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 u=3668442412,2822743916&fm=173&app=49&f=JPEG.jpeg

  • 李清照不用丹青,而是用小令,绘成了一幅比水墨画更高明的美人图。为美人画像,自《诗经》时代就有杰作产生,《卫风·硕人》是这样写的:“手如柔美,肤若凝脂,领如增挤,齿如氯犀,榛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人连续用了五个比喻,从各个方面来夸赞这位美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博喻。博喻仍嫌不足,还要加上对其笑容和眼神的描绘:她的手指如草芽般柔嫩,她的肌肤像凝冻的香脂,她的颈子如嫩白的蜡娇,她的牙齿整齐均匀好比弧瓜子儿,她的眉毛弯弯似蚕儿触角细长。她嫣然一笑,美丽的眼睛顾盼神飞。

  • u=3929077649,2374363091&fm=173&app=49&f=JPEG.jpeg

  • 这幅中国最早用文学语言绘出的美女图,对后世影响深远。不过,我们可以不客气地指出,博喻虽然可以使形象鲜明,但用多了毕竟显得呆板。在这个美人身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才是点睛之笔。如果没有这两句,试想:会不会是一个呆美人?在这个名篇之后,诗人们继续用文字为美人画像,手法越来越灵活。如汉乐府诗《陌上桑》写秦罗敷之美,不仅继承了《硕人》的正面描写手法,还开创了侧面描写的先例,即从旁人的眼睛来折射其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跪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这是多么生动,多么灵活,又多么风趣的描写!

  • u=415042533,554243964&fm=173&app=49&f=JPEG.jpeg

  • 其实用词这种文学形式来描写美人的作品不少,错彩镂金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可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了。易安这首词则以清新灵动取胜,就中最为人传诵的是“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句。画龙要点睛,传神在“阿堵”。“阿堵”是六朝人的口语,即“这”、“这个”。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说的是顾恺之(长康)画人,数年不点其睛,有人问缘故,他回答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描画人物,身体四肢没有什么大关系,画好眼睛才能传神。毫无疑问,“眼波才动被人猜”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 u=2973002048,4164348932&fm=173&app=49&f=JPEG.jpeg

  • 此前两句写形,但已颇见词人功力。她不是不加选择地写,而是以“一笑”胜似荷花开放来比喻其美。第二句平一些,但还是用了映衬的手法,以突出其容色。开头两句是铺垫,犹如顾恺之画人物,先画好了身体四肢,第三句才点睛。只写“眼波”不算奇,奇在后面以“才动被人猜”,传神地表现了这个美女的聪慧和清纯,把抽象的成分具体化了。秋波才一转,澄澈的心境就让人窥破,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子啊,因为可爱而美丽!“眼波”使前两句的外在形象,一下子就显得灵动起来。

  • u=874286646,4147649817&fm=173&app=49&f=JPEG.jpeg

  • 顺势而起下阙,“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两句,把描写的笔触深入到内里:原来这个美女的风情和韵致,是为懂得她的情郎而流露呢!“月移花影约重来”这一个约会还未结束,心已经在期待下一个约会。这样的结句很美很妙,令人想起唐人元模《莺莺传》中崔莺莺约会张生的情诗:“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或许,易安这首词和这个意境的设计,受到了元穗诗的影响?

  • u=2458351168,2935849028&fm=173&app=49&f=JPEG.jpeg

  • 全词情意的流转、从外表到内心的刻画实在是太传神了,点睛之笔的设计和用词也实在是太高明了。这样一轴美人图,是不是生动到画中人仿佛就要走下图画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