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 (北宋文学家)

李格非(约1045年—约1105年),字文叔,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  )人,北宋文学家,女词人李清照之父。

357711.jpg

李格非网络画像

李格非著作颇丰。北宋文学 代表作品 《礼记说》、《洛阳名园记》。《宋史·艺文志》载,李格非有《礼记精义》十六卷、《史传辨志》五卷、《洛阳名园记》一卷、《永洛城记》一卷。又,《遂书堂书目》及《后村先生大全集·诗话续集》载《李格非集》四十五卷、《涧泉日记》卷上载有《济北集》、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有《历下水记》。只可惜各书皆佚,现仅有《洛阳名园记》一卷传世。

李格非现存遗文、断篇及书目可知者尚有《廉先生序》(附原文)(《章丘县志》)、《书战国策后》(附原文)(南宋绍兴丙寅姚宏《重校战国策·叙录》)、《人元柏六年十月哲宗幸大学君臣唱和诗碑》(《枫窗小犊》)、《傅尧俞疏》(毕沅《中州金石志》)、《破墨癖说》(张邦基《墨庄漫录》)、《杂书》二篇(《墨庄漫录》、《人冷斋夜话》)、《李格非论文章》(彭乘《墨客挥犀》)、《祭李清臣文》(《后村先生大全集·诗话续集》)。

齐鲁书社出版中国孔子基金会《儒家石头上的文献——曲阜碑文录》,第169页可见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李格非著《洛阳名园记》一卷,《永洛城记》一卷,《历下水记》一卷,《史传辨志》五卷,《礼记精义》十六卷,大多不存。马端临《文献通考》载《李文叔集》四十五卷,言其文章在晁补之、秦观之上,与苏轼门人亦过从甚厚。晁补之有《有竹堂记》名文一篇,载李格非所居曰:“治其南轩地,植竹砌傍,而名其堂曰有竹,榜诸栋间,又为之记于壁,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研,呻吟策牍为文章,日数十篇不休,如茧抽绪,如山云蒸,如泉出地流,如春至草木发,须臾盈卷轴。”

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琦传》)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晚节。

se19579429 (1).jpg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2010年济南市邮政局发行的《济南名士多》中的一枚

生平介绍

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为已故同里人、家住明水以西廉家坡村的齐鲁著名隐士廉复撰写《廉先生序》一文,述其平生,证其为人,传其不朽。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官太学录。他专心著述,文名渐显,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同年十月,哲宗幸太学,李格非奉命撰《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元祐四年(1089年),官大学正。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立局编类元佑诸臣章疏,召李格非为检讨,拒不就职,因而得罪,遂被外放为广信军(今河北徐水遂城西)通判。任职期间“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好,杖而出诸境”。表现出厌恶邪术、不信鬼神、反对迷信的思想。绍圣二年(1095年),李格非召为校书郎,著作佐郎。是年撰成他的传世名文《洛阳名园记》。《宋史·李格非传》云:“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洛阳名园记》10卷,记洛阳名园,自富郑公(富弼)以下凡19处。北宋朝廷达官贵人日益腐化,到处营造园圃台谢供自己享乐,李格非在对这些名园盛况的详尽描绘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绍圣四年(1097年),李格非升任礼部员外郎。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内排挤元祐旧臣。李格非因名列“元祐党”,被罢官。《宋史·李格非传》:“提点京东路刑狱,以党籍罢。”根据元祐党人“不得与在京差遣”的规定,李格非只得携眷返归明水原籍。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毁元祐党人碑,大赦天下,除一切党人之禁,叙复元祐党人(见《宋史·徽宗纪》)。李格非与吕希哲、晁补之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但禁止到京师及近钱州县。“监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空头职衔,故此后李格非仍在原籍居住。大观二年(1108年)三月八日,李格非曾陪同当时的齐州知州梁彦深游于历山东侧佛慧山下的甘露泉,并镌文于“秋棠池旁之石壁上,题名曰:“朝请郎李格非文叔”(乾《历城县志》)李格非卒年不详,《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

