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是一天。花开花落,月圆月亏,乃一年。伴随着月亮盈亏,风云流转,李家有女初长成,时光飞逝间,雏凤清于老凤声。

  • 才女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相信但凡稍稍有些名利之心的文艺创作者,对这句话要么怀有共鸣,要么有所期盼。

  • 古代女性向来缺乏自由,她们的人生或长或短,大多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被剥夺自我的一生。从生到死,黯淡无光。她们甚至没有姓名,出名更是无从谈起。李清照算是异类。

  • 李清照少年成名。在当时当地,出现过“文章落纸,人争传之”的盛况。大家争相传诵的,正是小小年纪就已才名外露的李清照的诗词作品。

  • 南宋文学家王灼在他所写的词曲评论著作《碧鸡漫志》中这样评论李清照:

  • 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 时光悠悠,将近一千年来,李清照这个名字没有被人们遗忘。任人间几经沧海、数番桑田,她的词作,她的才情,她的爱情,她的酒意与诗情,被越来越多的读书、读诗的人们忆起、提及、品阅。

  • 留存下来的李清照的词作并不多,总共只有七十多首。这个数量与很多勤于著作的诗人相比较的话,相去甚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在文坛的地位。

  • 在这七十多首词作中,有两首《如梦令》,最为大家所熟知。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小说的计量单位是章,诗词的计量单位是字。动人的诗词字字珠玑,值得读者动用全部想象去细品、去感知每一个汉字背后蕴含的辽阔景致与人生况味。

  • 在这首《如梦令》中,“常”这个字眼,容易被忽视,却又不可忽视。有人认为是“时常”的意思,有人觉得是“长久”的意思。实际上,不管是哪一种,大方向并不会偏离——再回首,来时的路曲曲折折、幽幽暗暗、明明灭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在汹涌流年的深处,因其纯粹、因其欢乐、因其自在、因其疯癫,让人忍不住想去一次次回味。

  • image.png

  • 词学大师龙榆生对这首词的评价是:

  • 矫拔空灵,极见襟度之开拓。

  • 矫拔,在于青春;空灵,源自她的骨髓;审美,是李清照看待人生的方式。

  • 有人认为,这首词应当算李清照的处女之作。是否属实,已不得而知。但“常记”二字透露出一则信息——“常记”的那些内容,是若干年后回忆的往事,是昨日重现式的游记。如此看来,《如梦令》应该不会是她年少时期的作品。

  • 是否是处女作其实并不重要,吸引人的青春年少,还未被红尘情爱所牵绊,也没有家国存亡的忧虑,不知人生愁滋味,心思简纯,无忧无虑,生活浪漫而自在。这样一颗纯洁如雪的心,这样一种简单的快乐。透过这首词,与其说体现了李清照早期词作的调性,毋宁说统领了她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喜欢山水。天地山水、人间草木,既是她一生的写作对象,也是她的倾诉对象,就像她后来在《怨王孙》中所写:

  •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 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彼此亲近的关系,不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吗?“说不尽、无穷好”,话语直白真切,质朴中饱含对自然的单纯迷恋。只有内心纯净、心境唯美的人才能体悟天地自然中那份说不尽的无穷好。人与人产生关联,总会带来各种烦恼,因此让诗人有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喟叹;人与自然的相处,因为彼此无所求,反倒轻松自在,反倒能够相看两不厌。

  • 《如梦令》用三十三个汉字,描绘了一幅荷塘郊游图。

  • 李清照喜欢与二三好友结伴出行。尤其是那个夏天,那个午后,在溪亭划船游于湖中,放眼望去,好一派莲叶田田、莲花娇美的风光。风吹莲动,大家的盈盈笑语在湖面上飘来荡去,好不欢快。直至日暮西沉,大家依然沉醉于眼前美景。加上满心喜悦,竟然忘记来时的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由于搞错了方向,他们直向荷塘深处划去。一时之间,划船声加上说话声太过喧闹,惊着了躲藏的水鸟,扑棱棱地飞翔而起。

  • 于是,荷塘上方又漾起一阵欢声笑语。呵,只要回想起那天、那时、那刻、那样的一番情形,总让人不禁微笑。毕竟那般酣畅淋漓的欢乐、那般随心所欲的游玩,人生能够体验几回?任凭流水无情、落花无意,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刻的欢声笑语始终是苦难人生的一份慰藉。

  • image.png

  • 这首词作浅显易懂,有“藕花深处”的风景,有“惊起鸥鹭”的细节。人呢,既是兴尽,且是沉醉。不管让人醉的是美酒还是景致,总之是记忆中最凸显的欢快时光。后来读到这首词,脑海里会不自觉地回响起罗大佑的《童年》——不管光阴漫漫,也不论时代如何嬗变,一个人对于童年无忧无虑的念想最容易引起共鸣。

  • 除了纯粹的快乐,多愁善感、伤春悲秋,也是少女的另一份情愫。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同是《如梦令》,这一首的格调明显由明快转为惜春而起的淡淡感伤。春来春又去,雨疏风狂,四季更替,最易激发一个人的忧思情怀。

  • 下雨的春夜,喝茶、酌酒、发呆,一个人静坐、冥想,又或者什么都不想,光阴舒缓,醉意催人睡。第二天醒来,依稀记得昨晚任性的独酌。因醉意太浓,经过一夜深睡,也未能完全消解。回想昨夜风雨,突然惦记起院子里的那些海棠花,不知它们现在可好?询问身旁侍女,院中那些开得正好的海棠花有没有被雨打风吹去。侍女对此并不在意,只是轻松安慰了一句:那些海棠能有什么事,小姐不必担心。她怎会懂得李清照那份细腻过人、敏感过人的情思?

