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content_1567760183032041990.png

  •  宋代女性饱经民族战争的灾难和理学的迫害,经受了无尽的痛苦。但她们不屈服,敢抗争,顽强地求气节、求理想、求爱情,让我们听到了女性觉醒的声音。在论述宋代女性作家的觉醒状况时,我们可以看到宋代之前,女性觉醒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女性也曾有过母系社会的辉煌,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了“三从四德”所环绕的围城。《易经丨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经丨系辞下》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②《易经》不仅确定了男女尊卑贵贱的地位,还规范了男女动静存在的形态。《论语》将女性与道德品质低下的小人并列,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仪礼》更提出了“夫者,妻之天也的理论。从此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庸、从属。在传统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缺少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自然而然地被束缚于封建礼教之中。女性的个体意志和意识被剥夺,被强加,失去了自由和独立!甚至有的女性在礼教思想的影响下,反而成为了封建礼教文化规范女性行为、剥夺女性自由的舆论工具。比如被誉为“圣人”的班昭,她博学强识,续写《汉书》,又撰写《女诫》,亲手为自己和所有的女性套上了枷锁。从此,女性失去了自我意识和个性精神。回首几千年中国社会的文明史,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女性的主体意识在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强化中逐渐削弱。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文学史我们更多的听到的只是男性的声音,男性作者的作品很多,而女性作家作品却寥寥可数。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士大夫们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女性才华的宋代,李清照出现了。她的出现,为宋代女性作家,乃至后世女性作家主体意识的回归奠定了基础,拓展了视野。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礼部郎提点东刑狱李格非之女,湖州守赵明诚之妻。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可以说是一个贵族少女。她与太学生赵明诚志趣相投,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虽说她晚年孤苦,但我们可以从她的诗词创作中看到她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她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同时,她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抱负非凡的女作家,她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有所成就。朱熹曾说:“宋代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王灼说,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她的作品更是“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巾长期以来,她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十分广阔,并且充满了辛辣讽刺,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她独立的人格。宋代之前,女性觉醒的范围是相当有限的,女性作家通过文学方式来书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更是少之又少。然而当魏晋时期的个性精神在中华女性的血脉中融会和灌注后,唐代开放自由尊重女性的社会文化影响下,宋代女作家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从闺房中走了出来。她们用自己的笔抒写了她们的精神,她们的思想,她们的人生。李清照可以说就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杰出代表。她的诗,豪气纵横,笔触犀利,充盈着阳刚之气,对后来的女性作家影响极大。

  •  女性主义是继人权观念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给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和影响。在中国古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已经显现出了女性主义觉醒的意识。李清照的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就是体现。她的诗歌首先表现的就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

  •   因此,觉醒的李清照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诗人的青年时代,赵、李两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中都是失败者。李清照虽然不曾参与直接的斗争,却受到间接的影响。冷酷现实的教训,使她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仕宦生活的险恶,感到无比憎恨,幻想逃到虚幻的境界,以摆脱尘俗的干扰。她的一首《晓梦》,正是这种思想的表现:“晓梦随疏钟,飘然摄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前面写梦境。“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磋。”四句写梦醒时的心情。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种飘渺的梦境,表达了自己不满现实,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而她那首《夜发严滩》一诗则表现了诗人对不慕功名富贵、隐居不仕的严光的歌颂,从中可以看出她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这类诗,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她无法解决客观现实与内心苦闷的矛盾的一种反映,也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李清照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主体价值意识,使她以中国古代杰出女性的形象,自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 其次,李清照的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饱含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  苦难的时代,是创作者思想触须最直接的土壤。出于不一样的胸怀与理想抱负,李清照与所有人们一样饱受着动荡之苦,他们又比任何一位社会成员多几分忧患与责任。北宋末年,社会动乱。统治阶级荒淫昏庸,政治腐败,人民生活陷入绝境。诗人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担忧。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变故,使李清照由平静安宁走向漂泊动荡,由生活的一极走向另一极,饱尝了人生的大喜大悲。她的心灵在反差强烈的刺激中变得敏感而富于悟性。她这时的诗作饱含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比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更趋悲枪沉郁,情感的忧郁也更加深刻化。她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中,借“安史之乱”的史实,抒写个人的感慨和识见,有力地揭露了黑暗的现实,告诫统治者要任用“贤相"、“良将”,一致抵御外侮。她大声疾呼:“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否则,就将重蹈唐朝的覆辙,出现“时移势去真可哀”的局面。这首立意新颖、气势豪放、笔力雄健的诗作,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充分显示了她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宋高宗建炎三年春,金人挥师南侵,高宗自扬州渡江南逃。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随丈夫乘舟沿江去芜湖,途经当年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县,她写下了简洁犀利、铮铮有力的五绝《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歌以项羽的故事,讽刺统治集团逃跑偷安、无心抗敌的罪恶行为,主张生要有志气、死亦得悲壮。爱国之心溢于诗行,让今天的读者为之慨叹。这就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

  • 8245.jpg

  •  李清照尽管个人遭受种种不幸,但她并没有囿于个人愁苦之中,而始终关心国家命运,她希望有识之士能拯救国家危亡。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女性,虽然受封建纲常的束缚,但她的女性意识却能自觉地萌醒,并自然地融于她的意识之中,化入她的生命体验里,这是难能可贵的。绍兴三年,年逾五十的李清照虽处在贫病交加的生活境况中,但仍写下了“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輯輯的名句。诗篇所表现的宏大气概,在当时的朝廷上引起巨大的震动,人们都为她大义凛然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所折服。

  •  此外,李清照还把思乡悼亡之情寄予诗中。例如《春残》中写道:“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为写残春思乡之苦,作者用梁上燕语呢喃、帘间蔷薇飘香来触动内心沉重的乡思和无穷的幽恨。并以乐景反衬哀思,渲染愁苦。又如《偶成》一诗中的“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的句子,都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悲痛心情。让我们不禁想到,曾经赏花赋诗的幸福生活,现在又在哪里呢?这些诗作表现了她的人格,她的思想,她的精神。这是她内心感情的爆发,抒发了内心苦闷、表达了追求自我的解脱和对现实的抗争以及对自身的审视。从中,我们看到了宋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诗歌寄寓着诗人的理想和抱负,表现了诗人反抗侵扰、热爱祖国、抨击黑暗、向往光明的理想与追求。而这些,都与一个封闭的待在闺中的女性迥然相异。当女性的主体意识在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强化中逐渐削弱,当妇女思想被控制、女性才华被扼杀的时候,李清照通过她的诗作、她的行为为宋代女性主体意识的回归奠定了基础,拓展了视野,她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忽视的。

  •  只有生命处于自由的状态,人才能认识体会到自我的存在。女性渴望和追求自由,在她们身上还能看出刚柔相济、舒徐自如、丰富多彩的自然天性。这是任何人也扼杀不了的。女作家们更是通过她们各自的才华展现出了她们的自信和自豪。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脱却传统社会纲常之规的影响,以卓然的姿态与旷远的胸襟写就了一个时代的突破。这一沉寂许久的新生力量,唤起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李清照以外的另外一些女性作家,如朱淑真、吴淑姬、魏玩等等,她们或是抒写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或是叙写自己人生的悲欢,或是表现对社会的关注。这都是因为她们对自己现实生存状态有了新的感触和认识。也正是如此,也就注定她们与现实的冲突更为激烈,她们也就比那些安分守己、随遇而安、不自知不觉悟的女性遭受更多的痛苦。而这,也是李清照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对社会认识加深后的后期作品呈现出悲剧色彩的深层内因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清照网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