬赵构,而是文学语言中的抑扬“辩证法”。尾联上下句的搭配,恰恰是对赵构妥协政策的讥讽和批评。“长乱”句典出《诗经•小雅•巧言》篇:“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意思是说假如不图恢复,愈是一次又一次地会盟讲和,愈是助长祸乱。对苟安妥协的南宋朝廷来说,这是一种逆耳的忠言。应该说此诗很有现实针对性,它比前面的五言和七言古诗更具有讽刺意味。因为宋高宗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不顾社稷江山;二不管父兄在金受苦受难,情愿向金人大量地进贡赔钱,甚至不顾脸面地把金人作为叔叔看。如果不是一种强烈爱国情感的驱遣,女诗人怎么敢冒这种与皇帝唱反调,从而可能触犯龙颜的危险。

从胡松年的文化资历看,“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 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 迁中书舍人”(均引自《宋史·胡松年传》),等等,胡公于公事之余,定然会勤于著述,想必会写下许多诗词文赋。可惜胡松年留下诗词并不多,可能是长期散失的原因吧。下面笔者特录胡松年《石州词》二首,以飨读者。

石州词

月上疏帘,风射小窗,孤馆岑寂。一杯强洗愁怀,万里堪嗟行客。乱山无数,晚秋云物苍然,何如轻抹淮山碧。喜气拂征衣,作眉间黄色。

役役。马头尘暗斜阳,陇首路回飞翼。梦里姑苏城外,钱塘江北。故人应念我,负吹帽佳时、同把金英摘。归路且加鞭,看梅花消息。

其二

歌阕阳关,肠断短亭,惟有离别。画船送我薰风,瘦马迎人飞雪。平生幽梦,岂知塞北江南,而今真叹河山阔。屈指数分携,早许多时节。

愁绝。雁行点点云垂,木叶霏霏霜滑。正是荒城落日,空山残月。一尊谁念我,苦樵悴天涯、陡觉生华发。赖有紫枢人,共扬鞭丹阙。

《全宋词》中《石州词》只此二首,而且《万树词律》亦无“石州词”这一词牌。所以后人以为作者胡松年使金去云中(今山西大同),途经石州(今山西离石)时做此词,自创此词牌。词中“紫枢”,意谓朝廷中枢部门,而“紫枢人”即指同签书枢密院事韩侂胄,因为韩、胡二公一同出使金国的。

对于这两首《石州词》以及李清照为胡松年使金赋诗事,山东师范大学赣榆籍教授张翰勋先生在《赣榆诗词集萃•序》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下面笔者照录张教授评价原文,以结束本文:

《石州词》二首,所写时令、环境、人事、情思,都与作者出使北方(即金国)所历遇极为切合。词作于塞路荒寒、行役落寞的感受中,透露出对江南故人的思念和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而又不忘突现尽职效力朝廷的心念。这自然可认作胡的使金时之作。依于词的特殊表现手法,作品力尽回顿幽曲之态势,极现清疏铺叙之风格,让人吟辩出一种源自宋初的韵致,而品味无已。这里自可看出胡松年的诗词之作有着甚高的格调。我们由李清照沥心赠诗,胡松年的膺命出使诸情,说这是显耀于赣榆古地史文两册上的丹青彩页,当是允宜无愧的!

参考文献

1.    王铜起  汪维懋  《赣榆诗词集萃》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2.    王铜起  《赣榆》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版。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胡松年 (北宋官员)简介(编者按):

01300543224648149680204622561_??_??.jpg胡松年,字茂老,生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海州怀仁 (今江苏省赣榆区)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

胡松年生平:幼孤贫,母粥机织,供他读书。松年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任潍州教授,八年,经徽宗面试,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十分高兴,说:“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松年迁中书舍人,不久,除给事中、兼侍讲。高宗年间,先后自左朝奉大夫拜吏部尚书,迁端明殿学士,除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副宰相)。又进礼部尚书、参知政事。胡松年积极抗金,并在军队建设、选用人才、对金斗争策略等重大问题上,都直言敢谏,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后来,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言村(今宜兴宜城东约4里处)。他筑堂以自娱,匾日“横山”,由孙觌题书“横山堂”。并题诗云:“波间指点见青红,雪脊山曾棱倚半空。幻出生绡三四幅,游人浑在画图中。苍云千里荫平宽,露叶风枝绕舍寒。莫遣先生赋归去,且令小吏报平安。”松年虽闲居乡间,但仍不忘朝廷之事,对“和耀科敛、防秋利害”屡有进言,帝皆嘉纳。

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在出任平江(今苏州)知府时,人还未到任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便闻风敛迹。他到任以后,在大街上张榜公布兴利除害等17件大事,让广大百姓献计献策,监督执行,深受人民拥护爱戴。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坚决抗金,大造战船,建立水军,加强长江防线,得到朝廷的赏识。朝廷要派人出使金国,不少人感到疑虑和害怕,胡松年挺身而出,接受朝廷出使金国的任命。在金国朝廷上,不顾个人安危,不辱使命,出色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因主战有功,被提升为吏部尚书权参知政事。朝廷每次给予他的赏赐,都以“军兴费广”为由拒受。有人劝他积蓄点钱财,留给子孙,他都以“儿孙自有儿孙福”、“给子孙留财产,会助长子孙懒惰”的道理,婉言谢绝。他的高风亮节、优良品质,备受时人的尊敬和后代的赞誉。秦桧当政时.胡松年从不“曲意阿附”。宋绍兴五年,胡松年因遭攻讦而引疾辞职,改任宣州知州。绍兴十六年(1146年)胡松年病逝,享年60岁,墓葬宜城梅林,后迁葬故里。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不立异沽名,喜宾客,薪俸收入常不够支用。有人以为子孙计,劝其节用,松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禀,主上所以养老臣也。”又当时秦桧为相,士大夫出于自身安危考虑,多曲意阿附于他,只有松年鄙视秦桧,至死不与秦桧通一封书信。这些,都深得世人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