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诸多作家都推崇李清照为婉约词派,那曲“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还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都会让人把李清照想象成为一天到晚以泪洗面、悲悲凄凄、个性软弱不堪一柔弱的闺房里的小女子。李清照的创作确实使人感受到清爽婉约与“儿女情长”的阅读体验,含蓄的思念、绵长思绪时常环绕于其作品当中,堪称婉约流派的杰出大家。然而她的词还兼有直率、练达的开阔情怀与坚强、豪迈的个性,这些词绵长婉约又不纤巧柔弱,实际还有着潜藏的豪杰气魄。能理解为,她用女性的视角来感受、体味生活以及当前局势,用特别敏锐的触角以及沧桑体悟把相思情绪、家国之思、生活感慨融会贯通在创作当中,众多杰出的作品都表达了她个性以及思维里面可以称之为“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开放豪迈的气节。[1]诗人沈培植曾经评论:“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菌阁琐语》)以下笔者根据她的个性等角度说明其词作里面的婉约之中显现豪迈的特色。李清照把女性之阴柔美,作家之理想美以及个性之阳刚美融汇成一个整体,构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婉约里可见直率,柔美中可见阳刚。此篇从她的词作含义、内心感受等角度解析她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image.png

  一、清新婉约里的豪放率真 
  从明朝将词定义成婉约、豪放派以来,后来的研究者多用这套说辞来解构词作,研究者认为李清照可称为婉约派的杰出人物。这个说法是准确的,可是大家对“婉约”的领会逐渐变得狭窄起来,认为她创作的词仅仅呈现缱绻凄怆、幽幽怨怨的一面,不得不说是一叶蔽目。李清照原来就是通才,而从宋朝往后的专家转变为重词轻诗文的钻研思路,同时李清照的诗词有很多都在历史的演变中失传,导致很多专家心里的李清照成了“非全人”、也“离真实”了。她的作品确实含有清爽婉约、“儿女情长”的方面,含蓄的情思、绵长悱恻的思绪时不时出现于她的创作当中,是当之无愧婉约派的杰出人物。可是这些词绵长温婉却而纤巧柔弱,使她又具隐含着潜藏的需深究才能看到的飒爽豪迈之气。[2] 
  李清照叙写的离愁别绪的诗词如此凄怆感人,与其这一世崎岖的生活历程息息相关。她生活的朝代正是北宋南宋交替的年代,那个时期的人们有很多都喜好诗词文章以及书画,社会的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外部环境非常适合词人在创作上的发展。而且,她之成为词人,其家族的人文环境也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个学富五车的人,当时的人们对他的才华尤为推崇。李清照的母亲是宋朝状元王拱臣之孙女,文学素养也很高。家族环境对李清照在文艺领域的陶染,使得她能更加深入地感受人生、体会语言的韵味,对其文学修养的栽培,对其理念、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建成有着极大的作用。开通的家族成长氛围,使其有爽朗伶俐的性格。她喜欢自然,追求自由自在。李清照不似其他的名门女子,将所有的活动范围限制在闺房绣楼里面。她经常离开深宅大院,亲近生活,游山玩水,抒发情感,展现了其朝气蓬勃的年轻活力。例如她创作于16岁时的作品《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该词体现了李清照对大自然以及出游生活的强烈喜爱之情。从上面的描述大家能够清晰地看出她少女时代爽朗伶俐的个性。她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好似一粒自在的种子,只要播种就可以顺顺利利开花结果。在李清照那里我们几乎观察不出任何封建闺阁以及礼教教条束缚的情形。她所接触到的种种自然界的景物在李清照的心里烙下了天真、朴素以及自在的痕迹。在这部作品当中,我们看不出被封建礼教约束出来的谦虚内敛。恰恰相悖,她身体里充满了反叛的元素,不仅是“沉醉”、“兴尽”,而且还能“晚回”,可谓“随心所欲,纵情山水”,体验着无与伦比的快乐。不同于常规情况中对女性言谈举止的看法,她表达了女性对感情、生活非常特别的感受。《点绛唇・蹴罢秋千》透过描写主人公别具一格的行为特点,把小姑娘纯真无邪带着一些俏皮的个性描摹得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李清照词中“丈夫之风”指的是隐含在作品里面浓郁强烈的情绪流动,而不是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关西汉子。李清照严谨地遵从诗词之间的区别――“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因此她的词作里豪迈的气节表现得委婉而迂回。 

