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_VLPecqiKyq11te6m90-hHQ.jpeg

  •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李清照

  •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 知否?知否?

  • 應是綠肥紅瘦。

  • 這首詞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當時一問世,整個京師為之轟動,以至於「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據說趙明誠更因此詞而對李清照晝夜相思)。難得的是,千載之後,此詞竟以另一種形式流行起來,那就是最近在網上熱播的流行曲,歌名叫《知否知否》,副歌部分便是這首耳熟能詳的,《如夢令》。

  • 為古典文學作品譜曲,使之融入現代人的文化,雖然不是新鮮的玩意,但依然是迄今最有效推廣文學的方法之一,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中國風的風靡。於是,筆者忽發奇想,如果我們要為每一位有故事的古人選一首帶中國風的流行曲,哪一首最能代表李清照的一生呢?

  • 讓我們先來簡略回顧一下李清照的生平吧。

  •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弟,其父李格非乃進士出身,又是蘇軾的門生,其母則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可謂家學淵源。少年時期的李清照隨父親到汴京生活,並在那裏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展開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 趙李兩人情投意合、鶼鰈情深,新婚生活的幸福可想而知。這一點,從李清照的《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可管窺一二:

  •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 要了解文人的一生,最簡捷得當的做法,莫過於讀她的作品。這首詞作雖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卻很能反映出她這一階段的生活態度。詞中的人物未必是作者本人,所言之事亦未必是親身經歷,但甚麼樣的心態寫甚麼樣的文章,詞中女子的天真、嬌俏、自輕又復自矜的形象,以及唯美的意象、輕快的節奏、調皮的口吻等等,這一切莫不洋溢着青春快活的氣息,使讀者不禁覺得,「春欲放」的不止是美麗的花朵,更是詞人新婚燕爾的絕妙寫照。

  • 值得一說的是「淚染輕勻」這句,雖是個簡單的比喻,卻是全篇中唯一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意象,為花的美染上幾分淒楚、可憐的氣質,塑造出一個愁美人的形象。與之相「比並」的女子,無論是「雲鬢斜簪」的嫵媚姿態,還是「徒要教郎比並看」的任性行為,都散發着樂觀、無邪、稚氣十足的氣質,是個活脫脫的俏美人。這種微妙的對比,更加突出了詞人無憂無慮的婚後生活。

  • 然而,好景不常,這般花好月圓的歲月很快便受到政治漩渦的沖蕩。先是李清照的父親被列入元祐黨籍,遭罷官,不得不離開京城。而諷刺的是,他的政敵趙挺之恰恰是趙明誠的父親、李清照的公公,在同一年卻接連升官,一時權傾朝野。幸好,李清照不是茱麗葉,趙明誠也非羅密歐,為愛殉情的慘劇並沒在十一世紀的中國發生。我們這位「千古第一才女」勇敢地為父求情,屢次上詩趙挺之,有「何況人間父子情」、「炙手可熱心可寒」等句,可惜終無法打動無情的公公。

  • 政治鬥爭激烈,互相傾軋到了最後,誰也沒有得着。不久趙挺之便被罷右仆射,五日後病卒,其贈官連同趙明誠的蔭封之官一並被剝除。於是,趙明誠便偕妻子離開京城,回到青州的私第,開始了屏居鄉里的生活。

  • 1_1MTOjKXPbyIFre3yS_7YUA.jpeg

  • 網絡圖片

  • 這段美好的歲月堪稱李清照的第二波青春。在體味到宦途風波險惡後,她潛心歸隱,返璞歸真,名其室為「歸來堂」,並自號「易安居士」,取〈歸去來兮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之意。兩夫妻志趣相投,居於平靜安寧的鄉間,將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投放在共同的興趣,過着那「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生活:

  •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貧窮,而志不屈。(《金石錄後序》摘錄)

  • 人生之一大樂,莫過於能盡情發展自己的興趣;更甚於此者,則是有志同道合的人與自己一起鑽研,何況這個人還是晝夜相伴、情深意篤的丈夫!兩人早就有「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這可比當今的任何一個結婚誓言還要浪漫、感動),而今得以實現,其間的樂趣已不在於是否「冠諸收書家」,而在於能夠「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籤題」。尤為難得的是,趙李並非嚴肅刻板的酸秀才、書呆子,閑暇時他們也會遊戲,以背書來「角勝負,為飲茶先後」,玩到酣處往往會失態大笑而「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這是多麽美妙的描寫,情意真摯、聲貌俱現,筆者讀至此處每每為之陶醉,恍恍然若置身其中,也在一起大笑,一起傾茶了!

