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年先生的《李清照连舻渡江图》和《三打白骨精》、《抄检大观园》等名作,可以说是他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0029fNLxzy7hUPvcFgz57&690.jpeg

此幅是1986年作者复制的原作,题款改为《李清照南渡图》。原作可见中国美协山东分会和

                   山东人民 出 版社1961年联合出版的《山东国画选》

        这件作品就我而言,印象殊深。  60年代初期,我小学同学家中悬挂的月份牌上,第一次看到这件作品,悲戚惨淡,清雅深远的作品意境与绘画风格,以及王凤老的大名,都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从社会意义来说,用传统的工笔仕女画技法和表现形式,描绘了李清照在外族入侵,背井离乡南渡时特定的场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折射出南宋王朝大环境南宋政权风雨飘摇、岌岌可危行将灭亡的结局。具有极强的社会历史意义。 在运用传统工笔仕女画题材,表现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具有典型的开拓意义。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 王凤老这幅画可以分为下、中、上,即近、中、远三部分进行欣赏。 

 最前面的是女词人李清照端坐船头,凝目江水,满目充满国破家散的离愁, 将女词人忧国忧民和多愁善感的特定情感,一并刻画成“人比黄花瘦”感人的艺术形象。 

  画面中段, 舟船四围,是无尽的江水,翻卷着浪花,衬托着女词人颠沛流离、心绪难平的痛苦,宛如问君几多愁,恰似水东流的语境。既符合天水一色背景的真实,也强化了空间感,并且巧妙地将意境创造出来。这种以景寄情,情景交融,足见构思之精妙。 

更有妙处,是画面最上方的远景,烟波浩渺,由逐渐淡去的江水,变化为观众心中连绵不绝的想象空间。这种虚无,最能体现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韵味。在大片空白的画面上,题书着亡国之君却是艺术天才宋徽宗瘦金体的画作题款,书画意境,与主题浑然一体,而且画面得到有机的协调,王凤老的画作匠心,令人赞叹不已。

不能不提的是,在传统工笔画创作领域,王凤老试图将主题的社会历史意义鲜明的表现出来,并且一改传统工笔画画面满幅的惯用布局,采取画面留白,以及书法与工笔画有机结合的创作方法,构成了王凤老不同于历史,也有别于今人,在传统工笔仕女画艺术创作上了不起的贡献。这也是著名人物画家吴泽浩先生感言:“王凤年先生就是当代吴道子”立论所在。(吴泽浩在2000年《中国名画家精品集——王凤年》发行式座谈会上,感慨地说:王老就是当代的吴道子!)

工笔画大师王凤年简介(编者注):

????????_3.jpg王凤年先生(1915—2008),国家一级美术师,1915年出生于济南市一个书香家庭。祖籍浙江省绍兴会稽县,现名王凤年,字小珊,原字筱山、晓珊。王凤年先生1937年毕业于北平京华美术学院,早年师从瞿园初先生(瞿秋白烈士之父),曾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国家画院院长,时称南张(大千)北徐(燕荪)的徐燕荪先生的得意弟子,是我国著名工笔画大师。在2000年由河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潘桀滋大师作序的《中国著名工笔画家王凤年》画集首发仪式上,被我国著名国画家吴泽浩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老艺术家及时任山东省政协主席的韩喜凯先生同称为“当代吴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