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勇于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

  • 她才华横溢,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 她豪放刚毅,挥笔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浑奔放。

  • 少女时期的她天真、优雅、浪漫人性,

  • 少妇时期的她缠绵、闺怨、苦恨、思夫,

  • 晚年时期的她把孤寂、哀怨、无奈、思国都寄情于酒。

  • 她是一个经历过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沧桑女子。

  • 她是李清照。

  • u=1898509095,3976378410&fm=173&app=25&f=JPEG.jpeg

  • 李清照白源泉雕塑

  • 花开奢靡 沉烟过 知多少

  • 以前读李清照的词,总会给我一种优雅而娴静的感觉。这样一种生命的姿态,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心灵深处,潺缓流淌。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形容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 回首绚烂烟花般的岁月,重读李清照的词,眼前总是浮现那个低眉暗吟的女子,场景或是白雪纷扬,或是荡舟湖上,或是回首倚梅,或是卧听芭蕉,或是立于灿菊中央,或是仰首月桂之下,这样的女子,似乎总和四周有扯不开的联系,喜悲都可以染上花红柳灿,沉香绿蚁。我喜欢这样的女子,可是却不能穿越,我只能在她的词作中去寻找她活着的痕迹。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命之旅总是有一点过于平淡的感觉,甚至有点缺少滋味。偶尔那么几个美好的瞬间,却如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就消失无踪。是的,有许多的往事,挤满灰尘,渐渐地被人遗忘。就像秋季黄昏,窗口洒落一片余晖,再也没有悲伤,或是喜悦。淡然凝立在窗前,直到慢慢变老了,还是让人追忆,回味前尘往事的美好记忆。

  • 一千年前的这位号称易安居士的女子,从红颜如玉、红烛烧香的辉煌梦境,直走进乱世之中的颠沛流离,走进悲悲戚戚的晚境凄凉。她的词记录着一个弱女子对时代与历史的深切感受,她的一生引人深思,让人哀怜。她拥有花一般的灿烂往事,也有绚烂之后的枯萎,就连枯萎都是那样的美丽。

  • 前欢后哀 处处闲愁

  • 十六岁,正是花季。她天真、好动,又有少女的纯情。十六岁就已不是处处依赖父母的小孩子,而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女。

  • 十八岁,她初为人妇,和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他们共同致力于文学艺术的研究和金石文字的收集。赵李之恋,是一段浪漫的佳话。也许是美满的生活,让她在文学上的技法日臻成熟。重阳佳节,丈夫在外做官,她凭窗瞭望,惆怅满腹,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为了流传千古的《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凄凉,愁苦,寂寥的情愫钻入我的心房,仿佛看到了闺房中的那个她,对著凄清的月亮,瑟瑟的西风把帘子掀起,望穿秋水,只为远在千里的丈夫,她的多情忠贞让我感慨。

  • 二十五岁,她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但那份游山玩水、亲近大自然的兴致仍未减少,她从这山山水水间得到了一份怡然、闲适的心情,更使她的作品有了另一分文雅和高贵。

  • 五十二岁,她面对着突然转折的命运。金人攻破了汴京,满腔热血的丈夫出师未捷身先死,她悲痛难忍;和家人随难民流落江南,家财散尽,她受尽磨难;难忍心中的寂寥,顶著世俗的压力改嫁他人,却因丈夫行贿而随之入狱。此时的她,身心交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哀愁、伤感让我为之动容。

  • 六十四岁,她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仍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为了反抗金军的残暴肆虐,爱国的她发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丝毫没有女子的优柔寡断。可是在背井离乡多年,她脆弱得不堪一击,又因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再受残害。此时的她呼告无门,贫困忧苦,四处漂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曾记否,她在江南赏遍春光,游山玩水,可这儿却成为她的长眠之地。

  • 人生反反复复,夕晖来去匆匆,岁月枯枯荣荣。命运,总是不经意间的捉弄着每一个人。我想少女时期的她恐怕也无想,自己的命途多舛,晚年活在命运无休止的折磨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妻惨惨戚戚,是怎样的苦楚,凄凉。捧起她的词,透过淡黄的书页,我仿佛穿越过千年时光,看到她在鞦韆上罗纱轻扬,嫣然一笑。

  • 我眼中的李清照

  • 最早知道李清照,是从课本上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短短三十三个字,就将酒醉归家的欢乐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 随著自己渐渐长大,在“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时候,一下子爱上了她那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妻惨惨戚戚。”每次读起《声声慢》忍不住叹她前后反差强烈的人生际遇。李清照写于晚期的词,更像一位洗尽铅华,淡然浅妆的愁容女子,凄切感人。