111.jpg

李格非网络画像

李格非刻意于词章,诗文俱工致,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刘克庄评论其“文高雅条鬯,有意味,在晁、秦之上,诗稍不逮”,然亦多佳篇(《后村诗话》续集卷三)。《洛阳名园记》为其散文代表作,南宋楼昉谓其文“不过二百字,而其中该括无限盛衰治乱之变,意有含蓄,事存鉴戒,读之令人感叹”(《崇古文诀》卷三二)。也能诗,《过临淄》、《试院》等篇清朗雅洁,为人所诵(《后村诗话》续集卷三)。著有诗文四十五卷,今已佚(同上书)。其《洛阳名园记》自宋时即有单刻本行世,今存《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一○三一录其诗九首。《全宋文》卷二七九二收其文一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3.jpg

李格非女儿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画像

李格非又为苏轼之门生,李清照之父。

宋人彭乘《墨客挥犀》云:“李格非善论文章,尝曰:诸葛公《出师表》、李令伯《陈情表》,陶渊明《归来引》,沛然如肺肝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词意超迈如此!盖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wp9.png

作品选录

《书〈洛阳名园记〉后》

论曰: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肴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选自海山仙馆丛书本《洛阳名园记》

参考译文:

现在我来作一结论: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凭藉肴山与渑池的险阻,控制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充当了赵、魏两地的堡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了。中国若是平安无事还算罢了,一旦发生变乱,洛阳必将首先遭受兵灾。因此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与衰败,便是中国安定和战乱的预兆啊!”

当唐代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馆舍、置宅第的,不下千有余家;等到它发生动乱的时候,接踵而起的是梁、唐、晋、汉、周的残酷战争。洛阳的池塘竹树,遭到兵车的蹂躏践踏,变成了座座废墟;高大的凉亭、轩敞的水榭,也被烟火焚燎,化成堆堆灰烬。它们都与大唐江山同归于尽,没有剩下一处了。因此我曾经说:“这些园林的兴盛与荒废,便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预兆啊!”

既然中国的安定与战乱,从洛阳的盛衰迹象上可以看出来;而洛阳的盛衰,又可以从这些园林废兴的迹象上看出来,那么我写这本《洛阳名园记》,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吗?

唉,公卿士大夫们正当进用于朝、官高爵显的时候,大都放纵自己的私欲,任意而为,而将天下的治理与荒乱抛在一边。他们想在告老致仕以后安享林园之乐,能够做到吗?有唐一代没落的道路便是前车之鉴啊!

洛陽名園記原序

     山东李文叔记洛阳名园,凡十有九处,自富郑公而终于吕文穆,其声名气熖见于功徳者,遗芳余烈,足以想象其贤。其次,世位尊崇、与夫财力雄盛者,亦足以知其人经营生理之劳。又其次,僧坊以清净化度羣品,而乃斥余事,种植灌溉,夺造化之功,与王公大姓相轧。

     夫洛阳,帝王东西宅,为天下之中。土圭日影,得阴阳之和;嵩少瀍涧,钟山水之秀。名公大人,为冠冕之望;天匠地孕,为花卉之奇。加以富贵利达,优游闲暇之士,配造物而相妩媚,争妍竞巧于鼎新革故之际,馆榭池台,风俗之习,岁时嬉游,声诗之播扬,圗画之传写,古今华夏,莫比观文叔之记可以致近世之盛。

     可以信文叔之言,为不苟且。夫识明智审,则虑事精而信道笃,随其所见浅深为近逺,大小之应于熙寜变更,天下风靡,有所必不可者。大丞相司马公为首,后十五年,无一不如公料者,至今明验,大效与始言若合符节。文叔,方洛阳盛时,足迹目力,心思之所及,亦逺见髙览,知今日之祸,曰“洛阳可以为天下治乱之候。” 又曰“公卿髙进于朝,放乎一巳之私意,忘天下之治忽。”呜呼!可谓知言哉。文叔在元佑,官太学。丁建中靖国。再用邪朋,窜为党人,女适赵相挺之子,亦能诗上赵,相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

