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content_1574411115451077984.jpeg

  •     近读旅澳华人张新奇的《南京传》,深深被卷首语所吸引:如果风吹开哪页,你就阅读哪页。一部城市的传记,涉及到许多不一样的人物与细节。总会有几个片段让你心动。可不是吗?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于金兵破汴梁、北宋亡的第二年,即建炎二年(1128)春天到达南京,与时任江宁知府的夫君赵明诚相聚,至1129年8月从池州返宁,葬夫建康,李清照在南京逗留不到一年半载,却是她生命中重要的篇章,惊鸿一瞥,胜过百年。李清照在南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诗词,不妨从中探访其遗迹。

  •     “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李清照断句(七则)之一,这是李清照登赏心亭有感而作。赏心亭在西水关之城上,下临秦淮河,尽观览之胜。此亭在宋代诗词中频繁出现,苏轼、辛弃疾、陆游都曾拾级而登,赋诗其上。宋时秦淮河入长江口可能就在亭下,登高望远,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赏心亭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至民国时已损毁殆尽,现矗立在水西门外、秦淮河畔、西水关头的赏心亭,乃2006年依旧制重建,八角歇山顶,灰筒瓦屋面,气势如虹,古朴典雅。1128年初春,地处江南的南京,春寒料峭,朔风劲吹,阴云密布,雪花飞扬,时年45岁,已过了女人最好年华的李清照,偕夫君赵明诚登赏心亭。极目远眺,江水夹着冰凌,透出丝丝寒意,李清照凝神遐思,南渡以来,上至朝廷百官,下至高门大户,贪生怕死,一路南逃,不思抵抗,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竟寻不出荆轲那样的壮士,慷慨赴难,一去不复返。“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逃窜到江南的士大夫们,你们到了吴淞江一带都还害怕寒冷,如果到了北方易水那就会更感到寒冷了,这怎么能英勇作战,去收复北方沦陷的国土呢?身为女儿身,却怀忧国志,字里行间对时局的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     “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李清照断句(七则)之一,新亭凭吊时而作。新亭,始建于三国时的东吴,史载亦称劳劳亭,当时名为“临沧观”,晋安帝隆安中丹阳尹司马恢之重修,更名为新亭,为隆庆年间的金陵十八景之一。战火纷飞,朝代更替,新亭早已毁损,现板桥附近的新亭路和新亭社区,仿佛还见证着那段历史。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建政伊始,永嘉南渡的北方世族刚在南京站稳脚,每逢天气晴好的日子,常相约到新亭宴饮。朝中重臣、大名士周顗大发悲叹:“这里风景不错,却不再是中原的好河山!”坐者听此话,想到国仇家恨,皆泪目相对。丞相王导正色道:“大家应当同心戮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能一味相对悲泣,不图振作呢?”王导的一席话打动了在座的诸君,也打动了后世著书的刘义庆。新亭从此成为文人笔下“不畏挫折、刚毅奋发”的精神符号,而这段故事也是成语典故“新亭对泣”的由来。王导励精图治,面对北方部族的虎视眈眈,在当时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的江南,开拓稳固了半壁江山。西晋灭亡后,刘琨在与江东隔绝的后方长期坚守。他在给亲友的信中写到:“我每天枕戈待旦,决意枭除逆虏。”最后兵败被害。李清照来到新亭,瞻仰六朝遗迹,凭吊先人,江风吹拂,松涛阵阵,她好像听到了王导的激昂陈词,看到了刘琨的不屈身姿。“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既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时人的鞭策,偏居江南的南宋朝廷啊,何时能北伐中原,班师回朝?

  • 640-83.jpeg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妇乳皆知的《夏日绝句》,无疑应该写于赵明诚罢官之后的建炎三年(1129年)。1129年,赵明诚突然接到调离建康府改任湖州的命令,还没有来得及离开,御营统制官王赤就领着京兵驻扎在建康,阴谋在夜晚纵火为号,实行哗变,夺取建康城。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知消息,当即密告赵明诚。夜间,李谟带领部下和民团埋伏在街巷中。等到半夜,果然见天庆观火光冲天,呼声震地,王赤领兵攻城而来。幸亏李谟事先有准备,王赤阴谋未遂。但身知府的赵明诚,得知建康有兵变,贪生怕死的他,竟然扔下一城百姓,也扔下妻子李清照,“缒城而逃”。面对如此耻辱,李清照除了对赵明诚学识的钦佩,不由得多了对他人格的鄙视。让人羡慕的夫妻,好日子也有尽头。赵明诚因处置兵变不力,被罢职。是年三月,夫妇俩沿江而上,打算在赣水流域找个地方住下。船行经过浦口与和县交界处的乌江,俩人拜谒了西楚霸王祠。项羽塑像前,李清照心潮起伏。陔下兵败后,乌江亭长驻舟江边,恳求项羽回江东,项羽说:“我与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怜悯我,我哪有脸面见他们。”说完拔剑自刎,血洒乌江。项羽和江东弟子同生共死的气节深深感染着李清照,一首充满英雄主义情怀的夏日绝句脱口而出,表面上是对西楚霸王的敬佩,实际是对赵明诚缒城而逃的谴责,怒其不争,毫无大丈夫气慨。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千古绝唱《声声慢》,是李清照1129年8月葬夫建康后所写,表达了对赵明诚的深切悼念之情。李清照年谱记载:建炎三年(1129)二月,明诚罢知建康府。三月,夫妇备办舟船上芜湖,入姑苏,将择居赣水上。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安家于池阳,清照留此,明诚独赴召。明诚往建康朝见高宗,途中感疾。七月末,清照得到明诚卧病的消息,遂解舟,一日夜行三百里,赶赴建康探视。八月十八日,明诚卒于建康。葬毕,清照大病,仅存喘息。对夫君患病和病亡,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也自述:“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葬毕,余无所之。”

  • 640-84.jpeg

  •     赵明诚下葬时,清照含泪作祭文:“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从青州来南京,一年多时间,国破、家亡、夫死,清照心如死灰。秋风萧瑟,愁云笼罩,独自守在窗前,寂寞难耐。倚在门口,见菊花怒放,过去她爱采菊,可是,此时此刻,哪还有闲情采菊呢?黄昏时刻,天上又落下一场潇潇秋雨。那梧桐树的叶子上,发岀滴滴答答的声响,李清照看来,简直是天地替她叹息哭泣。痛定之余,长歌当哭: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

  •     如果说,《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是李清照刚到南京时对现实的感慨和对回归中原的希冀,那么,《浪淘沙》“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则表达了李清照葬夫建康后,顺江而下离开南京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     作者简介:陈立国,江苏高邮人,现供职于江苏政法系统,业余时间喜欢文学创作,有多篇散文随笔在省级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