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女李清照的人生故事

  •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 image.png

  • 童年趣事

  •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置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弟弟李hāng高兴得大声嚷嚷。

  •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划船游湖”四个字。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好主意!好主意!”

  • 经过母亲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 “开船喽!”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过了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

  • “喂,你怎么啦!”

  • “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 “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

  • “就叫它‘金钟石’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

  •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 “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 image.png

  • 初露才华

  •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

  • “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读。”

  • 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

  • “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

  • 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有的说:

  • “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 “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

  • 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 一张画

  •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别喜爱收藏文物。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喜爱的碑文和字画。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画找上门来说:

  • “这是大画家徐熙画的《牡丹图》,听说你们很喜欢收藏名画,是个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门来。”

  • 李清照和赵明诚展开古画,共同仔细地辨认,断定确实是徐熙亲手画的珍品。画上的牡丹形态不一,花瓣艳丽逼真,茎叶嫩绿可爱。特别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画得晶莹闪亮,像是在滚动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俩人越看越喜爱,忙把那人迎进客厅,问道:

  • “这画确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价,才肯卖呢?”

  • “二十万钱。”那人回答。

  • “这么多?少一些不行吗?”

  • “不行。少一文也不卖。”

  • 赵明诚和李清照对看了一下,就请那个人先在家里住下。晚上,夫妻俩商议起来,李清照说:

  • “画是好画,只是钱太多了。”

  • “是啊,我们哪有这二十万钱呢?”

  • “让我来算一算。”李清照把家里能卖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然凑不起那笔钱,只得叹了口气。

  • “那就不要买了。”赵明诚泄气地说。

  • 第二天,他们把画还给了那个人,让他走了。两个人为这件事惋惜了好几天。

  • 志同道合

  • 李清照和赵明诚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互相鼓励和促进。每当饭后饮茶,他们爱做一种有助记忆的智力游戏,取名“赌茶”。就是由一方说出某件事,另一方要很快指出这件事记载在哪部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说对了,可以先喝一杯茶;说错了,要承认自己读书还不够专心致志。李清照经常在“赌茶”中取胜。

  • 赵明诚对妻子的学问很敬佩,但是有时候也并不完全服气,总觉得自己的诗词并不比她差。

  • 有一年,赵明诚在青州(在现在山东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没有同去。不久,她写了一首词托人捎给丈夫,表达对他的思念。赵明诚接到这首词后,很受感动,也写了几首词回送给她。当他提笔写的时候,忽然想起来:

  • “我是宰相的儿子,又是当了官的人,一定要比她写得好才行。”

  • 于是,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苦心写成了五十首词,还把李清照写的也重抄了一遍,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想先请人评论一下,看哪一首写得好。恰巧他的诗友陆德夫来了,赵明诚忙把这些词全拿给陆德夫看。等陆德夫看完以后,赵明诚问:

  • “您看,我写的这些词哪一首最好?”

  • “很难分出高低,写得都很见功力。”好友夸赞说。

  • “那总有几句写得最好的吧?”

  • “依我看其中三句写得最好。”

  • “哪三句?”赵明诚忙问。

  • 陆德夫随口念道: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写的。这么一来,赵明诚对妻子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了。李清照的词,用词自然巧妙,感情细腻真切,确实高人一头。

  • image.png

  • 灾祸临头

  • 公元1126年,赵明诚在淄州(在现在山东省)做官,李清照已经有四十三岁了。在这以前,他们的生活比较安定,李清照写了许多著名的诗词,还帮助丈夫收藏了许多文物,编写了一部有关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不料,这时候北方的金王朝举兵南侵,爆发了一场灾难深重的民族战争,打破了李清照的宁静生活。

  • 一天,赵明诚从外面急匆匆赶回家来,李清照感到情况不妙,忙问:

  • “看你的神色,一定又得到了什么坏消息了?”

  • “是呀,仗越打越糟。”赵明诚气喘吁吁地说,“两个皇帝都成了金兵俘虏,大宋王朝危急万分!”

  • “怎么无人抵抗?那些文官武将都是干什么的?”李清照焦急地说。

  • 赵明诚长长叹了一口气:

  • “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好说的。听说康王赵构早带人往南逃走了。”

  • “那我们怎么办?”

  • “这里待不下去了,得赶快到南方去。”

  • “可这些国宝怎么办?”李清照指了指满屋的珍贵文物,心情十分沉重。当时他们已经收藏了二十多间屋子的古代珍贵文物。

  • “只有一个办法,赶快包装起来,设法转移!”赵明诚果断地决定。

  • 这一年,李清照是在惶恐不安中度过的。她和丈夫一起,天天整理文物,并且小心地一件件包装起来。第二年,赵明诚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动身到南京奔丧,李清照则回到青州,照看余下的文物。没多久,金兵攻克了青州,她带着几十车文物逃离了青州城,到了南京。剩下的文物全让战火烧毁了。

  • 痛悼明诚

  • 李清照在南京住了一年以后,又跟着丈夫流亡到了池阳(在现在安徽省)。有一年,南宋高宗皇帝给赵明诚下了一道圣旨,封他做湖州(在现在浙江省)知府,还让他立即赶到南京拜见皇帝。李清照只得暂时留在池阳,等待丈夫的消息。

  • 一天,李清照正在给赵明诚写信,她的丫头喜气洋洋进来报告说:

  • “夫人,老爷派人送信来啦!”