     今记称,潞公年九十而杖屦东西,按太师丙午生,正绍圣乙亥岁。谴逐岭表立党之二年,诬谤宣仁,圣烈废降,昭慈献圣,羣阴巳壮,芽孽弄权,宰相不必斥其名后。内相王明叟指言“绍圣,当国之人如操舟者,当左而右,当右而左,旁观者,为之寒心。”与文叔所言“放乎一巳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忽。”若相终始。愚故曰“其言眞不苟且也。”

     噫!繁华盛丽过尽,一时至于荆棘,铜驼遍于伊洛。虽宫室苑囿,涤除皆尽。然一废一兴,循天地无尽藏,安得光明盛大,复有如洛阳众贤佐中兴之业乎?季父浮休侍郎咏长安废兴地,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汉苑隋宫巳黍离。覆辙由来皆在说,今人还起古人悲。”感而思治世之难,遇嘉贤者之用心,故重言以书其首。

                                   绍兴八年三月望日豳国张琰徳和序

thumb.jpg

    《洛阳名园记》宋·李格非

富郑公园

    洛阳园池,多因隋唐之旧,独富郑公园最为近辟,而景物最胜。游者自其第,东出探春亭,登四景堂,则一园之景胜可顾览而得。南渡通津桥,上方流亭,望紫筠堂,而还右旋花朩中,有百余步,走荫樾亭,赏幽台,抵重波轩,而止。直北走土筠洞,自此入大竹中。凡谓之洞者,皆斩竹丈许,引流穿之,而径其上。横为洞一,曰土筠;纵为洞三:曰水筠,曰石筠,曰榭筠。厯四洞之北,有亭五,错列竹中,曰丛玉、曰披风、曰漪岚、曰夹竹、曰兼山。稍南有梅台,又南,有天光台。台出竹朩之杪。遵洞之南而东,还有卧云堂。堂与四景堂并南北。左右二山,背压通流。凡坐此,则一园之胜可拥而有也。郑公自还政事归第,一切谢宾客。燕息此园,几二十年,亭台花朩,皆出其目营心匠,故逶迤衡直,闿爽深宻,皆曲有奥思。

    董氏西园

    董氏西园,亭台花朩,不为行列区处,周旋景物,岁増月葺所成,自南门入,有堂相望者,三。稍西一堂,在大地间。逾小桥有髙台一。又西一堂,竹环之中有石芙蓉,水自其花间涌出,开轩窓,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景,而洛阳城中,遂得之于此。小路抵池,池南有堂,面髙亭堂,虽不宏大,而屈曲深邃游者,至此往往相失,岂前世所谓“迷楼者”类也。元佑中有留守,喜宴集于此。

    董氏东园

    董氏以财雄洛阳。元丰中,少县官钱粮,尽籍入田宅。城中二园,因芜坏不治。然其规模尚足称赏。东园北向入门,有栝可十围,实小如松实,而甘香过之。有堂可居。董氏盛时,载歌舞游之醉,不可归,则宿此数十日。南有败屋遗址。独流杯、寸碧二亭,尚完。西有大池,中为堂,榜之曰“含碧”。水四向喷泻池中,没而阴出之,故朝夕如飞瀑,而池不溢。洛人盛醉者,走登其堂,輙醒,故俗目曰“醒酒池”。

    环溪

    环溪,王开府宅园,甚洁。华亭者,南临池左右翼,而北过凉榭,复汇为大池,周围如环,故云然也。榭南有多景楼,以南望,则嵩髙少室龙门大谷,层峯翠巘,毕効竒于前榭,北有风站台,以北望,则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戸,岧嶤璀璨,延亘十余里。凡左太冲十余年极力而赋者,可瞥目而尽也。又西有锦厅、秀野台。园中树,松桧花朩,千株皆品,别种列除,其中为岛坞,使可张幄次,各待其盛而赏之。凉榭锦厅,其下可坐数百人,宏大壮丽,洛中无逾者。

