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eg

??????????3.jpg

??????????4.jpg

《金石吟》剧照/网络图/清照网

???????.jpg

《金石吟》李清照扮演者/舞台上的徐达妮

南音清唱剧《金石吟》简介

根据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和其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的《金石録》而命名、创作的南音清唱剧《金石吟》,其再现风雪红梅李清照和赵明诚天作之合,同护“金石”之情景。古人、宋词、新曲、古调通过现代说唱表演形式给予完美呈现。在音乐配器上,以南音传统乐器为主,兼顾民族乐器及西洋管弦,是南音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一次大胆尝试。

南音也称“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从中原传来闽南地区,至今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用闽南语吟唱着经典,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成立于1954年的厦门市南乐团,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南音专业表演团体之一,近年来,南乐团大力创新培养人才,一批90后甚至是95后学员的参与,让南音焕发出新“声”机。

??????????5_??.jpg

??????????2_??.jpg??????????6_??.jpg

《金石吟》剧照/网络图/清照网

关于南音 (中国古老乐种)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汉族音乐 [1]  。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2]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II-71 [2]  。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厦门市南乐团获得“南音”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中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古乐的许多遗响与南音有相似之处,如先奏的五音之乐、音阶与宫调理论;宫角绕商等多重角的旋法特点;汉代的谱式记号及汉蔺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之演唱演奏形式;清商三调、相和五调等等均能在南音之中找其踪影。

起源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

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发展

元朝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南音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内容,一方面模

仿其风格从事创作。及至五大传奇《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及《杀狗记》产生后,更丰富南音曲文;此外各地声腔亦为南音所吸收、融合。至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弋阳腔传入闽南,亦为南音所吸收,而创作亦日渐增多,迄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来源于百度百科)

(图片和文字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有清照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