  • 生命裏總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即便是在這段愉快的日子,李清照仍不時受離別、相思之苦,卻也促使她寫出了一闋闋感人至深的詞作,這段時期的代表作有〈憶秦娥﹒臨高閣〉、〈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等,這裏且選其中一首談談:

  •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李清照

  •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 1_JmUZYvxFp61IBN1FxYuH0Q.jpeg

  • 網絡圖片

  • 眾所周知,閨閣情懷是李清照前期作品的重要主題,這些作品大多含蓄委婉、細膩深情,富婉約派的特色。而〈鳳〉詞尤為筆者所愛。我以為,此詞所抒發的並非簡單的離情別緒。開篇接連五句描寫閨閣情境,由冷卻的香爐到未梳的頭髮,再到日光所照的簾鉤,涵蓋了閨房的人與物、時間與空間,所着力刻劃的無非一個「慵」字,為之後的「愁」字下注解。可是,作者既寫「慵自梳頭」,便已交待了無心妝扮的慵態,何必又寫「寶奩塵滿」呢?同樣地,「被翻紅浪」所暗示的夜裏輾轉難眠,結合「起來慵自梳頭」的狀態,自然讓人聯想到作者晚起床的情境,即便無「日上簾鉤」句似亦無損文意。這些句子存在雖不至於冗贅,刪去卻更見凝練,何以仍保留於文中?是否「塵滿」與「日上」有更深微更曲折的含義?此其一;其二,作者在交待「新來瘦」後,為何要寫「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呢?一說是為使文意更耐人尋味、婉約動人,故不直接道出「瘦」的緣由,留予讀者想像。此說頗為牽強,前文既已言明「生怕離懷別苦」,「瘦」的原因便昭然若揭,讀者又何須再作猜測、想像?即便略過這點不說,這種筆法用得也不高明,未能有效達到含蓄蘊藉之餘,反而給人忸怩作態的感覺。因此,「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應該別有深意。

  • 仔細理清文中的脈絡,便能從中找出答案。作者在第六句直言「生怕離懷別苦」,既然怕便需要分享,雖然有的人能靠自己克服,但絕不是李清照,因她說自己「欲說還休」。「欲說」說明終究需要分享,承認自己的脆弱,然則為何又「還休」呢?因為無論做甚麼,也無法挽留將要離別的人(「也則難留」)。「休休」,除了是對「欲說還休」的強調與呼應外,更暗示了自己曾多少次費盡心機,卻始終無法改變事實(以趙李感情之深,若非經歷豐富,絕不會輕言「休休」,正如孔子慨歎「甚矣吾衰也」時也不是衝口而出,而是有「久矣」的經驗作基礎)。如此一來,作者的「慵」便不是某一次的分離所造成,而是由多次經歷累積而成的心病,承受的是命運的常態,因此「慵」所反映的也就不是個人的意志問題,而是命運的強悍與必然所致,因為不論你是「慵」,是「任」,是「生怕」,是「說」還是唱《陽關》,結果仍是「難留」。由此可推論,「日上簾鉤」不只是單純的時間記錄,更說明了宇宙運行的規律,正如命運的生死契闊,無法靠人為阻止(細看「香冷」數句,均可受人為因素影響,唯「日上簾鉤」非人力所能改變)。而「寶奩塵滿」,既可以是「慵自梳頭」的補充,更可以是青春消逝的弦外之音,將命題加以挖深,詞的內容與情感也就豐厚得多。

  • 從上述觀點切入,則「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的用意便豁然而通了。「新來瘦」並不是用來交待作者近來瘦了,而是用來解讀「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說明詞人一直以來都有「瘦」的問題,不過以前的「瘦」是緣於「病酒」與「悲秋」,近來的「瘦」又多了一個誘因(「從今又添,一段新愁」),便是為了那無法逭遁的「離懷別苦」。當詞人說出「休休」,意味着她對離合無常的命運已作出全面的投降,以前雖也受離別之苦,卻仍未意識到在命運面前人的脆弱與無力,直至「這回去也」,才有了這種痛的領悟(「也則難留」)。故以前離別可能只是苦,只是傷,從今以後離別則成了「瘦」,成了「愁」。

  • 公元1127年,發生了「靖康之變」,金兵的大舉南侵結束了趙李鄉居的安寧歲月,在南遷的過程中,遭戰火摧毀了許多珍藏的文物。兩年後,趙明誠在赴任湖州的途中一病不起,終於與世長辭,給李清照造成終生的痛。這件事在《金石錄後序》寫來格外感人:

  • 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去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也。」遂馳馬去。途中奔馳,冒大暑,感疾,至行在,病痁。七月末,書報臥病。余驚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熱,必服寒藥,疾可憂。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果大服茈胡、黃芩藥,瘧且痢,病危在膏肓。余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屨之意。(《金石錄後序》摘錄)

  • 李清照不僅詞與詩寫得好,散文也很優秀,流暢自然、收放自如,可惜現存文本太少,使筆者常懷「唯恐讀盡後,無以自遣耳」之心。不過,在有限的文本裏,我們依然可以看出這位散文家的老練筆法。李清照不論寫喜寫悲,都能繪聲繪色,把人物的音容聲貌、當時的環境氣氛恰如其分地呈現出來,如在眼前。且看她寫人物形象,趙明誠一反常態的意氣風發(「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與李清照的「余意甚惡」形成強烈對比,一下子把不安的氣氛推到高處,彷彿大難將至的先兆,為後文趙的病逝作鋪墊。這不禁讓人想起《紅樓夢》第九十四回賈府開妖花的橋段,當大家都認定那是吉兆時,唯獨探春不以為然,果然不久賈府便厄運連連了;又如《射鵰英雄傳》第三十三回,郭靖和黃蓉在發現五位恩師死於桃花島上之前,一個遲鈍樂觀,一個憂心忡忡,也是以一正一反營造山雨欲來的緊張氛圍。可見不管是小說還是散文,一到了大行家的手中,其文意結構、情節氣氛自有潛通處。

  • 1_114VPfKtFiIwAFMqkl89cg.jpeg

  • 網絡圖片

  • 而兩夫妻的問答,也流露出對文物極深的鍾愛之情,以至於要「與身俱存亡」,可見趙明誠早就做好物亡人亡的心理準備。我們或許可以反過來說,趙明誠的逝世,隱隱暗示着他畢生的心血也將付諸東流,而這一點到底是李清照文中的伏筆,還是上天冥冥中的伏筆呢?

  • 與散文一樣,李清照留存下來的詩也是極少,卻又首首都是上乘之作。她現存的詩多以詠國事為題,或憤慨直斥,或旁敲側擊,展現出當仁不讓的巾幗豪氣:

  • 《詠史》 李清照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 此詩約寫於公元一一三零年九月,即趙明誠逝世翌年。當時國勢日危,李清照倉皇南逃,先後到過臺州、剡縣、睦州、黃岩等地,正值顛沛搖蕩、流離失所之際,忽聞劉豫在金人扶持下登基帝位,建立「偽齊」政權,便執筆憤而成詩。詩中以古諷今,將南北宋借喻為東西漢,強調其正統的地位,以王莽篡漢而立的新朝比喻劉豫的政權,並將之斥為「贅疣」,即人身上的肉瘤,既言其累贅無用,又暗指其不成氣候,終有一日會被剷除。李清照曾寫〈烏江〉一詩來諷刺南宋政府的苟且偷安,然而這並不代表她否定自己的國家,她始終堅守宋朝政府的正统地位,所以在詩末義無反顧地表示「至死薄殷周」。一首詩如果從頭叫罵到尾,不免落於下乘,此詩卻不然,末兩句的申訴與其說是攻敵,毋寧視作自我人格精神的彰顯,說明作者反對一個政府,決不是以她的軍力強弱、治期長短作標準,而是看她用甚麼方法建立自己的政權,看她的手段是否正道。

  • 另一首詩也值得一提,那就是《題八詠樓》:

  •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 八詠樓是金華名勝,乃南朝梁沈約所建,樓名本為元暢樓。沈約曾作〈登元暢樓〉一詩,後又以此詩的每一句分別作為八首詩的首句,寫成〈元暢樓八詠〉,後世遂名其樓為八詠樓。可見,「千古風流」並非憑空想像之語,而是有其歷史文化背景的。此詩之妙在於詩人明明心繫家國,卻偏偏說「留與後人愁」,只在後兩句悄悄流露愛國之情。「水通」二句化自貫休的〈獻錢尚父〉及薛濤的〈籌邊樓〉,這兩人一個堅守文人風骨,一個身為女子卻關懷邊防之事,隱隱與詩中的文氣相通,可見李清照用典之苦心孤詣。即便不套用典故,僅從文字出發,也無損詩意。「江山」句並不予人頹廢、衰敗之感,之所以如此,全得力於後兩句的意境,描景則氣勢恢宏(「三千里」、「十四州」),用字則力度飽滿(「水通」、「氣壓」),全無浮薄綺膩之語,反倒充盈着豪俠壯士的氣概,自然讓人感到「江山」句乃有言外之意(後兩句寫的如是「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偏」一類的溫軟旖旎之景,則另當別論)。所謂「江山留與後人愁」,絕非消極避世的自圓之說,背後深意乃寄語後人,守護江山、恢復故土不只是當代人的責任,而是每一代人的責任,就算當下的這代難挽狂瀾,下一代依舊責無旁貸,絕不能讓「千古風流」的江山毀於一旦!