  • 关于海棠花,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过一句很美的话:

  •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花朵与文字面前,我们读到的,是同样敏感多思、忧愁浪漫的心灵。

  • 自然,是人类最友好的伙伴;花草,是人类最靠谱的情人。对于李清照那样情思细腻、内心分外敏感的文人而言,更是如此。翻阅《漱玉词》,不难发现,海棠、梅花、桂花、桃花、梨花、荷花、菊花、木樨花……各种人间花木,都是她描写的对象,也是她各种情绪倾诉和寄托的所在。

  • 所以,她在夜雨酒醒之后,第一件关注的事情就是院子里的海棠是否安然无恙。也许,本就转瞬即逝还要遭受风雨侵扰的花期,让她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最美好的事物,往往形如鲜花。就算旁人说着“依旧”,其实自己心里也明白风雨无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既有惋惜春花零落的无奈,也有对自己美好年华易逝的感慨。

  • 从小熟读经史子集,让李清照打下扎实深厚的文学底子,也让她能够在诗词写作中驾轻就熟地化用前人作品。

  • image.png

  • 比如这首《如梦令》,化用的就是唐代诗人韩偓的诗句:“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蔷薇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同样写春天的雨夜,以及雨后看花,不同之处不仅仅是花,还在于李清照在化用前人意境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东西,多了人物对话,多了自我猜测。整首词因此显得更加饱满、立体,富有生活气息。明代文人蒋一葵对此词有这样的评论:

  • 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 “绿肥红瘦”更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历代文人对此颇多赞赏。南宋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

  • “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 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

  • “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

  • 红学家俞平伯说:

  • 全篇淡描,结句着色,更觉浓艳醒豁。

  • 现代文学家缪钺对此的解读是:

  • 大概是少女所做,虽无深意,而婉美灵秀之致,非用力者所能及……

  • 事实上,“绿肥红瘦”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字词搭配方式,在李清照词集中并非只此一处。在《殢人娇》中有“玉瘦香浓,檀深雪散”。其中“玉瘦香浓”与“绿肥红瘦”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 作为千古难得的才女、宋词之宗,如果只在意天地自然中的各种花花草草,只会趁着酒意伤春悲秋,仅仅吟诵一些儿女情长的诗词,大概会让人觉得她的人生格局并不高阔。

  • 由艰辛经历中生出的感悟,从苦难往事中炼出的轻盈,大气疏阔之后的玲珑剔透,山重水复之后的柳暗花明,惊涛骇浪之后的恬淡静谧,才更为珍贵、难得。

  • 非常喜欢虚云法师的一首诗偈:

  • 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 春来花香固然美,山河大地固然无处不可修行,若只是“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总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此刻的花香与如来,都还是单薄的、没有足够内容的美。但是经历过烫手、打杯、家破人亡,再低头看花、仰头望云,如若心里依然能生出欢喜,也就活出了境界。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度,在于宽度和厚度。前者源于经历,后者来自思考,始终沉浸于甜蜜的人生终究显得浅薄。

  • image.png

  •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也曾在“忧患得失,何其多矣”中反复煎熬,品尝过担惊受怕、闲愁幽怨,最终,悟到了“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的道理。之前放不下的也放下了,舍不得的也舍得了。否则,又能如何?

  • 李清照不是只知道风花雪月的女子,在她骨子里,还有一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须眉气节。这一点,在她少女时代的两首诗词——《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已经有所展露:

  • 其 一

  •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 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 其 二

  •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

  • 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 宋哲宗元符年间(公元1098年—公元1100年),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创作诗词对唐朝军事家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进行歌颂。这本来只是士大夫之间的事情,但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李清照初生牛犊不畏虎,大大方方执笔,一气呵成写下以上两首诗作。

  • image.png

  • 李清照通过这两首诗,深刻剖析了唐朝发生安史之乱的起因,以及最终导致大唐王朝倾灭的根本缘由;也让小小年纪她的凭借思想和文采在士大夫阶层中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赞誉。所以,宋代文学家王灼夸她:

  • 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 南宋理学家朱熹更是赞誉说:

  • 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 深深折服大家的,不仅是李清照婉美纯熟的文字,还包括她超越当时年纪、冲破封建传统思想及性别局限的政见眼光。

  • 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做派,让人联想到唐代四大才女之一的薛涛。她同样有一个在京城当官、禀性刚正的父亲,同样在少年时期展露卓越才情,同样敢爱敢恨,并且写了下动人的情爱诗作,更是同样具有难能可贵的爱国情怀。在一次酒宴中,她挥笔写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这样怀有忧国之思的诗句。

  • 还有明朝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柳如是自小聪颖好学,能吟诗作画。面对山河动荡的明朝时局,她写下“当年宫馆连胡骑,此夜苍茫接戍楼。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的诗句。国破城亡之际,她希望夫君钱谦益能够与自己一起投河殉国,不应苟活于世。因为她深厚的爱国情操,国学大师陈寅恪专门为她立传,称她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

  • 自古以来,诸多才女虽然在各自所处的时代拥有不同的命运与际遇,却在不同之外有着相似之处——她们不仅在诗词书画上具有卓绝才情,而且拥有超越同时代女子甚至男子的政治观点和爱国情怀。深刻的思想、坚定的信念、深厚的底蕴,让她们的文字具有令人敬服、久远流传的无限魅力。

  • 欢欣明快有时,惜花伤春有时,胸怀壮志有时……不得不说,李清照是一个个性多面、情感丰富的女子。也正因这些,她才能够将寻常文字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完美重组,以表达各种微妙的情绪和意境。这是李清照词作的魅力所在,也是宋词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加动人的地方。

  • 本文选自桃花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