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c3305ebec2427c893e4b662c5690e7.jpeg

  • 图片来源于网络,清照网配图。

  •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表现了李清照人生意义的小令,也就是说,它为李清照“才女”地位奠定了基础。这首词作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李清照感时伤春的心境。全词如下: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词人首先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疏”指稀疏。“雨疏风骤”就是说,雨点稀疏,晚风急猛。“骤”即急促,急。“浓睡不消残酒”中的“浓睡”就是酣睡,而“残酒”即尚未消散的醉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促,自己喝了一些酒,酣睡了一宵,可是天亮了,还是有些酒意。词人一开始就写了时间,描绘了环境。其中, “雨疏风骤”写出了暮时节的吹得紧,但雨却是疏落的。这自然与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有所不同境界。接着的“浓睡不消残酒”就由写景进入到写人,写出了刚刚醒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人物现在所处的状态。“酒”这一意象,在中国诗词中,表意是很多元的。可以是表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别而不舍之情,也可以表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而孤独之愁,也可能表现“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愁苦而无尽之恨。词人李清照却能够喝酒到“浓睡不消残酒”这样孤苦的境地。这样写,不但引起我们思考,想到李清照一定有不可言说的情感,而且自然而然为引出下文坐了准备。

  • 接着写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卷帘人”此指侍女。其中的一个“试”字,用得很妙,不但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也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想,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心中自然知道园中的海棠花怎样了。可是词人还向“卷帘人”询问。可曾知道,那“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也就是没有受到风雨的摧残。“卷帘人”的回答给了词人意外的答案,也许就是和李清照所推测的不一样。其中,“却”字就道出了词人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也许是“卷帘人”回答有些粗略,表现出了“卷帘人”的马虎,或者对一些变化没有放在心上,但恰恰衬托出了表现出了微妙的心境,以及自己的惜春而伤春的情感。

  • 接着词人写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就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词人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肯定是不会依旧了,因此词人连用两个“知否”来回答“卷帘人”的答复,并回告诉“卷帘人”说“应是绿肥红瘦”了。可以说,这结尾一句是全词的“词眼”。这里,用“绿”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从自然来说,“雨疏风骤”后必然是“肥”“多”而“瘦”“少”。这里的“绿肥红瘦”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写出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我们也不妨从词作的深层意来看,这“红”不单指花朵的颜色,还暗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美好景象,由此也暗示了词人因处境的凄凉而对暮春时节所产生的伤春之情,也可以是对自己青春年华无声息的消逝而伤感。从写作的角度看,词人以景语结尾,以景结情,不但形象鲜明,生动含蓄,而且意蕴更是深刻的,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语甚新。” 张綖《草堂诗余别录》评说此句:“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 在艺术上,这首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首先,曲折委婉,意境叠进。其次,对话语言,巧妙含蓄。再次,借代手法,含蓄深刻。第四,反诘运用,强化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