image.png

 二、词作里的情感和别离之愁 
  离愁别绪长期以来都是词人们展现才华和笔力常常出现的内容。五代时期,在词的创作上,华丽婉约的风气初见弥端。不管是花间派,还是南唐派,很多书写的都是个人离别伤感之情,为大众所不屑。宋代初期柳永等文人词作家的离别词传承五代的词作风格,构思中虽然得到进步,可是取材和风格还是属于五代遗风。李清照的词作虽然也传承了五代的词作风格,同时也受到柳永等词作大家的陶染,却没有止步不前,李清照擅长归纳前辈的经验,勇于弃用其他人的缺点,长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以为词别是一家。她勇敢地打破礼教规范的羁绊,表达出她对爱情的渴求,在作品里勇敢吐露对另一半的思念,对离别的怅恨。后期透过关于家乡念念不忘的描写,表现出不满当时朝政的思想。李清照的词作意境俊逸美好,倾向清疏旖旎、精妙委婉的风格,语句构造纤巧优雅,在宋朝词坛上别具一格,被称之为“易安体”。离愁别绪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有着很大的比重,而且她的词作不仅恰当地舍弃五代以来婉约词的劣势,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偏重于清疏婉丽的特色,深深领悟“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格调,所以可以独树一帜,所以被人推崇为婉约派的宗主。 
  对爱情的坦率描述以及热情颂扬更加体现出她在理学统治之下的感性思考。她勇敢地表达心里真切感情,某种意义上摆脱传统的规范制约,凭借独特的品格、积极外放的性格,抒写了爱情中的自在情境。艺术起源于真实体验,其词作乃对自身经验的艺术加工。词作即人品,大家自李清照的个性的率真里面也可以领悟到其写作的格调。   《庆清朝慢・禁幄低张》写的是新婚以后“金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的人生惬意时候的情况。《减字花木兰》里面将与夫婿间浓厚感情、陶醉于蜜恋里面的纤细的体悟表达得淋漓尽致。天真女孩最喜欢漂亮的花。这个时候她精于装扮,也是为了希望得到夫婿喜爱和欣赏,因此买花、戴花的行为里面还有着追寻幸福之意。[3]一心一意期望得到夫婿所有关注的女孩对待旁边所有比本人漂亮的事物都会产生无缘无故的妒忌。所以买到鲜花后她忽地产生某个心思:不知道夫婿是更加喜欢和欣赏这一支梅花,还是更喜欢自己,所谓“奴面不如花面好”。对本人的年轻美貌饱含自信的李清照,非要和梅花一较高下,故意“云鬓斜簪”,令夫婿详细观察,到底哪个最美丽。透过这些行为。展现了伉俪之间的温存以及亲密。 
  他们成婚以后,心心相印,原本过得开心且快乐。可是夫婿经常需要离家当官,不得不时常分离。他们俩分离的时候“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蝶恋花》)。赵明诚离家之后,她只能独守空房,时不时回想起过往种种,思念起丈夫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夫婿久未回家,她只能望穿秋水:“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在经历延绵不绝的离愁别绪对她的纠缠后,李清照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以上词句,每一句都表达了独自在家的孤单、离别的苦闷和相思的情深。[4]果敢直率的情感表述,使得当时的人无法接受。其对幸福勇敢追寻引发出卫道士强烈批判,而这种批判也是她面对传统封建礼教观念的勇敢叛逆。 

image.png

除以上表达和夫婿别离的思念愁苦的婚后独居凄怆词作之外,还有部分词作表达了李清照在南渡以后挥别家乡、痛失夫婿的忧伤。这些词作风格更加低落。这些作品从主观上映射了作者对挥别家乡、痛失夫婿的幽怨和惆怅,客观上则映射了宋代南迁以后局势动荡带给百姓的灾难。南渡之后,李清照连连遭遇崎岖的人生经历。从这个时期的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刚毅不屈和与命运斗争到底的精神。夫婿离世之后,她担当了保护金石器物、整理《金石录》的责任。李清照用刚强的意志打败缠绵不休的悲痛,身处“事势日迫”的时候,依然没有仓皇无措,而是坚持镇定、井井有条地为金石文物的保存以及转移付出努力。 
  结语 
  李清照的整个人生不能不称为曲折离奇,其苦难来源偏偏是因为身处传统环境下,她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女性。身为女性,她只能是那个朝代的最卑微的人物,但身为区别于普通百姓的有文学素养的女性诗人,她却是那个朝代文化环境中的巅峰人物。她能超越历史环境,追寻女性的自我追求,个人思想境界具有一定高度,于是她有了超出时间空间范畴的孤寂以及没有办法逃脱的悲痛。李清照利用天赐的才能,书写了一系列珍贵的词作。她的词作独特吸引力就在于其作品如人品,在缱绻幽怨里又有坚忍不拔的豪迈气节,这使得她的词作能够流芳百世、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