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这首《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大致写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屏居青州十年后,赵明诚重新出仕,任莱州知府,李清照独居青州的时候。这首词的副标题为“离情”,抒写闺中人与良人离别之后的春怀离情。这首词诸多选本都题作“离情”。这首思妇之词的主题仍是渲染离怀和别苦,但经过李清照的另类点化,写得别具新意,被誉为宋代闺秀词之冠。

  • u=1729642996,3669054290&fm=173&app=49&f=JPEG.jpeg

  •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词作上片从宜人时节的美景丽色起笔:“暖雨晴风”春风化雨,雨亦含春;“初破冻”,初春的暖意融解了一冬的寒意,万物开始复苏;“柳眼梅腮”,嫩柳枝儿绽出新绿,随风摇曳,如媚眼微抛,早梅枝头先放,似香腮染红,一脸娇羞。一派宜人的初春景象。“柳眼梅腮”句真正是造语新奇,用字慧眼独具,用意出人意表。以人情拟写花态,意蕴丰富,有双关之妙,既是描绘春日柳梅初绽的形象景语,又是素描闺中思妇含情的动人意象。

  • u=3763923566,314699219&fm=173&app=49&f=JPEG.jpeg

  • 这样的奇句或是源出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两句,“无赖”即“无心”,与“有情”相对,两相比较,各有其妙:李义山句妙在“花须柳眼”的“无赖”之象,正如人的无心之象;李易安句奇在“柳眼梅腮”虽则只是写意眼腮之形,眼中情腮边思却可任君驰骋想象,易安句所写的形象似乎更惹人遐思。闺中思妇,在又一个春天不期而至的时候,被春怀和离愁搅扰得“春心”萌动、如痴如迷,从而在读者眼前呈现出眉眼含情、香腮含思、风情妩媚的动人情致,令人不能不为之着迷。“春心动”一词,点化闺中人被春景感染触动的各种心思,言虽简,情却十分动人。

  • u=1643728527,3115422933&fm=173&app=49&f=JPEG.jpeg

  •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这两句细化了闺中人被春景触动的心思:即使柳枝新萌,早梅初绽,春色诱人,闺中人也无心观赏,面对如斯春光,没了爱人的陪伴,独饮的是苦酒,独吟的是悲意,忆起昔日和赵明诚归来堂里共度的幸福时光,不知不觉中清泪沾湿了衣襟,弄花了精致的妆容,头上的花钿此时似乎也沉重不堪摇摇欲坠。一声“谁与共”正是闺中人内心的呐喊,她情到切时,直抒胸臆,道出此刻内心的苦涩与悲情。深闺寂寞,无心顾及精心修饰的妆容是否因泪而花残,就连“花钿”也“伤情”,细腻敏感的词人移情于物,借物象强化心事之沉重,笔意婉曲别有匠心。“谁与共”的一直笔与“花钿重”的一曲笔,令笔触跌宕多姿,摇曳其态,煞是动人。

  • u=4104611817,40103730&fm=173&app=49&f=JPEG.jpeg

  • 词作的下片,词人移笔摹写闺中人儿寂寞生活的细节点滴。“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把新近缝制的金缕夹衫取出来试穿,衣服合体,样式色彩也是中意的,可是转身就没了出门游春的心思,百无聊赖之余,闺中人斜倚山枕而卧,不成想压坏了头上的凤头金钗。女为悦己者容,此际没了可悦者,便没了妆容自己的心思,精心插在头上的钗头凤甚至因随意斜卧而被损坏,闺中人也不曾在意。

  • u=1329861978,503672364&fm=173&app=49&f=JPEG.jpeg

  •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这两句被后人称作“入神之句”。“浓愁”而“独抱”,可见词人愁情满怀,却无人分担,“灯花”而“弄”,点化词人无以驱遣愁意、百无聊赖的情态,一怀愁绪无以措置,寂寞无助的词人,欲到梦乡去寻求一丝慰藉,然而梦乡亦险恶,独抱浓愁,实难入眠,明灭不定的灯影闪烁中,夜色将近了,可是词人还是孤坐案前,独剪灯花,望其失神。古时习俗以灯花为喜事的预兆。词人心中忆及往日的喜,思及今日的伤,离情种种尽在这貌似喜兆的闪烁灯花中了。前人有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际词人心中是否也滋生同样的念头呢?

  • u=2689739854,2257370148&fm=173&app=49&f=JPEG.jpeg

  • “柳眼梅腮”“暖雨晴风”这般融融春意,在孤身独处的词人眼里带来的却是无情与冰冷,起句所绘大自然的宜人春光与后文所写深闺中的寂寞心境,形成丽景与幽情的强烈反差,极易引爆读者的审美情绪:一边是明媚的梅柳初绽,一边是黯淡的心事蕴藉;一边是大自然的万物勃发,一边是如花生命的寂寞凋谢。李商隐有诗道:“春心莫共花争发。”词人此际的万千心事,在暖雨晴风、柳眼梅腮的融融春意中愈发地繁复纠结了。 这首词作在融融春意里渲染离情之伤,丽景与幽情的鲜明对比成就了这首词的独到之处,这首词也因此将闺怨之情表达得别具新意。好了,到这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各位读者欣赏完这首诗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欢迎留言,探讨。

  • 参考资料:《全宋词》

  • 参考资料:《李清照集校注》

  • 参考资料:《漱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