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的重要代表。她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便充分显示了词人的才华。这首小令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李清照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大意是说: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 u=2227603060,2380576294&fm=173&app=25&f=JPEG.jpeg

  • 昨夜雨疏风骤

  •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词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虽很简单,却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一醒觉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却依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牵挂之事。因而,她急问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惜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 u=70545512,2330861440&fm=173&app=25&f=JPEG.jpeg

  • 浓睡不消残酒

  • 词人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清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 u=2893390642,124690426&fm=173&app=25&f=JPEG.jpeg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 我们在高度评价李清照这首词和她才情之高的同时,其实更要感叹她的学习和化用前人诗句的能力。如果你读过唐朝韩偓的《懒起》一诗,就应该发现这首词化用了《懒起》诗的意象和意境。韩偓五绝《懒起》中有“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句子。正是这些诗句给了李清照灵感,再经她妙笔改造,才有了流传千古的《如梦令》。而且,李清照好像对韩偓的诗情有独钟,或者说,韩偓才是李清照的偶像。因为李清照不止一次化用韩偓的诗句,她的一首《点绛唇》是这样写的:

  • 点绛唇

  • 李清照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u=856767822,1218935287&fm=173&app=25&f=JPEG.jpeg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可爱的少女形象,写她打罢秋千,见客来急忙走避的画面,可谓生动传神,娇痴可见,令人印象深刻,历来为人称道。然而,这个画面其实早就在韩偓的诗中出现过:

  • 偶见

  • 韩偓

  • 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 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 对照韩偓这首绝句,可见,李词化用了韩诗。由此可看出,李清照对韩偓非常欣赏,她受韩的艺术影响多而深刻。所以,说韩偓是李清照的偶像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