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阅旧书时,看到著名学者郭预衡教授评述宋代词人李清照的文章,仔细研读,深获启发,忍不住摘录归纳些许内容与读者分享。

  • 郭预衡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成就斐然。他治学勤奋严谨,学识渊博,学术论著自成体系,尤其在中国散文史研究方面见识精深,成就卓著。

  • 80044268b0024f358eab2755014ce51d.jpeg

  •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 郭预衡治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将“旧学”与“新学”加以融会贯通,既有深厚的“旧学”的功底,又有当代新的理论修养。

  • 他用十余年时间撰写了三卷本150万字的《中国散文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体大思精的古代散文通史,其体例之精深、观点之鲜明、思路之缜密、材料之翔实、文字之优美,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填补了古代散文研究的空白,钟敬文先生誉之为“散文有史,创建首推君”。

  • 612d1f0bb07d4cfd9515de948b265263.jpeg

  • 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

  • 郭预衡为人耿介谦和,宅于斗室潜心做学问而不事张扬,其著作等身,工于书法,但少为人知,被认为是“学问与名气不对等”的学者(为本文配图,在网上居然找不到一幅合适的照片),这种漠名淡利在当下尤为难得。

  • 在大学期间,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有幸听过先生的先秦散文课,对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的课堂教学,留有深刻印象,至今历历在目。

  • 郭预衡评述李清照的3篇文章,分别写于1959年、1960年和1961年,尽管留有当时大环境下难以避免的时局影响痕迹,但其鞭辟入里的分析,独到深刻的阐释,超乎寻常的见识,迄今常人难望其项背。

  • 郭预衡指出,李清照的作品存世不多,但被传诵的不少。历史上有些作家写过大量的作品,但被人记得的不多,而有的作家只存一首诗一首词,却千古传诵。李清照存世只有几十首词、几首诗,还有1篇《金石录后序》,但这些作品中大约有1/10是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的,这在文学史上实不多见。

  • 9ffe8adf313443f7834b063e671f918a.jpeg

  • 李清照图

  • 李清照的作品,主要是词,词的主要内容是爱情和离愁别绪。这样的内容在文学史上是太多了,如果写不出一点特异的东西,必然被人遗忘。

  • 郭预衡认为,李清照的这一类作品不被遗忘,证明是有特点的,主要由于作者是抒情的能手,善于写具体的感情活动,比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形象地写出具有特征的心理状态、情绪和色彩,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是富有感情力量的语言,表现力巨大,感染力强烈。

  • 这类作品尽管内容不过是寻常的离愁和爱情,却体现出不平凡的艺术力量,作家能够具有这样的表现才能,并不容易,其中有许多创作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

  • 郭预衡指出,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历史变革时代,一部分贵族士大夫阶层的代言者,她的诗词文赋的绝大部分反映了一部分贵族士大夫的思想情绪,反映了他们经不住时代巨变所产生的生活震荡,反映了他们在这一事变前后的生活变化以及事变中的悲伤和抱怨、愤怒和谴责。既反映了他们流亡中的消极悲观之感,也反映了他们背井离乡、热望恢复的爱国心情。李清照的作品将这一时代变革所加于这一部分人而起的心理变化、内心痛苦和愿望,反映得如此的真切、深沉,以至于被后代的读者长期传诵,从而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

  • d17aa10b94b64c46aa0eb683508a20fe.jpeg

  • 《李清照集笺注》

  • 笔者认为,评价一个古代作家,应该将其置于社会历史关系中加以认识,从中发现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郭预衡对李清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的评价正基于此。

  • 郭预衡强调,李清照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并非只属于她个人的,如果说她只是写了个人生活感受便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受到这样多的赞赏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思想感情在当时有一定范围的代表性。

  • 郭预衡指出,李清照的生活是有变化的,思想创作也是有变化的。晚期的一些诗篇表现了有爱国的思想情感,但也不能过分抬高她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欲将血泪寄山河”,是她情感的一面,而“飘零遂与流人伍”又是她情感的另一面。同一作品既是爱国思想的流露,也是自身没落的惋惜。古典作家创作的复杂性正在这里。