  • “快请他进来!”李清照说着,自己先迎了出去。见到南京来的人,第一句话就问:“老爷身体可好?”

  • “启禀夫人,老爷身体欠安,特派我来送信给夫人。”

  • “啊!老爷得了什么病?情况怎样?”

  • “这是老爷的书信,情况都写在上面。”

  • 李清照拆开信一看,立即惊叫起来。原来赵明诚赶到南京,因为路途疲劳,很快就病倒了。李清照估计丈夫的病情一定很重,连夜乘船赶到南京。这时候,赵明诚已经骨瘦如柴,连话都讲不清了,没几天终于离开了人世。李清照抚着丈夫的尸体,悲痛地大哭起来。

  •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举目无亲,在床上一连躺了两三天,哭一阵,停一阵,茶饭不进。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她独自守在窗前,感到仿佛丢失了什么宝贝,到处寻找,也没有下落。黄昏时候,天上又落下了一场潇潇秋雨。李清照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后来,她写了一首《声声慢》的词: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把当时国破家亡和离乡背井的愁苦之情写得多么传神啊!

  • 惨凉的晚年

  • 在国破家亡的处境中,李清照饱尝了生活的艰难。后来,她跟着弟弟来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居住。

  • 由于长期的心情忧闷,李清照又患了好几种病,连死后的棺材也准备好了。可是她仍然顽强地生活着,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当时的南宋朝廷采取逃跑和退让政策,不敢和金国抗争,李清照对此十分痛心。她写的一首《夏日绝句》中说: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诗里借歌颂古代英雄项羽打了败仗也不肯过江的精神,讽刺了贪生怕死的官员。多少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

  • 李清照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晚年,为了不给弟弟增加负担,她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文人。可没料到,张汝舟为人很不正派,不但没有赵明诚那样的学问,还经常行贿受贿,甚至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利用职权谎报军情,贪污大笔军饷。不但如此,他还经常打骂李清照。

  • 李清照气愤到了极点。她宁可孤身一人度过余生,也不愿和这种人共同生活。于是,她揭发了张汝舟的罪行,毅然和他脱离了关系。

  • 从此,李清照开始了默默无闻的生活,一直到她离开人世间。

  • image.png

  • 李清照故事三则

  • 一、在南京,传说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俩在下雪天,常穿着大红披,踏雪、赏梅、吟诗。一天,在城脚遇到一卖剑的老人,赵明诚问他:“剑卖多少钱?”老人说:“不要钱,要以剑换书。”

  • 赵问:“换什么书?”老人说出了书名。恰巧这本书是赵明诚收藏的。但是,赵不想以这本书换剑,又很想收藏这把剑。就问老人:“这本书是不是你的?”老人说:“正是我家传家之书。我的父母说,我家什么都可以丢,就是这本书不可丢。”

  • 赵明诚很感为难,就和李清照商量。李清照说,容我们考虑。

  • 李清照“考虑”了七天,老人去见李清照、赵明诚夫妇。李清照拿了两本书,一本是老人要的原书,一本是李清照依原书抄的“手抄本”。老人被感动了,他说你们想要的是原书,我拿去也是收藏起来,既然你们能认真地收藏,我就把原书和宝剑都赠给你们吧。说完,就拿了李清照的“手抄本”,留下原书和剑就走了。

  • 二、在嵊县,传说李清照对有些家乡文物的复制品,摆在地摊上卖,她也照样喜欢,有时去买。

  • 嵊县的田野边,有些小吃摊,摆些小桌子,卖些兰花豆、豆腐干和酒。经常看到李清照背一个布袋,在这些摊上喝酒、看书。她那个布袋中,装的是书,不是敬神的香烛。

  • 三、在金华,传说李清照在金华续写《金石录》时,她已经六十多岁。民间已在流传她的诗词,有的妇女在纺纱时吟唱,有的小孩会唱,有的人家写对联也用她的诗词。

  • 传说陆游的二夫人——王夫人曾师从李清照读书。王夫人的母亲劝王夫人不要从李清照读书,因李清照是寡妇,命太苦。这事,对李清照刺激很深。

  • 每年枣子熟了,就看见李清照出现在枣园,想她何时北返中原。传说,现在流行的一种蜜枣雕花,就是李清照创制的。

  • 在金华传说李清照不顾朝廷的禁令,夜祭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