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宋代最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前期是写悠闲生活的,后期是写独自一人的孤独与哀伤的。闺怨词的代表人物。她的这首词被评价为“此词几无所可评,即便千年之后,凡读者皆能从中体味到锥心刺骨的伤痛和哀愁。

  • bf096b63f6246b601ee7f1496524284a500fa200.jpeg

  • 这首词便是「声声慢」,是词牌名,属于长调,此调分平仄韵两体。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这首词大家肯定都读过见过,那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这首词是怎么让人有锥心刺骨的伤痛和哀愁的。

  • 7a899e510fb30f24e940a4c84549e345af4b0301.jpeg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这一句的大概意思是“到处寻寻觅觅,四周冷冷清清,境况凄凄惨惨,使人悲悲戚戚”。这三句十四个字诉尽心中的惆怅,寻寻觅觅是恍惚间的无所行止,冷冷清清是悲凉无所依靠,凄凄惨惨说的是心境的愁苦,戚戚是零星泪珠。这句我们应该结合李清照当时的境遇来看,这首词作于李清照晚年,被金灭朝后,夫妇二人南渡,但到了第二年丈夫就去世了,只剩下李清照一人。没有钱财,没有丈夫、儿子,身患疾病所以才有了如此凄绝之词。

  • 2f738bd4b31c87010eb02487a8a3ac290608ffb4.jpeg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这两句的大概意思是“才刚温暖,还带些寒意的季节,是最难保养身体的了。三两杯淡酒,又怎么能捱得过傍晚时凄寒而猛烈的寒风呢?”我们从“乍暖还寒”可以看出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间应该是在初秋时候,“将息”说明了李清照的身体不好,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跟病人说身体要好好将息着,将养着,可以看出来李清照可能有病在身。

  • 8644ebf81a4c510f362448d8ed85172bd62aa577.jpeg

  • “三杯两盏淡酒”作者的心思可不在酒上,而是为了借酒浇愁,或者抵御寒冷。因为后边说了“晚来风急”说明天气的状况不是很好,初秋的天气还是有点寒冷的。更深层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处境是十分困难的,到了秋天转凉的时候了,只能拿淡酒而不是浓酒或者醇酒,来抵御寒冷,没有多余的钱财买抵御风寒的衣物。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大雁从空中飞过,真让我伤心啊,它们是我曾相识的老朋友啊”,大雁有鸿雁传书的典故,作者在这里说似曾相识,可能是之前曾为分离的夫妻传递过书信吧,今日无书可寄,无人可表。

  • 8601a18b87d6277f61065045a6e42d36e824fc9e.jpeg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这句的大概的意思是“满地都是凋残飘落的菊花,堆积在一起,花儿如此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可以摘取的呢?”作者用菊花来比喻自己,写菊花的凋残飘落,也是写自己的凋残飘落,花落如何堪摘,人老何处可依?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我守着窗户,一个人要怎么才能捱到黑夜呢”,一个捱字写出了作者的孤单落寞。只能守着窗户,静待日落,可是越无事可做越觉得白天漫长,然后便是更加的孤独。

  • 8c1001e93901213f039e7a2fdb3b04d72d2e95f2.jpeg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梧桐叶落,再加上细密的雨声,点点滴滴的总也不停。这种情况下,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能表达我的心情呢?”梧桐叶落,细雨绵绵,正是秋夜之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出了人的语言文字实在是太贫乏了,已经没有文字可以表达我内心的惆怅了啊,无论白天黑夜,李清照都苦苦地熬着岁月。悲怆之情,不言而明。

  • b21c8701a18b87d6e36a0e9f88d41a3e1e30fd6d.jpeg

  • 总结

  • 夏承焘先生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达她心中的忧郁和惆怅。这些句子不但读起来明白如话,听起来也有明显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词这种配乐文学的特色。”

  • 李清照的词放到现在也不过时,我们在思念一个人却见不到的时候可以用,思念袭来的时候总是感觉时间过得漫长,总是想着怎么还不到相见的时候。等见面在一起的时候又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愿分离。那时的李清照已经到了晚年,孤身一人思念着逝去的亲人、丈夫,这种思念的愁绪是万万没有办法排解的,只能靠喝点小酒来麻痹自己。所以自古评价这首词为“凡读者皆能从中体味到锥心刺骨的伤痛和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