  • 1_zYHJg2zhCmKcvepvI-F1jg.jpeg

  • 網絡圖片

  • 李清照的愛國情操,使得她後期的詞作在主題與思想方面更為深邃、拓寬,如著名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南渡前李清照的惜春是「綠肥紅瘦」,南渡後的惜春則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少女時代是「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少婦時代是「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老來則是「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卻又唯恐「載不動許多愁」。這也難怪,此詞寫於高宗紹興五年,與〈題八詠樓〉為同年之作,這時的李清照經歷了書畫被盜、珍藏文物散失殆盡,經歷了再嫁匪人、含恨離婚,經歷了身陷囹圄、避亂飄泊,可見詞中說「許多愁」,既言愁之多,也言愁之廣。她一生的飄搖動蕩,一如宋朝的國運,或許正因如此,縱使失去了生命的另一半,失去了畢生的心血,失去了「盡天下古文奇字」的志向及「與身俱存亡」的諾言,卻從未磨滅她的生存意志。

  • 李清照的暮年孤獨淒清,最終在滿懷憾恨之下悄然離世,享年多少歲至今仍無從得知 — — 雖然她留下的作品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獨創的「易安體」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 《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

  •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這首詞堪稱是「易安體」的集大成之作,不論在主題、情感、造語、用典、聲韻等各方面,都體現出「易安體」別樹一幟的特色。最重要的是,詞中將李清照「神愁形瘦」的一貫形象表現到極致,愁而臻於「怎一個愁字了得」,瘦而臻於「最難將息」、「憔悴損」,連她常用的意象「黃花」,也堆積滿地。可以說,這首詞既是「易安體」的總結,也是李清照一生的總結,從那個「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的盈盈少女,到「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的老獨嫠婦,不論是為了愛情,為了理想,為了國家,還是為了生命的本質,她總是在「尋尋覓覓」,卻總落得「冷冷清清」,最終總歸於「悽悽慘慘戚戚」……

  • 看完李清照的生平,哪一首帶中國風的流行曲最能代表她呢?筆者曾為之填了一首普通話歌詞:

  • 〈人比黃花瘦〉 詞:Jacky Hung

  • 夢中尋覓 夜雨中歎息
    愁點滴到天明慘慘戚戚
    肥了詩意 消瘦了形體
    羸軀更兼愁疾又怎生將息

  • 岸上分離 一去歸無期
    獨留我浮沉裏半身無依
    孤雁悲啼 聲聲慢且悽
    無以為群情難自已

  • **武陵春 醉花陰 一闋千秋如夢令
    腸斷到古今 當時誰訴衷情
    花瘦盡人失群 飛散天涯風不停
    孤魂藏半身 何處君飄零**

  • 江山破碎 愁色交疊翠
    莽莽的天地間誰主輪迴
    濁酒落輝 黃花坐相對
    任風笑花瘦卻驚人更憔悴

  • 鉛槧文碑 歸來堂易醉
    記書覆杯歲月次第成灰
    愁無計退 悲歡總相隨
    眉頭心上顛沛交瘁

  • **

  • 1_pM5CMQ0e9Cl-8USBNCL8cQ.jpeg

  • 拙詞是據周杰倫作的曲〈菊花臺〉而寫的。為了貼合李清照的主題,筆者刻意將「更兼」、「怎生將息」、「次第」這些具「易安體」特色的用語寫入歌詞。又,歌詞裏的「孤雁」、「聲聲慢」、「武陵春」、「醉花陰」、「如夢令」、「訴衷情」均語帶雙關,既可作字面解,又都是李清照詞作的曲牌名(「孤雁」即曲牌〈孤雁兒〉)。而「孤魂藏半身 何處君飄零」乃戲句,意謂李清照失去了「君」(趙明誠),如同生命失掉了一半,也就難以成「群」了,故詞中一再出現「半身無依」、「無以為群」、「人失群」一類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