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女李清照曾是南京“第一夫人”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image.png

  • 说到这首《声声慢》,读者大多知道出自李清照。但是这位南宋著名女词人曾经是南京的“第一夫人”,可能很多读者就不清楚了。

  • 李清照来南京是因为她的丈夫赵明诚。她本是山东济南府人,其父李恪非是一位善于为文的官员,官至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路刑狱,写有《洛阳名园记》。李清照18岁时嫁给了同样出身官宦之家的太学生赵明诚。 

  •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被灭,高宗赵构继位,开启南宋纪年,是年也即建炎元年。这年,赵明诚的母亲在建康府(今南京)去世,赵明诚来到建康府奔丧。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建康府知府,成为当时南京的最高行政长官。建炎二年(1128年),李清照也来到建康府,与丈夫团聚。她感叹“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且“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以此表达对南渡之后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 

  •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李清照的这一阕《临江仙》表达了一个山东女性乐于终老江南建康府的心愿。 

  • 凤钗、人胜都是头饰风尚

  • 追随丈夫从北方迁居到南京生活的李清照,所穿的服饰自然也融入了当地特色。南宋时期的女性服饰,南北差异本身也并不明显。 

  •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这一阕《菩萨蛮》写于南渡最初几年。原本恩爱的夫妻,在赵明诚任建康知府时期,相处并不愉快。大概是为了寻回往日恩爱,这位知府夫人在烛光下等待丈夫时是身着盛装的:“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按照宋代舆服制度,命妇所戴是花钗冠,钗头上的“人胜”多用彩绸或金箔剪成,是古代妇女于人日(正月初七)所戴装饰物。 

  • 作为“第一夫人”,又是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建康的日常生活中,自然不会忘却对时尚美的追求与表现。从她的穿着也可以看出,凤钗和人胜都是当时南京女性头饰(首服)的风尚。自中晚唐以来,妇女戴冠日益多见,五代时就有“碧罗冠子”“鹿胎冠子”等名称,宋代此风尤盛。清代宫廷南薰殿藏有宋代原画《宋真宗章懿李皇后像》,在画像上可见,李皇后戴的凤冠特别高大,装饰繁复,冠上饰有多条龙和凤。这顶凤冠大体上可以称之为“龙凤珠翠冠”。宋徽宗政和年间定命妇服饰,首饰以花钗冠,冠有两博鬓加宝钿饰,服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裳之制。一品花钗九株,宝钿数同花数,绣翟九等;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三品花钗七株,翟七等;四品花钗六株,翟六等;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翟衣内衬素纱中单黼领,朱袖、衣缘(边),通用罗縠(有皱纹的纱),蔽膝同裳色,以緅(酱色、青赤色)为领缘加以文绣,重翟为章饰。李清照作为知府夫人,相当于四品命妇,当配花钗六株。

  • 宋代女性的首服,包括两个组合:头上的冠,梳理呈各种造型的发髻,再配以金玉珠翠的首饰。宋代女性的冠饰,除了李清照戴的那种花钗冠,还有白角冠、珠冠、团冠、花冠等,民间在嫁娶丧葬时甚至可以逾越服饰等级“借用”凤冠,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中人性化的一面。

  • image.png

  • 南宋服饰

  • 趋向简朴保守

  • 李清照在南京是知府夫人、朝廷命妇,其服饰穿戴相对考究。至于当时社会底层的普通女性,日常需要劳作,显然不能时时穿着长裙、梳着高髻,满头珠翠。她们的服饰款式总体上相差不多,但相对收身,多是紧身短衫窄袖,面料以布、纱、麻为主,佩戴的也多只是荆簪铜钗。

  • 总体来说,宋代服饰遵循唐代服饰制度,但相对隋唐的艳丽奢华,这一时期趋于简朴和保守,式样变化很少,色彩也不如唐代那样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 

  • 宋代女性服饰主要有袄、襦、衫、褙子、半臂、裙子、裤、袍、领巾、抹胸、肚兜、膝裤、袜之类。大致上袄、襦、衫均为短衣,分内外之用,即袄、襦为外衣,衫子多用于内衣。襦、袄是相近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襦有单複,单複近乎衫,而袄大多有夹或内实以棉絮。宋代的衫子是单的,袖子较短,衫子以轻薄衣料和浅淡颜色为主,如宋人诗词中“轻衫罩体香罗碧”所描述的那样。 

  • 宋代的襦、袄都是作为上身之衣着,较短小,下身则穿着裙子。颜色通常以红、紫色为主,黄色次之,贵者用锦、罗或加刺绣。一般妇女则规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缎和淡褐色匹帛制作衣服。裙与裤为下衣,裙有短制,如同当今的一般裙子;裙也有长制,上下通连,如同当今的连衣裙。襦裙、罗裙、长裙是长制,其中襦裙是襦与裙的结合体;其他百叠裙、花边裙、旋裙为短制。 

  • 宋代女性流行穿背子。背子又作褙子,又名绰子。背子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短袖上衣,也有说背子就是半臂。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三:“隋大业中,内宫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二是指女子常服,对襟、直领,两腋开衩,下长过膝。

  • 宋代的背子是后者,是女性的常服,通常穿在襦袄外面,衣袖则分为宽窄两式。需要说明的是,背子的形制来源于半臂,因为前后两片,一块护胸,一块护背,但是与半臂的形制并不相同。从便于理解角度,我们说背子类似于背心、类似于半臂,但是并不能因此说背子是背心加袖而成。

  • 背子在两宋时颇为流行,服色多种,女性有红背子,戴冠子花朵。《宋史·舆服志》规定:命妇以花钗翟衣为正式礼服外,背子作为常服穿用。皇后受册后回来谒家庙时穿背子,节庆日时第三盏酒后要换成团冠背子;背子也是一般家庭未嫁女子和妾的常服。作为知府大人的夫人,李清照属于朝廷的命妇,享受对应穿翟衣、背子的等级礼待,礼服为翟衣,常服穿背子。 

  • 遗憾的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建康府发生兵变时,赵明诚竟丢下李清照和满城百姓,自己落荒而逃,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抹不去的污点。在此后没过多久,他就在南京因病去世了。李清照殓葬了丈夫后,大病一场。后来她写下千古绝唱《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南京成了伤心之地。原本计划在此终老的李清照,也最终没有留下,否则她一定会有更多的佳词美句来记录南宋时期的南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