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pg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兴冲冲地来到“繁(读:pó 音同“婆”)塔公园”。在开封的几十年,第一次这样称呼繁塔为“公园”。几年之前,繁塔还蜗居在一条狭窄的胡同里,周围是简易民房。虽然它高高的身躯一直屹立在开封的南郊,似乎很少有开封人把它作为景点观赏。自明朝国初“铲王气”(明建文帝削藩事件)以来的几百年,繁塔从未再现其辉煌的身影。然而,岁月依然无法掩盖繁塔曾经的辉煌历史。

??2.jpg

??3.jpg

从园区外看繁塔

      繁台,位于开封城东南,那里原是一座长约百米自然形成的宽阔高台,因附近原来居住姓繁的居民,故称为繁台。五代后梁高祖朱温(852年—912年,字全忠,宋州砀山,安徽省砀山县人)曾在台上阅武,所以曾有一个时期叫讲武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曾在台上兴建寺院,落成之日,恰巧是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的生辰“天清节”,为了作柴荣的功德院,便给寺取名天清寺。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将后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从皇宫赶出后,曾逃到天清寺避难住了一段时间。今天繁台和铁塔下的夷山因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的破坏,都早已荡然无存。但是,站在古繁台之上,依然能感觉到比周围地势高出许多。

北宋时期,天清寺的名声很大,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四大名寺。元末毁于兵火。清初重建,称为国相寺,于1927年废毁。

??5.jpg

繁台西侧护栏

    “繁台春色”曾是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北宋诗人石曼卿【(992—1040),北宋文学家,名延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别号葆老子。祖居幽州(今北京一带),后家迁居宋城(今商丘市睢阳区)南 (今鹿邑境),著有《石曼卿诗集》】春游时写诗云“台高地回出天半,了见皇都十里春”。赞美在繁台春游时,还能欣赏北宋皇都春天的景色。“繁台春色”也由此而得名。

??8.jpg

繁塔公园西门

      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僧人胜安在天清寺南前楼废址上兴建佛殿,因寺前有国相门,故取名国相寺。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在天清寺原址上复建新寺,仍复原名天清寺。同时,僧人胜安、圆真等在寺西北白云阁废址上建寺,名为白云寺,国相寺、天清寺、白云寺在繁台上南北排列。明朝末年,黄河水淹开封,三寺淹毁,和尚散离。清朝初年,僧人桂山和尚带领门徒去山西五台山朝拜。途经开封时在繁塔门洞里居住数年,后来他依靠河南巡抚张自德的力量,在繁台上又重建一座寺院,名为国相寺,新寺规模宏大,大门向南,寺殿数进,内有钟鼓二楼,正殿之后为繁塔。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寺毁塔存。现仅存一座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的繁塔。

??7.jpg

      繁塔位于古繁台之上,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北宋早期六边形佛塔的代表,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受它的影响,以繁塔为中心,北宋初期中原地区出现了一大批风格相似的佛塔建筑。繁塔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jpg

       据北宋王瓘写的《北道刊误志》记载,宋开宝年间,重修天清寺时,同时在寺内兴建了繁塔。繁塔的兴建与铁塔不同,铁塔是北宋政府出钱修建的,所以建得很快。繁塔是由当时的官僚倡导,从民间募集资金修建的,所以建得时间很长。现存繁塔里面洞壁上镶嵌石刻中有建塔捐献过钱财和实物者的姓名和年月。石刻题记表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繁塔才建起一个高高的塔基,到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甚至到宋淳化元年(990年),还不断有人向建塔工程捐献钱物。根据塔内碑刻内容推测,繁塔大约筹建于开宝中期,竣工于宋淳化元年(990年)以后。从筹建到竣工前后经历了20多年。繁塔宋代曾是一座六角九层,80余米高的巨型佛塔,极为壮观。故有“铁塔只搭繁塔腰之说”。至元代,由于雷击,毁去繁塔两层,但繁塔仍十分高大。明代李梦阳在嘉靖六年(1527年)撰写的《国相寺重建记》中说:“国初铲王气,塔七级去其四。”清初在残塔上筑六级小塔,封住塔顶,便形成了状似编钟的独特面貌。现繁塔通高36.68米,塔基面积501.6平方米,塔身内外镶嵌近7000块佛砖。

