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754193,3229147307&fm=26&gp=0.jpg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饱含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的绝唱,甚至写愁的作品被认为是李词的灵魂与精华。如:《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渔家傲》中“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等等。 
      但对于李清照而言,在她生命深处陪伴慰藉心灵的却是那一段汴京往事,那一段幸福美满、富足愉悦的时光。 
      她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在朝做官并且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所以他们婚后生活不仅很融洽,而且也很优裕。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一起研究书画金石,一起读书吟诗,直至靖康之难。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靖康之难为界形成鲜明对比,前期富足美满、思想澄净,后期颠沛流离、悲凉凄切,但在她的作品中却不难看出那难解难分的汴京情结,以及热闹繁华、温馨浪漫的记忆。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以饱满的感情、优美的文笔描写过这段美好的生活: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渭葛天氏之民也……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李清照在她晚年作品《永遇乐》中还描写了这样一个生活细节:“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在灯红酒绿的元宵之夜,她拒绝朋友的邀请,独自坐在窗前回忆往事,听人笑语;她想到了过去,“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诗中描绘的热闹繁华之景犹可在今日开封龙亭、清明上河园一觅。 
      在国破家亡、漂泊不定,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辛酸之后,李清照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深挚、悲凉以至凄切,而在她的心中,昔日的快乐幸福则成了永远的记忆。 
      汴京情结,不仅仅是对热闹繁华都市的向往,更是对温馨幸福生活的眷恋。漫步于历经风霜又重新繁荣的开封街道,随处可见的小吃摊诠释着属于开封的闲适,耀眼通明的火树银花打开了开封的往事,闻名遐迩的建筑群将我们带回易安生活的年代。不远处一片荷塘,那是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泛舟夜游的重现吗?我似乎隐约听到: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