  • 09db6b484b504fc8b66ddb0ba56d4789.jpeg

  •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 关于李清照的词与诗思想内容“不同步”,郭预衡指出,不但一个作家的诗里有爱国思想而词里未必表现,就连同一体裁的作品中思想内容也有很多不同。白居易把自己的全部诗歌分为“讽喻”、“闲适”等类,正是思想内容不同的反映。还如杜甫的诗和赋、李白的诗和文、柳永的词和诗,其思想性都有很大差别,李清照的诗和词的思想性之不同,也正同此例。

  • 对于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郭预衡从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独到并引起争论的观点,即李清照的词应该算作社会意义不大而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

  • 郭预衡认为,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有文采的作家,她在词的创作中表现出突出的才能和独特的风格。凭着这个特点,她在两宋词人当中能够独树一帜。

  • 那么,李清照的文采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郭预衡认为其最突出的一点是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而在写真情实感的时候,又掌握了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一泻无余。

  • 612fcc76994b4eb4b0287c1a95c651f7.jpeg

  • 李清照画像

  • 郭预衡分析说,李清照的作品字里行间包藏着生动的形象,饱和着具体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也不是靠铺陈,而是靠白猫的笔法,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

  • 这种笔法和境界,表面看来似乎不吃力,而实际上乃是需要最大的功夫的。要达到这种自然的艺术境界,就要求语言具有朴素的美。

  • 自然李清照词的语言也有刻意求工、文胜于质的,但就其成熟的作品来看,语言达到了朴素之美的地步,以至于令读者只见其外表的朴素,而看不见朴素下面掩藏着的锤炼的工夫。这一点是李清照在艺术上超过了同代词人如周邦彦、秦少游等人的地方。周、秦诸人在语言上是善于刻画、锤炼,长于铺叙、雕饰的,但他们的作品只见工巧,而不见自然;只见人工,而不见天工;只见人籁,而不见天籁。

  • 李清照的语言艺术是由苦心锤炼而达到自然朴素的境界的,但这并非全由个人主观上努力的结果,这也由于生活变化和时代变革的影响。在词的理论上,李清照并没有标榜过自然朴素,她是既反对村俗又鄙薄尘下的,既主张用典又看重学问的。这样的主张在她的某些作品中也有一定的反映,但是,在她最好的作品里,却突破了这种主张的限制。

  • 323a7669a10d4b07b970a048bc3be622.jpeg

  • 李清照词《夜发严滩》

  • 一个追求典雅的作家,在时代变迁、生活变动的时刻,在经历了痛苦悲哀的时刻,再去数典用事是不可能了,于是直抒胸臆就成了本色,而直抒胸臆和语言的朴素自然,也便形成了一种艺术风格。

  • 我国的抒情诗本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概括起来说有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如果从文学史的继承关系看,前者是国风的传统,后者则是离骚的传统。

  • 在词的领域来看,李清照在宋代体现这个传统是独特的,只有前代的李煜和她有共同的特点。由于这个特点,李清照不仅在宋代词人中独树一帜,在整个抒情诗的领域里也是有重要地位的。她的某些作品的艺术力量和过去历代的抒情诗比较,都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再比较中国历代的士大夫一流作家中,所写的一些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的作品,李清照以自然朴素的笔法写真情实感就更值得称赞。

  • 相关知识链接(编者注):郭预衡教授

  • ?????.jpg郭预衡(1920—2010),直隶(今河北)玉田人,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1947年又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建国后,历任辅仁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文艺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

    郭先生称自己“平生为学,服膺鲁迅”,几十年来,他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其中很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是鲁迅。郭预衡教授的文学史,史料扎实、宏富,史识不凡。与刘盼遂共同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著有《古代文学探讨集》、《中国散文史》、《历代散文丛谈》等。《中国散文史》(上册)曾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1年);他以一人之力,十九年之功完成的巨著《中国散文史》三大卷,160万字,被学界称为“填补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空白”,该著作曾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2001年),又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1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特等奖(2000年)。郭预衡是1977年恢复高考北京卷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的命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