    刘氏园

    刘给事园。凉堂髙卑,制度适惬,可人意。有知朩经者,见之且云“近世建造,率务峻立,故居者不便而易坏,唯此堂,正与法合。”西南有台一区,尤工致,方十许丈地,而楼横堂列,廊庑回缭,阑楯周接,朩映花承,无不妍穏。洛人目为刘氏小景。今析为二,不能与他园争矣。

    丛春园

    今门下侍郎安公买于尹氏。岑寂而乔朩森然。桐梓桧柏,皆就行列。其大亭有丛春亭。髙亭有先春亭。丛春亭出酴醿架上,北可望洛水。盖洛水自西汹涌奔激而东。天津桥者,迭石为之,直力滀其怒,而纳之于洪下。洪下皆大石,底与水争,喷薄成霜雪,声闻数十里。予尝穷冬月夜登是亭,听洛水声,久之觉清冽,侵人肌骨不可留,乃去。

    天王院花园子

    洛中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王”。凡园皆植牡丹,而独名此曰“花园子”,盖无他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皆城中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至花时,张幙幄,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过花时,则复为丘墟,破垣遗灶相望矣。今牡丹岁益滋,而姚黄魏紫一枝千钱。姚黄无卖者。

    归仁园

    归仁,其坊名也。园尽此一坊,广轮皆里余。北有牡丹芍药千株,中有竹百亩,南有桃李弥望。唐丞相牛僧孺园,七里桧,其故朩也。今属中书侍郎,方剏亭其中。河南城方五十余里,中多大园池,而此为冠。

    苖帅园

    节度使苖侯既贵,欲极天下佳处,卜居得河南。河南园宅又号最佳处,得开寳宰相王溥园,遂构之。园既古,景物皆苍老,复得完力藻饰出之,于是有欲凭陵诸园之意矣。园,故有七叶二树对峙,髙百尺,春夏望之如山然,今剏堂其北。竹万余竿,皆大满二三围。疎筠琅玕,如碧玉椽。今剏亭其南东。有水,自伊水派来,可浮十石舟,今剏亭压其溪。有大松七,今引水绕之有池。宜莲荇,今剏水轩,驾出水上,对轩有桥亭,制度甚雄侈然。此犹未尽,得王丞相故园,水东为直龙圗阁赵氏所得,亦大剏第宅,园池其间。稍北曰“郏鄏”,陌陌列七丞相之第。文潞公、程丞相宅彷皆有池亭,而赵韩王园独可与诸园列。

    赵韩王园

    赵韩王宅园,国初诏将作营治,故其经画制作,殆侔禁省。韩王以太师归是,第百日而薨。子孙皆家京师,罕居之,故园池亦以扄钥为常。髙亭大榭,花木之渊薮,岁时独厮养,拥彗负畚锸者,于其间而巳。盖人之于宴闲,毎自吝惜,宜甚于声名爵位。

    李氏仁丰园

    李卫公有平泉花朩,记百余种耳。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朩,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竒,且广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牡丹、芍药至百余种。而又逺方竒卉,如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之俦,号为难植独植之洛阳,輙与其土产无异,故洛阳园囿花朩有至千种者,甘露院东李氏园,人力甚治,而洛中花朩无不有。有四并、迎翠、濯缨、观徳、超然五亭。

    松岛

    松,栢,枞,杉,桧,栝,皆美朩。洛阳独爱栝,而敬松。松岛,数百年松也。其东南隅,双松尤竒。在唐为袁象先园。本朝属李文定公丞相。今为吴氏园,传三世矣。颇葺亭榭池沼,植竹朩其彷。南筑台,北构堂、东北曰“道院”。又东有池。池前后为亭临之。自东,大渠引水注园中,清泉细流,涓无不通处,在他郡尚无有,而洛阳独以其松名。

    东园

    文潞公东园。本药圃地,薄东城,水渺弥甚,广泛舟游者,如在江湖间也。渊映、瀍水,二堂宛宛在水中。湘肤药圃二堂间,列水石,西去其第里余。今潞公官太师年九十,尚时杖屦游之。