  • 我喜欢她,还因为她对自由的追求。晚年在“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唯有老兵”的情况下,不得已选择了再嫁,谁知却“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受尽折磨。处此悲惨处境的她,绝不甘心命运的如此摆弄。她做出了一般世俗妇女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向朝廷告发恶夫,请求与之离异。在今天看来,这洋的举动当然不足为奇,但在800多年前以夫为纲的封建社会,一个再嫁的寡妇却能以如此惊世骇俗的方式,向世人宣告自己人格的尊严、表明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勇气,实在难能可贵。这需要多么不同寻常的自强意识和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啊。何况宋朝的律法又是那样的不讲理,女子告发丈夫,即使所告之言句句是实,丈夫罪恶滔天,作为原告的女子也要服刑两年。

  • 蚕不知自己会化成蛹,蛹不知自己会化成蝶。李清照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李清照。在我眼里她并不只是多愁善感的小女子,她领秀聪慧,少有才名,敢爱敢言。她爱花爱酒,爱这春光般灿烂的人生。但命运却只给了她一半的幸福。前半生是甜蜜的忧伤,后半生全是苦涩的悲痛。

  • 敢饮敢醉 词酒流年

  • 尼采说醉是高度的强力感,时空感变了,可以鸟瞰无限的远方,就像可以感知一样。在醉的状态下,人的主体精神在无比自由激越的情绪鼓荡下,冲破现实的种种樊篱,从而使创作主体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走向自由创作。

  • 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对于诗词人而言,酒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东西,是一种自我精神解放的象征,也是一种创作的契机。中国古代女性作家中与酒关系最密切者,无疑数李清照。

  • 据统计,她仅存于世的45首词中,直接或间接涉及酒的竟有24首之多。其中,直接出现“酒”字15次,而在这15次有“酒”的词作中,她竟“醉”了9次,喝醉频率高达60%。显然酒已经无处不在地浸透了她的身体和灵魂。仔细品味,在她的词中,酒是情的表现,情是酒的内质。酒之多正是情之浓的反映,酒之醉正是情之极的坦露。

  • 在那样一个时代,身为一名女性,她敢饮敢醉。酒在她的词中高频出现,或残酒或淡酒,敢饮敢醉。酒就像是流淌词人生命的一道血脉,一滴一滴渗透了她生命的每一个毛孔,跳跃着她丰富真实的情感浪花,浓缩着她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

  • 在酒的鼓荡下,她的词写年少闺阁情思、爱情生活,疏朗清俊、空灵飞动;诉迟暮国破遗恨、孀居愁苦,深沉感伤、凄苦悲怆。她将自己的身世、情思渗入酒中,浸透词里的每一个字眼。这一腔真性情酿出的酒词,读上一遍就有喝醉的感觉。

  • 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有酒一样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于是,中国文学史上便深深打下了女性的印记,这印记是艺术的眼睛,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更是做人的真实与自在。 我想,李清照词之所以能在词坛产生这么大的震动,与她爱喝酒的关系有很大的关联。

  • 一生诗意 半世流离

  • 少女时代,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结婚之后她是丈夫的挚爱,那个时候的她几乎拥有女人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好。但这一切的美好,宛如逝去的春天,再也无从追寻。靖康二年,金兵破汴京,俘徽宗,钦宗北还,北宋灭亡。而她所有的幸福,也被这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她生命的后三十年,只剩难言的苦楚与凄凉。丈夫的去世,使她尝尽了颠沛流离的孤苦滋味。曾经的绚烂往事,如同被隔断在前生的记忆,虽然花开依旧,但在她的眼中,在她的心头,却早已变了一番模样。春来花烂漫,秋至月如霜。

  • 南北两宋历史巨变,因为战争造成的动乱变迁和颠沛流离,当时的李清照被迫逃往南方避难。她经受着颠沛流离之苦、夫亡家散之痛。在这场战争中,她不但失去了几十年来费心蒐集收藏的数十屋书籍古物,更与心爱的丈夫天人永隔。

  • 从此,她所作之词不再如早期那样充满闲情雅致,更多的是对故国、故人的思念和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无奈。一句“香消酒未消”不知道她喝下了多少酒,醉的多么沉。此刻的她或许只想趁酒醉忘却故乡,其实正是忘不了故乡,才寄情于酒,才要忘却,而酒后乡愁更浓。我感受到了她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凄苦心境。惨遇不幸的她,在我眼中也只是一个无依无靠、孤独寂寞的女子。

  • 寡居岁月 晚年悲涼事事休

  • 赵明诚的死,书画的遗失,张汝舟的欺骗,国家的懦弱,都让她的生活陷入无尽的苦海,但是最悲惨的,还是她老无所依。世道就像洪水一样动荡,她便是飘摇在其中的一叶孤舟。年迈的李她没有丈夫,没有孩子,就只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如此凄凉。

