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d38f36tc60e023ccd33&690.jpeg

  • 诗堂:49×49cm   画心:69×49cm

  •   半月前,蒙著名画家单应桂教授厚爱,以其得意之作《李清照小像》相赠与我。画幅尺寸不大,但很传神,展对之际,“挽发髻、着青衫、手持书卷、蹙眉回首”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跃然纸上,画中“若有所思的神态”和“生动妩媚的形象”不得不令人联想起她的不朽词作和传奇人生。

  •   享誉国际的美术史论家、画家王伯敏先生为此画题字以赞:“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李清照《鹧鸪天》)“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易安居士以“色淡味香”之桂花自喻,王老题在这幅画上亦含有对此画作者——单教授的赞美之意。

  •    单教授的《李清照小像》是一件非常成功的艺术作品,有“写其形、得其貌、传其神”的艺术效果。静对画中的李清照时,我的思绪就会被她带到《漱玉词》的文学境界里面。她侧身回眸的身影让我眼前浮现出那位怕见生人的纯情少女(《一剪梅》词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蹙眉若思的神情让我联想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词句)的相思之苦;发髻上微微点缀的黄花,让我不禁联想到“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句)词人的自我写照,还联想到她因重阳独居怀人而致“人比黄花瘦”。

  •   单教授和我讲过自己塑造李清照形象的深刻体会,必须要把握女词人的作品特点和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是其不同时期内心情感的流露,李清照作《漱玉集》而创“易安体”,其词的整体风格是清秀婉约,诗的特点矫健、豪迈。她与苏轼、陆游、辛弃疾在文坛并列,被后人誉为“一代词后”。早年的李清照是幸运的,是令人羡慕的,她出身名门(其父李格非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母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是一位天分很高的女子,不独工诗、词、文,还擅画。还嫁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丈夫并且成为太守夫人。所以其早期作品风格多清丽艳媚。然而,靖康之乱使其国破家亡,她失去了心爱的金石、书画和志同道合的丈夫,“继而仓皇,因称造次”下嫁小人张汝舟,无奈之下发“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之感慨,懊恼之下告发张汝舟而“居囹圄者九日”,离异之后李清照的晚年是在孤寂、凄凉和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晚期的作品亦多凄清淡静之作。

  • 单老认为李清照形象很难塑造,原因一,她虽然是一位历史人物,但是前人几乎没留下任何图像资料;原因二,她不是一位平凡的女性,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是非常矛盾的,是非常难把握的,她的人生经历了“幸”与“不幸”,感情经历了“先顺”与“后逆”,作品风格体现了“婉约”和“豪迈”两个极端,她身为大家闺秀、太守夫人也具有向封建伦理发起挑战的勇气和“叛逆”。

  •  当我问单教授如何了解李清照如此之多,她说自己不仅喜欢《淑玉集》里面的“字字珠玑”词作,也很敬佩李清照的做人气节。前些年还下了很大功夫研究并整理了一番李清照的资料,打算写一些有关李清照的文章,由于事情太多而搁置,只好创作了数幅有关以李清照为题材的人物画,有《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多老去无成》、《人比黄花瘦》、《易安居士小像》《误入藕花深处》、《易安词意》等。

  • 单教授之所以成功的塑造了女词人——李清照的形象,因为她是真正读得懂李清照的人,她不仅仅了解李清照的身世,更重要的是她能通过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因为她们都是齐鲁女儿的佼佼者;同样经历了国破家亡给自己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都具有过人的才思和民主气节,她们以诗、文、书、画等方式抒发着自己情感和理想。李清照因其不朽的词作被后人敬仰而成为“一代词后”,单应桂教授凭借自己在艺术创作上非凡的灵悟,塑造了“词后”的伟大形象,使其永远的留在读者心中。

  • 余也有幸,得此至宝,悬以陋室简壁,空暇之时,焚香品茗,澄怀味象,从《李清照小像》之简约笔墨中探求古今“仁人之心”,禅定而复观照。

  •                              曹景兵

  •                          壬辰年五月于籁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