    紫金台张氏园

    自东园,并城而北,张氏园亦绕水而富竹朩。有亭四。河圗志云“黄帝坐玄扈台”、郭璞云“在洛汭”。或曰“此,其处也。”

    水北胡氏园

    水北胡氏二园,相距十余步,在邙山之麓,瀍水经其旁,因岸穿二土室,深百余尺,坚完如埏埴,开轩窓其前,以临水上。水清浅则鸣漱,湍瀑则奔驶,皆可喜也。有亭榭花朩,率在二室之东。凡登览徜徉,俯瞰而峭绝,天授地设,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阳独有此园耳。但其亭台之名,皆不足载。载之,且乱实。如其台四望,尽百余里,而萦伊缭洛乎其间。林朩荟蔚,烟云掩映,髙楼曲榭,时隠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圗,而名之曰“玩站台”。有庵在松桧藤葛之中,辟旁牖则台之所见,亦毕陈于前。避松桧,骞藤葛,的然与人目相会,而名之曰“学古庵”。其实皆此类。

    大字寺园

    大字寺园,唐白乐天旧园也。乐天云“吾有第,在履道坊。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是也。今张氏得其半,为会隠园,水竹尚甲洛阳,但以其图考之,则某堂有某水。某亭有某朩。其水,其朩至今犹存,而曰堂曰亭者,无复彷佛矣。岂因于天理者,可久而成于人力者,不可恃耶?寺中,乐天石刻存者尚多。

    独乐园

    司马温公在洛阳自号迂叟,谓其园曰“独乐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其曰“读书堂”者,数十椽屋。“浇花亭”者,益小。“弄水种竹轩”者,尤小。曰“见山台 ”者,髙不过寻丈。曰“钓鱼庵”、曰“采药圃”者,又特结竹杪,落蕃蔓草为之尔。温公自为之序,诸亭台诗,颇行于世。所以为人欣慕者,不在于园耳。

    湖园

    洛人云“园圃之胜不能相兼者,六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艰眺望。兼此六者,惟湖园而巳。予尝游之,信然。在唐,为裴晋公宅园。园中有湖,湖中有堂,曰“百花洲”,名盖旧,堂盖新也。湖北之大堂曰“四并堂”,名盖不足,胜盖有余也。其四达而当东西之蹊者,桂堂也。截然出于湖之右者,迎晖亭也。过横地,披林莽,曲径而后得者,梅台、知止庵也。自竹径,望之超然,登之翛然者,环翠亭也。眇眇重邃,犹擅花卉之盛,而前据池亭之胜者,翠樾轩也。其大略如此。若夫,百花酣,而白昼眩;青苹动,而林阴合;水静而跳鱼;鸣朩落而羣峰出,虽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则又其不可殚记者也。

    吕文穆园

    伊洛二水,自东南,分注河南城中,而伊水尤清澈。园亭喜得之,若又当其上流,则春秋无枯涸之病。吕文穆园在伊水上流,朩茂而竹盛,有亭三。一在池中,二在池外,桥跨池上,相属也。洛阳又有园池中有一物特可称者,如大隠庄——梅;杨侍郎园——流杯;师子园——师子是也。梅,葢早梅,香甚烈而大。说者云“自大庾岭移其本至此。”流杯,水虽急,不彷触为异。师子,非石也。入地数十尺,或以地考之,盖武后天枢销铄不尽者也。舍此又有嘉猷会节、恭安溪园等,皆隋唐官园,虽巳犂为良田,树为桑麻矣。然宫殿池沼,与夫一时会集之盛,今遗俗故老,犹有识其所在,而道其废兴之端者,游之亦可以观万物之无常,览时之倐来而忽逝也。

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靖康后,祝融回禄尽取以去矣。

    予得李格非文叔《洛阳名园记》,读之至流涕。文叔出东坡之门,其文亦可观。如论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其知言哉。

