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_副本.jpg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巾帼词人,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尤其是其晚年的词作更是令无数的女同胞为之惋惜,让无数的男同胞萌生怜香惜玉之心。

  • 李清照,世界文化名人,中国唯一一位把自己名字搬至“天外”的女词人,(水星上的第一批环形山以“李清照”命名)。有学者认为李清照的作品存量虽然不多,但是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评价,李清照在我国的历史文人中都可以跻身前十,可见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 李清照的作品是用“心”读的,情之所至,都会与之发生心灵上的“碰撞”,尤其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 晚年的李清照是孤独的,寂寞的!这在其作品中可以窥其一角。如其著名的《永遇乐》词: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圣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齐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这首词是适逢一个正月十五女词人于临安(今天的杭州)所写。

  • 上片写的是黄昏时分作者因恐“次第岂无风雨”谢绝了“酒朋诗侣”们的上门邀请。今天看起来这个理由岂不可笑?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不知当时作者的“酒朋诗侣”们是怎么想的。但是可以肯定他们若是读得这首词以后肯定是同情进而为之感伤。

  • 下片回忆“中州圣日”。在封建时期,尤其是在“理学”统治的宋朝,像李清照这样多愁善感而又美丽端庄(我想应该很漂亮吧)的怀春少女,父母是肯定不会让其平时到处乱跑的,所以情感细腻又热爱大自然(李清照一些早年的作品有此体现,如两首著名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常记溪亭日暮”)女词人倍感闺门的无聊,所以整天想着盼着“三五”元宵,以便出去放松一下,以解整日闺门生活的无聊。而如今有了出去的权利却又没有了外出的想法,为什么呢?答:“如今憔悴,风鬟雾鬓”。常年的孤独无依的生活使词人已经头白色衰,昔日的美丽容颜已经憔悴不堪。“怕见夜间出去”,白天就更不用说了!“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个形象的细节描写展示出了词人行为和心理上的巨大反差。词人用了“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谢绝了“酒朋诗侣”们的盛邀,她真的不想去吗?但为何又隔着“帘儿”听别人说说笑笑呢?其实词人心理上是很想去的,但是孤独无依的生活和自身的状况使词人又没有勇气走出家门到人群中去尽情欢乐。“行为趋向”使她无法迈出家门走向热闹的人群,“心理趋向”又使她只愿隔着帘儿向外听,这种巨大的反差正是这首词感人至深的原因!     

  • 由于生活的孤独无助使词人懒于去做任何事情。早年的李清照虽然受着夫妻分离的苦楚,90_副本.jpg但是生活还算富裕,再有老公赵明诚时不时的给她寄来一封诉说相思之情的“情书”。(《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 袁行霈主编)此时的词人在感到孤独寂寞时还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东篱把酒黄昏后”雅致,以此来消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虽然结果有时候会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但是词人毕竟去做了(勇于实践)。而晚年的词人已经没有了再去做那些消愁解闷的事情的勇气了。而是“怕见夜间出去”;“守着窗儿”,独自捱到天黑;“双溪泛轻舟”也只能是“也拟”(《武陵春》词)。

    词人有一个怀春的青春美少女变成了一个离愁与幸福相交织的少妇,再有少妇变成了一个孤独寂寞,年老色衰的中老年妇女。李清照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写在了她的词作中,尤其是其晚年的作品最具痛彻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