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明诚字德甫,一零八一年出世,山东诸城人,父亲赵挺之在宋徽宗年里做过丞相。

  • 赵明诚介绍中提及,赵明诚是知名的金石学者,文物鉴赏鉴赏家,而且還是一位古文字的学术研究。一一零二年,还要念书的赵明诚就与唐诗宋词名人李清照结了婚。一一零七年,因父亲遭蔡京污蔑而死,赵氏家属也因而受了拖累,赵明诚夫妻返回山东青州家乡定居。

  • 由皇室变成了普通百姓,但对她们夫妻而言,确是因祸得福,这时她们把所有的活力都放到金石,书画和古物上。

  • 1c950a7b02087bf42465506a74776a2a13dfcfd6.jpeg

  • 她们每每获得一本奇书,两天便相互梳理题词,倘若获得一件青铜器,她们便细心盘玩赏析,相互之间得出点评。有时候,夫妇二人还要餐后,一同坐着图书馆回归堂中泡茶饮茶。对她们夫妻而言,这一段时间是她们一生中最烂漫,最温暖,最悠闲的岁月。也就是说在这时候,赵明诚进行了《金石录》的写作。

  • 尽管赵明诚在金石这些方面有挺大的贡献,但他在政界上却看起来很黯淡,官运极其平整。他最大的官衔,就是说江陵县令,并且也只干了一年,就由于渎职被罢黜,渎职的缘故是他的御营执政官叛变,尽管叛变未果,可他却因而被撤职。但这事以往不久,他又收到上边的指令,他会到潮州坐县令,但他都还没就任,就因病亡在了南京,长年四十九岁。

  • 李清照与赵明诚在相遇以前,赵明诚就早已读过她的古诗词了,而且针对那位博学多才、灵透纯真的女人十分的钦佩,一直要想了解并和另一方结识,但是却烦扰沒有那样的机遇。之后总算和李清照的一个哥哥结交了,这也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相遇确立了优良的基本。有一次赵明诚和她的那位哥哥,也就是说李迥一起到外边去玩,很巧遇上了李清照,她原本是要想借着元霄节欣赏彩灯的,但是却沒有想起她的一生都由于这一天而产生了更改。

  • 公年1127年,赵明诚被选为健康县令,在一次城中心叛变中,赵明诚缒城逃走,促使李清照对其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惭愧,情绪郁郁,后丧生就任湖州知事中途。在李清照孤独之际,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领李清照钱财,乘虚而入,对李清照万般套近乎。

  • 李清照那时候孤苦伶仃,便顶凡俗之风嫁个张汝州。结婚后,二人察觉都遭受了蒙骗,张汝州发觉李清照并沒有自身预期中的万贯家财,而李清照也发觉了张汝州的虚伪,乃至到之后的拳脚相加。以后,李清照发觉张汝州的官衔来自贿赂,便控告张汝州,在那时候的社会现状下,妻子揭发老公,即便证实老公犯法,妻子也用同受牢房之苦。

  • 李清照坐牢后,因为亲人收购了狱卒,坐牢九天便被释放出来,这一段不上100天的婚姻生活就此结束。亲眼看到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苦而志顽强”,在“找寻、空荡荡”的晚年时期,她披肝沥胆,编写《金石录》,进行老公未竟之功。金军的猖狂席卷激发她明显的热爱祖国感情,她积极主动主张北伐占领中华,但是宋代王朝的腐烂软弱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期望变成幻像。

  • 李清照在南渡前期,还写过一首浑厚豪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迄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坚贞不屈反讽徽宗父子俩的丧权辱国,含意表述得痛快淋漓,表述对宋王朝的怨恨。很多年的离乡背井,她那颗早已残碎的心,又因她的再嫁难题遭受士人阶级的污诟3D渲染,遭受了更比较严重的迫害。她孤苦伶仃,呼告无果,贫苦忧苦,流徙飘泊,最终孤独地死在江南。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原文】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译文及注释】译文

  •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 a6efce1b9d16fdfa56b72704312bb15296ee7ba8.jpeg

  • 注释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⑵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⑷藕花:荷花。⑸争:怎,怎么。⑹鸥鹭:泛指水鸟。

  • 【作品鉴赏】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忆昔词,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 e61190ef76c6a7ef2da17ac8785e9257f1de6680.jpeg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境界优美怡人,尺幅虽短却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 【名家点评】现代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别见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卷四,误作无名氏词,注“或作李易安。”(《词林万选》所注或作某某,殆为毛晋所加,非杨慎原文。)又见《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卷一、《唐词纪》卷五、《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词话》,俱误作吕洞宾词。现代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现代吴小如《诗词札丛》: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