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png

  • 李清照词作中的感情未必代表她本人的情感

  •   文汇报:您关于李清照研究的著作TheBurdenofFemaleTalent已经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   艾朗诺:李清照这本书我个人比较满意的一个部分是,有关她的词作在后世增多的问题。我做了一个表格,列出了:李清照还在世时候的南宋词选本《乐府雅词》;接着是元、明词选本;再到清的词选本,最后列出的一本是1889年王鹏运的《漱玉词》(《四印斋所刻词》本《漱玉词》),这本是20世纪李清照所有词辑的基础。从这个表格可以发现,到了元明,李清照的词作突然增加了,很多词是在那个时期第一次被认为是李清照写的。我常开玩笑说:“看着这个表格,就会想,李清照到明清时候就多产了,写了那么多啊。”

  •   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早在元代就失传了,后世大家都靠词选本才对李清照的作品再进行认识。在明代,出现一大堆新的“李清照的词”,但是我们毕竟无法把历史倒退回宋代,去比对一下这些词是不是李清照的,所以只能将这些词接受为李清照的词。

  •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后来所谓的李清照的词中,的确有一些宋代已经出现的作品,但并不属于李清照,而是无名氏的。这些词虽然宋代就已经出来了,但是已经没人说得清楚是谁写的;还有一些根本是别人的作品,比如周邦彦的,但是慢慢的,到了明代,这些作品都被按在李清照身上了。我相信很多很出名的李清照的词,比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她去世后五六百年才出现的作品。很多人的解读是,在李清照的词中,有很多描述丈夫、恋人不在身边的情绪,而这些作品反过来都可以证明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感情。我想,这是先有结论、再找证据的思路。我认为,把许多无名氏的、别人的作品,通通接受为李清照的作品,这是很成问题的,这就是“才女的累赘”。相似的表格国内1980年代也有学者做过,但当时并未就此有所讨论,30年后我重新做一个,我希望能更加完整。

  •   当然,我也不能证明后来元明出来的那些新的“李清照的词”一定不是李清照写的,只能说,可能性不大。反过来,如果非得说这些词一定是李清照本人的作品,那么对于我们研究李清照而言,也是一种遮蔽。南宋《乐府雅词》中李清照的作品有23首,这是最可靠的,不仅是因为当时词人还在,而且因为当时她的词集《漱玉词》很流行,有各种版本。

  •   文汇报:您通过哪些文献资料研究李清照?哪些对您的解读和研究最有启发?

  •   艾朗诺:现在写李清照的中文文章实在是太多了。有人算过,解放后在中国出版的关于李清照的文章,超过许多其他宋代文人,包括陆游、辛弃疾、苏东坡等。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两位。

  •   一位是台湾以写历史小说见长的南宫博。他写过一本很小的书,《李清照的后半生》,主要写李清照再嫁的问题,1971年在台湾出版的。这本可不是历史小说。为什么写这本书呢?南宫博在序言中解释过,大意为:很多年前他也写过李清照的历史小说的,后来非常后悔,因为写历史小说时接受了普遍的“李清照不可能再嫁”的观点,小说已经写好后,他对李清照还是感兴趣,多看,多想,逐渐意识到,一般观点认为李清照不应该再嫁,这是不对的,不但不对,连有这样的想法都是委屈了李清照,所以为了纠正从前的错误,应该写一本学术性的李清照的后半生,来解释为什么后来不能接受“李清照不该再嫁”的说法。

  •   在南宫博之前,中国1950年代百花齐放的时候,有一个年轻学者叫黄盛璋,写了两篇关于李清照的文章,一篇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年谱,另外一篇是李清照的事记。南宫博深受黄盛璋的影响。黄非常大胆,对于否定李清照会再嫁的观点,他是反对的。要知道,否定李清照再嫁,这是清代很多学者的公认,清代学者花了很多功夫来否定,并已经形成了共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史很重要的一些作者,包括郑振铎、胡适等,都接受了清代人关于李清照的理解。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唐圭璋等,所有最有名的写唐宋文学史的学者也都接受一致的观点。黄盛璋在1950年代却突然写了这两篇文章,非常仔细地批评清代学者的认识。文章出来后,有些人马上赞成,比如王国维的儿子王仲闻,但主流的观点还是反对黄盛璋的。两方观点持续争论了快50年。

  •     我最受启发的就是这两个人,先是黄盛璋,以及受到黄盛璋影响的南宫博。传统的观点是,李清照不可能再嫁,清代学者不仅不认为她会再嫁,还认为再嫁这回事她连想都不会想。我想,如果抱有这样一个态度,再来研究李清照,那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基于这种态度,很自然的,李清照所有的文学作品就会被理解为为了一个赵明诚而写。很多人到目前为止就是这样认为的,觉得李清照除了围绕着赵明诚,就没有其他想法和感情了。这是需要反思的。

  •   我的这本书在这个意义上还是有悖于传统看法的,我试图纠正一些对于李清照的偏见。以上两个学者我非常佩服,但他们的文章也只是讲再嫁的问题,我希望在他们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把他们研究李清照的这种态度应用到研究李清照的文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