      抗日战争中,繁塔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如今塔身内还存有一颗日军的炸弹。到解放初期,繁塔竟成了无人管理、随意登攀的“废弃物”。

      1982年,繁塔开始大修,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使繁塔获得了新生。最后全塔仅替换佛砖374块、花边砖173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塔的真迹。

      1984年9月18日,繁塔地宫被发掘。

??11.jpg

      据讯:市政正在完善禹王台公园内部设施,将禹王台和繁塔景区相连接,使禹王台和繁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占地面积达39.5公顷的开封市繁塔-禹王台风景区。该项目范围东起禹王台公园西围墙,西至东闸口街,北起陇海铁路南侧,南至繁塔公园南侧自然街,占地146亩,该风景区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天清寺的恢复,其中包括繁台的修复及天清殿、功德园、二程书院等相关建筑的重建。消失了几百年的“繁塔春色”,将重现“春色满园”的美好时光。

      眼下的繁塔公园实在太简陋,小的几乎容不下繁塔高大的身躯。好在公园的北侧一直到陇海线已经拆迁完毕,等待的只是指日可待的开工建设。繁塔的落败是元朝之后,那么不久的将来繁塔定会恢复到当年李清照熟悉的模样?!

??10.jpg

      繁塔春色曾是古汴京八景之一。李清照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6岁时至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25岁的近20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东京汴梁。北宋时期,每当清明时节,繁台之上春来早,桃李争春,杨柳依依,晴云碧树,殿宇峥嵘,京城居民郊游踏青,担酒携食而来,饮酒赋诗,看舞听戏,赏花观草,烧香拜佛,人们尽情地享受春天的美景。!我相信繁台的秋天定不会逊色于它的春天。繁塔秋色,李清照又怎么会错过呢900年前的那个晚秋的某一天,就如今天一样,和煦的阳光,轻柔的秋风,果实累累,树叶金黄,满地菊花分外香。亦或李清照和她的小伙伴,闺蜜,或者赵明诚,同我今天一样,来到繁台之上,追寻历史的脚步,沐浴这自然的风光?

      为追求“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有观景“寻诗”的习惯,(宋朝周晖在《清波杂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相信李清照一定到过繁台很多次。至少,当年繁塔之高,在东京城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看到,李清照也一定日出日落无数次的遥望繁塔。朱弁(biàn)(1085年—1144年,南宋官员、文学家)《风月堂诗话》卷上记载:宋徽宗初年,清照之前辈晁补之晁补之(1053年—1110年11月8日,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尝延誉清照之诗于士大夫间。其时,清照年约二十或稍长。其作品已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只可惜李清照的作品自明朝之后大部分散佚(据载:《宋史,艺文志》既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复著录《易安词》六卷。诗文与词分集刊行。),也许李清照作品中有关于某次的繁塔郊游记载也未可知。

??9.jpg

     走在繁塔公园的每一个角落,凝视着繁塔上的每一块佛砖,突然有一种感慨:“古人未见今时塔,今天曾经见古人”。也许,这是与清照在开封的一次神交吧!突然想到了李清照的那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句“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jpg

      北宋东京城图(来源于网络):在宫城的前面“内城”中轴线是御街,御街的西面某一个胡同里,应该是史载的“经衢之西”有一处叫“有竹堂”的院落,这便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开封为李清照安置的家。右下角外城东京的西南是繁塔。

文中图片除注明者外,均为2019年10月27日开封菊花花会期间,拍摄于开封繁塔公园/摄影: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