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论》,大家虽很熟悉,我们仍不妨重读一遍,同时再看看两位古代学者对其的反应。因为我们讨论李清照做人作文,可从这篇《词论》看出不少特征。image.png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名姓,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座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韵,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①

  •    首先不谈关于词作在唐和五代历史的第一段。先注意她所说的词在本朝的历史,尤其注意她怎样评论北宋几代词人。李清照讨论这些词人时,对每一位都表达了不满,即使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秦观、黄庭坚也是如此。这样的评论,在宋代文献中很难找到。当然,时人间或会批评这些人在政坛上的行为或论争,但称他们文章写得不好,甚至不懂某一种文体的音律,或他们的文章“不可读”,或读了使人“绝倒”,这在别处很难找到。若想了解她这篇评论有多特别、多大胆,只要看看文坛对它的反应即可。首先是与李清照同时的胡仔云:

  •    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不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恶,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②

image.png

  •    再是清代学者裴畅云:

  •    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语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③

  •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裴畅的评语尤其刺耳,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对女子持平等的态度,尤其在学术界,歧视女性更是大忌。胡仔虽然没有明说,但也很可能因李清照是女性而口气特别严厉。可是我们现在的态度也许会导致我们低估古代女性作家和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尤其在李清照被后世公认为大词人、她的名字与其他宋代文坛大师并列的今天,她的尊崇地位会让我们更容易忘记当时女性身份给她带来的困扰。

  •    我写李清照,很大程度上从两性关系入手。要真正认识李清照,必须把她放回那个时代,一个对展露文才的女子所持态度完全迥异于今天的时代。

  •    我研究李清照,时间越久就越觉得今天一般人对她的看法有问题,对她的评价也不够高,未达到她独特天赋所该有的程度。之后就想给她恢复原貌,让人们更欣赏她,更了解她丰赡的才华。既然恢复这位天才女诗人真面目的工作很值得做,就应该了解她身后人对她的批评。这牵涉到文学批评、文化评论、两性关系概念思想史,后世为什么,又如何改造、重塑她,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两种研究计划是不一样的,可以一起做,也可以分开进行。此处要讲的是第二个计划,即李清照的接受史,也可以说是探讨作为女性词人李清照转化为典型的“文人情侣”的过程。

image.png

  •    大家知道,每个朝代都在不断地重塑着历史人物。这种现象是各国文化传统都有的。在古代中国,宋代的陶渊明和原来的陶渊明有区别,清代的朱熹和宋代的朱熹有差异,更不用说每个朝代的孔子形象都曾发生变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说元明清时期的李清照,包括20世纪以及今天我们想象的李清照也都被重塑过,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一点不意外。但尽管如此,李清照被改造的过程还是比较特别,比起很多著名的诗人也许更为极端。她本来在宋代文学界就是独一无二的女性作家,如果她后来被重塑的程度也较特别,我们不该对此感到惊讶。

  •     李清照被重塑的过程中有三个不同的方面,这可以一个一个地讨论,但它们一起造成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清代末年对李清照的新看法,到后来“五四”时期通通被接受了,并被写入民国时期最早的中国文学史,影响延续至今。这三个方面是:第一,把李清照歌词中女性的声音(或说她歌词中女性的角色)与李清照本人混在一起;第二,否定李清照再嫁;第三,元明清时期李清照词作的文本不断增多。

  • ①徐培均编:《李清照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6—267页。

  •    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3。

  •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