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png

  • 三、关于李清照词艺术风格的多角度分析
         周秀怡《典赡婉丽并擅场: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探微》(《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韩慧玲《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再论》(《滨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陈在东、阎秀平《清新峻爽李易安:李清照词风新探》(《临沂师专学报》1997年第5期)、李建国《论易安词柔中寓刚的艺术表现》(《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时俊静《再议易安词的风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等数篇论文,继续了前人对易安词艺术风格的探索,把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李建国一文对易安词艺术表现提出了折中的看法:“应当是在肯定其阴柔与婉约的同时,也肯定其综合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的柔中寓刚的艺术表现。”文章从词学的演进、世家的规范和个人与家庭的坎坷经历三方面条分缕析地揭示了易安词艺术风格的成因,指出“易安词柔中寓刚的艺术表现,获得了我国传统诗歌天人合一、刚柔相济、博大精深的创造真谛”。这种柔中寓刚的艺术风格,有如下内涵:1、“传统的厚重”;2、“情感的真挚”;3、“用词的洗练与创新”。时俊静一文的观点与李文基本相近,认为易安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婉约之外,更有一种清拔、俊逸之风。概言之,就是“婉而不媚,清而不俗,细腻而不失之纤柔,秀中有骨,刚柔相济”。对易安词“刚柔相济”中“刚”之看法,作者不同意某些研究者所说的“丈夫气”、“豪气”,而是把它归结为一种清拔俊逸之气。它首先表现在抒情上,一反女性作家的羞涩和遮掩,感情从“自我”的胸臆中淌出,真挚率直。它还表现在对情感的表达形式上,包括意象的选择以骨力见长,以清丽取胜,意象的结构单纯稀疏,意象的安排多用虚字,写作手法善用白描等方面。

  • image.png
         另外一些文章则巧辟蹊径,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易安词。比如王跃飞《李清照词绘画美初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认为,李清照词能巧妙地运用一系列富有阴柔美的意象,诸如梅花、菊花、梧桐、飞雁、淡月、斜风等意象,来达到营构画面的目的。随着诗人前后期的生活经历不同,词中画面尤其在情调与色彩上也随之有所变化:1、“少妇与少女时代,基调多呈清新明朗的色彩,情调较轻松、欢快”;2、“孤孀时代,画面的色彩几乎都变为阴冷、黯淡、沉重,情调也变为沉郁凄怆、‘低徊要眇’”。杨艳梅《论易安词的审美意象》(《松辽学刊》1999年第6期),则对易安词的意象进行综合分析,分为四类:1、“雄浑壮阔的意象”,其代表事物是“大鹏”;2、“清新亮丽的意象”,其代表事物是“鸥鹭”;3、“悲壮苍凉的意象”,“寒食节”、“梅”、“雁”、“桥”是其代表意象;4、“衰飒凄苦的意象”,“夕阳”、“黄昏”、“梧桐”、“风雨”等是此类意象的典型。彭玉平《花自飘落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中山大学报》1999年第6期),则以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生活为切入点,围绕着藏品的种种矛盾,以及屏居青州期间的隔阂,分析了李、赵之间爱情不易察觉的裂痕,并以《凤凰台上忆吹箫》为例,以微知著,探索了李清照词中对爱情的忧患感和失落感。
    image.png
    四、关于李清照词的比较研究
        韩国朴现圭的《许兰雪轩与李清照之比较》(《文史哲》1997年第6期)、韦玲娜的《苦难时代女性的生命悲歌——论易安词与湘苹词》(《学术论坛》1999年第4期)两文,运用类比分析方法,将李清照与两位不同时代甚至不同国度的女作家进行研究。朴文首次将许兰雪轩和李清照这两位韩、中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进行比较,从二人的生平、作品特征等方面分析她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其共同点是:出身名门望族,学问素养深厚,对文章有见地,后来家门没落,度过不遇的末年生活。不同点是:在婚姻生活中,许无法维持与丈夫婆家的圆满关系,李却度过了幸福的生活;在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中,许积极摆脱现实,沉湎于游仙世界,李则回想过去,坚持现实世界,不完全沉湎于理想世界。韦文则把清朝的徐灿和宋朝的李清照进行比较,认为二人在出身、经历及生命意识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生活在“呻吟更流血”的悲剧时代;都亲历过国破家毁夫亡的人生惨剧;都以女性特有的深挚、柔婉、敏锐、浓烈的忧郁情怀,关照历史变迁、民族苦难和人生厄运,从而发变徵之音,抒黍离之悲、桑梓之思。

    五、关于《词论》的研究

        张廷杰《李清照〈词论〉写作动因及其对南宋词坛之影响》(《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郑惠丽《从文体特征探讨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1期)、许金华《“别是一家”说与〈词论〉之关系试辨》(《福建论坛》1999年第2期)等数篇论文,是历年来《词论》研究的继续。张文从李清照之历史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方面探讨其《词论》的成因,指出易安词及其《词论》在中国古代词学发展史的链条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认为清真之影响只在于“形貌”,而易安之影响却在于“神髓”。郑文则从文学文体的角度来探讨词“别是一家”说,认为“《词论》的精髓乃‘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李清照从文学文体的角度出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词这一特殊文体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给予这一文体以美学上的充分尊重”。许文不囿于成见,认为持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就是反对苏轼的“以诗为词”的观点是不符合其原意的,因为“《词论》对苏轼等人的评论是在形式的层面上进行的(包括句法、声韵),无法得出李清照在内容、风格上反对‘以诗为词’的结论”。最后,文章以易安的创作实践来解读其词“别是一家”之说。

  • image.png

六、关于李清照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定量分析
    刘尊明、王兆鹏《从传播看李清照的词史地位——词学研究定量分析之一》(《文献》1997年第3期)一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并尝试从文学传播的视角,进一步考察和探讨李清照的词史地位。该文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通过考察易安词集的编辑与流传情况、考察历代词选及其他文献对易安词的编选著录与传播情况,以具体可感的数据内容,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易安词在历代以及海内外传播与消费的情况,使我们对李清照在词史上的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获得更加真实而准确的把握。

  •     1997—1999年李清照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细致的思考,而且开辟了新的领域,提出了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今后,寻找新的角度和切入点,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将成为未来易安词研究迈向一个新台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