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 李清照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这首《武陵春》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避乱世居金华的时候。这首词描述了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所见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抒发了她因国破、家亡、夫逝、漂泊无依等种种苦楚而产生的消除不掉的思绪。

  • u=1930602851,2163549752&fm=173&app=49&f=JPEG.jpeg

  • 这首词有着高超的写法,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步步开掘,上半部分侧重于外形,下半部分多偏重于内心。“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不仅写出了之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还描绘出一种雨过天晴、落花为尘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在下雨天不能够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怜春忧伤的感慨,真算得上是意味深长。

  • u=3723213764,3951603291&fm=173&app=49&f=JPEG.jpeg

  •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这两句是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的刻画。此处所写的“日晚倦梳头”,又是另外的一种心境。在这个时候她因金人南下,经多次丧乱,自己深爱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自己孤身一人流落金华,面对着一年一度的春色,怎能不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心生悲凉,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所以她日高方起,不屑梳理。“欲语泪先流”,是鲜明而又深刻的写照。李清照在这里的泪,先用“欲语”来做铺垫,接着才是让泪流满面,简单五个字,看似平易,却有着很深的用意,心中那种难以控制的忧愁一下子发泄出来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 u=3631292574,3169646395&fm=173&app=49&f=JPEG.jpeg

  • 词的后半部分重点写内心的感情。她一开始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虚词,来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非常感人。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词调转起,词人刚才还以泪洗面,一听到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这个平日喜欢游览的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兴致了,“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这些轻松的措词,节奏明快,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那一瞬间的欢喜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在这里也显得婉转曲回,说明作者之前根本没有出游的兴致,只是一时兴起,且没有多么强烈。“轻舟”一词是对下文愁重所做的铺垫,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做足铺垫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让感情显得无比深沉。上半部分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我们也从这里找到了答案。

  • u=3570484296,2043766124&fm=173&app=49&f=JPEG.jpeg

  •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着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组合运用,尤其是比喻。比喻在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手法,但是要用得新颖、恰如其分,却并非易事。比喻用得好能够把精神化为物质,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是用夸张的比喻手法来形容“愁”,但是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分外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 u=1249196487,3926204949&fm=173&app=49&f=JPEG.jpeg

  • 李清照不仅有超群的才华、高深的知识,而且还有崇高的理想和豪迈的抱负。她在古代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深层次的成就。她的作品在当时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其中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当属她的词。她的词作可以说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傲立词坛,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讲求华丽的辞藻,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使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眼前景物的敏锐感触,通过细腻的刻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的感情体验,塑造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 u=1541532137,1804666202&fm=173&app=49&f=JPEG.jpeg

  • 在她的词作中,都是真挚的情感与完美的形式相互交融,浑然天成。她把“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摘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桂冠,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在她的词作中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词人们。她高超的艺术成就博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赢得了“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

  • u=2752758377,2087831081&fm=173&app=49&f=JPEG.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