    河南邵博记

    晋王右军闻成都有汉时讲堂、秦时城池,门屋楼观,慨然逺想欲一游。目其《与周益州帖》,盖所致意焉。近时,吕太史有“宗少文卧游”之语,凡昔人纪载人境之胜,为一编。其奉祀亳社也。自以为谯沛眞源,恍然在目。视兖之太极、嵩之崇福、华之云台,皆将卧游之。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髙人达士之怀,古今一也。顾南北分裂,蜀在境内,惟逺患不往尔。往则至矣。亳兖嵩华,视蜀犹尔封也。欲往其可得乎?然则,太史之情,其可悲也已。近得此记,手冩一通,与《东京记》、《长安》、《河南志》、《梦华录》诸书并藏而时自览焉。是亦卧游之意云尔。

    永嘉陈瑗伯玉书

q4YBAF0F2aGAECfuAAKZMVTUfEQ056_n.jpg

刘克庄《后村诗话》: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诗文四十五卷,文高雅条畅有义味,在晁、秦之上,诗稍不逮。元祐末为博士,绍圣始为礼部郎。有《挽蔡相确》诗云:“邴吉勋劳犹未报,卫公精爽仅能归。”岂蔡常汲引之乎?《挽鲁直》五言八句,首云“鲁直今已矣”云云,以下所作六句亦无褒。文叔与苏门诸人尤厚,其殁也,文潜志其墓。独于山谷在日,以诗往还,而此词如此,良不可晓。其《过临淄》绝句云:“击鼓吹竽七百年,临淄城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当时九府钱。”《试院》五言云:“斗暄成小疾,亦稍败吾勤。定是朱衣吏,乘时欲舞文。”亦佳作。文叔,李易安父也。文潜志云:“长女能诗,嫁赵明诚。”

  文叔《祭淇水文》云:“惟先生自《诗》、《书》以来载籍,所记历代治乱及九流百氏,凡一过目,确不能忘。其发为文章,则泛而汪洋,密而精致,修然高爽,敛然沉毅,骤肆而稳,忽纷而治。绝驰者无遗影,适淡者有余味。如金玉之就雕章,湖海之失涯涘,云烟之变化,春物之秾丽,见之者不能定名,学之者不能仿佛。”笔势略与淇水相颉颃,□□□□诗深精可讽味。

《初至象郡》五言云:“裨海环□□,□□□□国。世人持两足,遽欲穷畛域。心知禹分土,未尽舜所陟。吾迁桂岭外,仰亦见斗极。升高临大路,邮传数南北。山川来时经,草树略已识。拔状归梦长,乡时行历历。”又云:“去日有近远,寒暑乃不同。手捉而喙饮,嗜欲南北通。是邦亦洙泗,人可牛与弓。良知尽虚市,妙质老耕农。彼时张曲江,此时余襄公。二子稍脱颖,一洗凡马空。斯文隔裔土,后生昩华风。闽中要常衮,剑外须文翁。”又云:“秦扁不南游,医方略岚瘴。茅黄秋雨淫,与疟盖同状。咒师乌能神,适市半扶杖。吾欲养黄婆,母壮子亦王。妙药只眼前,乞汝保无恙。”又云:“居近城南楼,步月时散策。小市早收灯,空山晚吹笛。儿呼翁可归,恐我意惨戚。从来坚道念,老去倦形役。苍天卒相予,体以南荒谪。宴坐及此时,聊观鼻端白。”绝句云:“步屧江村雾雨寒,竹间门巷击黄团。尤嫌肮脏惊鱼鸟,父老相呼拥道看。”“八尺方床织白藤,含风漪里睡瞢腾。若无万里还乡梦,便是三湘退院僧。”南迁后,四六比向来两制尤高简精妙。□□□□□曰:“狄仁杰何如?”曰:“粗览经史,薄闲文笔。箴规切谏,□□□风。晚有钱癖和峤之徒。”

????????_??.jpg

《李清照》影视作品李格非剧照

现存李格非诗词:

绝句 其一

宋代:李格非

步履江村雾雨寒,竹间门巷系黄团。犹嫌肮脏惊鱼鸟,父老相呼拥道看。

绝句 其二

宋代:李格非

八尺方床织白藤,含风漪里睡瞢腾。若无万里还家梦,便是三湘退院僧。

初至象郡 其一

宋代:李格非

裨海环□□,□□□□国。世人持两足,遽欲穷畛域。

心知禹分土,未尽舜所涉。吾迁桂岭外,仰亦见斗极。

升高临大路,邮传数南北。山川来时经,草树略已识。

枝床归梦长,乡堠行历历。

初至象郡 其二

宋代:李格非

去日有近远,寒暑乃不同。手捉而喙饮,嗜欲南北通。

是邦亦洙泗,人可牛与弓。良知尽虚市,妙质老耕农。

彼时张曲江,此时余襄公。二子稍颖脱,一洗凡马空。

斯文隔裔土,后生昧华风。闽中要常衮,剑外须文翁。

初至象郡 其三

宋代:李格非

秦扁不南游,医方略岚嶂。茅黄秋两淫,与疟盖同状。

咒师乌能神,适市半扶杖。吾欲养黄婆,母壮子亦王。

妙药只眼前,乞汝保无恙。

初至象郡 其四

宋代:李格非

居近城南楼,步月时散策。小市早收灯,空山晚吹笛。

儿呼翁可归,恐我意惨戚。从来坚道念,老去倦形役。

天其卒相予,休以南荒谪。宴坐及此时,聊观鼻端白。

句 其一

宋代:李格非

邴吉勋劳犹未报,卫公精爽仅能归。

句 其二

宋代:李格非

鲁直今已矣,平生作小诗。

驾幸太学倡和

宋代:李格非

日月天回十二章,诏移清跸幸胶庠。六龙稳转桥门曲,多士横穿锦仗行。

俎豆威仪瞻阙里,东西风教自周王。太平谁谓初无象,四海形容在一堂。

试院

宋代:李格非

斗暄成小疾,亦稍败吾勤。定是朱衣吏,乘时欲舞文。

过临淄

宋代:李格非

击鼓吹竽七百年,临淄城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当时九府钱。

01300542392970149630273048955.jpg

苏门(苏东坡)后四学士: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

廉先生碑刻

廉复,北宋河南祥符(今开封)人,隐于绣江之畔,胡山之麓。元丰七年(1084年)卒,绣江李格非(李清照之父)曾作《廉先生序》以祭之。宣和五年(1123年),廉复之孙宗师将序文刻石,李格非从子李迥为其作跋。元时,因兵荒劫火,石碑仆于故居之湄,断裂已不可再见。

碑刻结构

廉复后人廉锐等乃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重新刻石,并增刻了廉锐表叔著名文学家刘敏中的《廉先生碑阴记》,廉锐子遵谅作跋。碑原高2.03米,宽0.55米,厚0.43米,顶上有瓦垄样封盖。碑的四面皆刻有文字,正面是李格非序文,题1行,文12行, 满行51字,最后两行移至石刻左侧;序后为李迥、廉遵谅跋语,前者4行,后者3行, 文字低1格。

碑文内容

石刻背面是刘敏中《碑阴记》,题1行,文13行,最后两行移至石刻右侧。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原石失去封盖,乡人移至村内关帝庙一侧。关帝庙被拆除后立在了村南井旁,“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后经市文物工作者多方搜寻,仅觅得残石6块,好在4项文字俱有保存,且《廉先生序》《碑阴记》二文写作年月及署名俱清晰可辨,遂成了李格非、李清照原籍在章丘最具说服力的实物证据。残碑现保存于市博物馆内,是章丘市的重要文物之一。1996年,章丘市人民政府依据原石规模、样式,参照《章丘县志》和《济南金石录》所录的4项原文,重新刻石,立于百脉泉公园之清照园门东侧,供中外游客瞻仰。

《廉先生序》原文如下:

齐郡有廉先生者,隐君子也。少时,一负书应举。既而不知其憎世而丑俗欤,亦

爱其身以有待欤!不然,得丧轻重已判于胸中欤?年未四十,恝然来隐于齐东湖山之麓。

尽束其生平所读书置屋栋间,而独抱夫《易》以老焉。其大者,则格非智诚恐不足以

知之。盖言所可知,以推所未知者。则先生始来,筑室结庐,植竹数千、木数百。若

甚暇且易,而其坚完蕃茂,它人毕力莫能及。人疑之曰:“此先生筑室植木有术。”

既而又见其种田百亩,活十余口,年岁无不给。则曰:“是必能化黄金。”后四十年,

考其寿,当八九十,而见其犹有童颜也。则曰:“是必能饵丹。”人数以告,先生泛

焉受之不辞。或从而求其术,则告之曰:“是安得术,吾于筑室植木也。知不以彼之

成坏,易吾之诚;于家也,知不以彼之盈虚,夺吾之常理;于身也,知不以思虑撄情

吾之胸中。如是耳,安得术? 虽然,若有问治天下国家者,吾亦将以是语之。”其友

王文恪公既显,欲荐之朝,度先生不可屈,乃止。治平中,诏求遗逸,刺史王才叔将

迫先生行,先生阴使人进其弟子胡鄢,虽鄢终身不知也。格非之兄和叔,以为其不苟,

于古可似黔娄。其难际似叔度,其藏节匿行,使世莫得名;其高则非仲长子光不可偕

也。以考夫功业,则疑其数十年间,天下之人,有时忠顺,岂乐之意,莫知其然而作;

忽戾之人,亦有时乎! 悔艾之心,莫知其然而作。天地之气,其容与调畅,足以养万

物而秀嘉草者,恐斯人与有功焉! 始闻去冬奄已即世,子皇皇请议未及。此正西山之

饿夫,东国之逐臣,燕之屠,蜀之卜,绛县之老,有赖于仁人君子一言之时也。唯吾

为同里人,质之区区亦欲藉之以告,请议之伯。

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序。

迥忆昔童时,从先伯父、先考、先叔西郊纵步三里,抵茂松修竹溪深水静,得先

生之居,谒拜先生,数幸侍侧,欣闻謦欬之余,独愧颛蒙未有知识。但见先生云巾凫

舄,羽服藜杖,身晦于林泉之间,望之如神仙中人,真古所谓隐逸者也。先生既殁,

先考评其为人,先叔作序,以纪名实,而太学诸生取其附于策断之末,传诵天下儒者

尊师之。迄兹三十有七年矣,先生孙宗师、曾孙理、珪更愿树之坚石,盖求不朽。后

进有立,喜为之书。

宣和癸卯正月人日李迥谨题

宋·李格非(文叔)《书战国策后》

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诳相轻倾夺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尚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且寿考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便利得意者,天下之所欲也,然激而射之,或将以致人之忧;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者,天下之所恶也,然动而竭之,或将以导人之乐。至于以下求高,以小求大,纵之以阳,闭之以阴,无非微妙难知之情,虽辨士抵掌而论之,犹恐不白,今寓之文字,不过一二,言语未必及而意已隐然见乎其中矣。由是言之,则为是说者非难,而载是说者为不易得也。呜呼!使秦、汉而后复有为是说者,必无能载之者矣!虽然,此岂独人力哉!盖自夏、商积制作,以至于周,而文物大备。当其盛时,朝廷宗庙之上,蛮貊穷服之外,其礼乐制度,条施目设,而威仪文章可著之简册者,至三千数,此圣人文章之实也。及周道衰,浸淫陵迟,幽、厉承之,于是大坏;然其文章所从来既远,故根本虽伐而气焰未易遽熄也。于是浮而散之,锺于谈舌,而著于言语。此庄周、屈原、孙武、韩非、商鞅与夫仪、秦之徒,所以虽不深祖吾圣人之道,而所著书文辞骎骎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者,岂数人之力也哉!今战国策宜有善本传于世,而舛错不可疾读,意天下之于至宝,常不欲使人易得,故余不复窜定,而其完篇皆以丹圜其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