  • 或许唯有那如烈火般灼烧唇舌的酒,才能抵挡这骤急而冰冷的晚风。晚年时的李清照,就像收生活在前半生的回忆里,不断流连,不断思念。

  • “但愿人醉不复醒”的背后,隐藏着她借酒浇愁的苦衷。她的词,前期的芳馨俊逸,后期的飞扬健举,用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感知人生和书写内心的情感世界,可以说,是酒引发了她的创作灵感,焕发了她的创作热情。

  • 酒慰藉了她的心灵,填补了她空虚迷茫孤寂的生活。同时,暮年生活的凄清落寞也在酒中浸出了况味。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晚年的李清照带著对往事的追忆,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以及哀怨、无奈、思国的情思走完了她曲折坎坷的一生。

  • 千春阅尽 独此一枝

  • 人的一生境遇跌宕起伏,心中百味杂陈,其中种种,难以尽说。或许就像昙花,刹那灿烂。像李清照这样一个女子,才华洋溢却命运坎坷。命运于她,宛如穿越季节的旅程,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起初绚烂无比,明媚美好,却终究是淹没于悲凉无奈的秋风过后。

  • 现实对于人生,或许总是如此残酷吧。当一切化成飞烟,散尽这尘世的繁华,那些徘徊的低语,只有在墓碑铭刻出永久的哀伤。也许,只有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才能明白这种心情。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那些眉戴浅处的哀怜与歌,被她轻描淡写的泼洒出来,留下帘卷西风时的委婉独唱。那些盈动流转的词折服了世人。直到千年后的今天,再一次细读她的词,仍是一如最初的惊讶。在世人的眼中她无疑是一个传奇,可在我眼中,她也只是一个女子。

  • 现世安稳,身为女子,我没有李清照的才情,也未历经国仇家恨。但何妨在她的词中,学一点柔,学一点刚,懂得刚柔并济,既能如娇花照水,也能如雄鹰展翅,将善解人意,脉脉柔情和独立自爱融于一身,于尘世间,展现女子独特的美。

  • 我同情她,为她不幸的遭遇感到难过无奈。假如她活在当下,活在国泰民安的现代,她会不会悠然自得地喝着她最爱的老酒,和心爱的人正在远方的田野里赏花填词呢?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 《蝶恋花 离情》

  •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 赵仁春、刘国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69cm×138cm

  • u=276634034,1460660617&fm=173&app=25&f=JPEG.jpeg

  • 刘国明老师作画 赵仁春老师题字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作品赏析:本期书画作品横69cm,纵138cm,由刘国明老师作画赵仁春老师题字共同完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奠定才女的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刘国明老师把东方的审美特点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在人物面部的刻划上讲究“尽精刻微”,与传统古妆仕女的脂粉气息有所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画中的李清照敷粉施色,肌理细腻,笔致清劲,风格清雅,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刘国明老师将李清照的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加之书法上,赵仁春老师用笔顿挫多姿,劲健酣畅,外曜锋芒,内敛筋骨,在迅捷挥洒中寓蕴着沉雄。本期艺术作品可谓:书法刚中有柔、绘画意蕴丰厚。

  • 本作品经刘国明老师和赵仁春老师授权,酒画连篇独家首发,原作现藏于巴蜀撷英书画院。

  • 汇聚方家、撷英艺海。巴蜀撷英书画院由同兴路广告创始人、四川鲜一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路建东和四川大风堂画院院长助理兼秘书长肖炳坤发起创办。撷英,乃博采众家之长,汲取精华之意。巴蜀撷英社的艺术家,是巴蜀大地的艺术精英。

  • 艺 术 家 简 介

  • u=1038404308,3922470182&fm=173&app=25&f=JPEG.jpeg

  • 左:赵仁春 右:刘国明

  • 赵仁春,巴蜀撷英社学术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楹联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四川省金石书画研究会理事、四川省书学学会理事、省书协、省诗词学会会员,成都市昭觉寺历史文化顾问、续修寺志特约编辑。都江堰国学会、文庙书画院高级顾问、郫县崇宁学人联谊会会长。曾为国内普陀山中国佛学院、彭州法藏寺、青城山、龙门山等国内风景名胜区撰联创作多幅作品。书法、绘画作品被各界收藏,是对当代社会有见地的学者型书画家。

  • 刘国明,都江堰岷山书画院理事、都江堰漫画协会副主席,马鞍山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林岩山书画院院长等。作品为国内外藏家收藏,有《刘国明书画集》等。自学成才的他技法全面,擅长山水、花鸟、人物,作品雄秀兼备、雅俗共赏。其独创的山石画法,变化多端;画云水尤为生动,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