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3日,《网易新闻》的“我在现场ilive”用标题:《“知否”主题曲歌词遭批"无逻辑" 原作者为李清照》报道说,有网友直指:“知否”主题曲的歌词没有逻辑,全靠辞藻堆砌,矫情而不知所云。

  • u=3150729338,1215255861&fm=173&app=49&f=JPEG.jpeg

  • 在这则新闻中,记者给出的微博截图,图片上做了处理,看不到这位发表这番言论网友所用的网名。如果新闻中的图片照登,不把某个网友的网名马赛克,而这名网友的语文老师,碰巧又知道他的网名,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我想,语文老师一定是要数度哭晕在某地了。

  • 不知名网友所批评的歌词,全文就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其实只是给李清照的词谱了个曲,就如同以往王菲唱红的一些根据古典诗词改编的歌曲一样。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 我们一妨来欣赏一下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这是一首小词,全篇总共用了三十三个字,却层层叠进,曲折婉转,有问有答,画面感超强,似乎从中可以窥见一个惜花之人的惜花情感。尤其是结尾的那句,仿佛是李清照正站在庭前,和侍女交谈,告诉她,花看起来和昨天差不多,其实:到了这个时节,绿叶虽很繁茂,红花却开始调零了。

  • 而对笔者来说,只要提起李清照的名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开头中的这句伤感之词,莫名地就会来到笔者的眼前。我曾读过不少李清照的词,其早年青葱岁月里所写诗词的欢快风格,虽然也给我带来很多美好的感受,却总是不如这首词的感伤令我记忆那么清晰。

  • 李清照对音韵是有研究的,因而对词句的音韵总是用得恰到好处。这首《声声慢》也许正是首句叠字运用得巧妙所致吧,因而读来虽有伤感,却又那么谐调,想要记不住都难。

  • 记得初次读到这首词时,我自己也只有十来岁。一次和父亲探讨宋词时,我跟父亲说我很喜欢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因为非常有英雄气概,干脆豪爽。可能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喜欢干脆利落又豪气冲天的东西吧,为赋新词强说愁嘛。父亲却向我推荐了《声声慢》,他说这首词可以算是代表了李清照诗词的最高成就。

  • 因为对父亲的敬慕,我才开始仔细品读。而要说真正读懂,应该是人到中年后了,或者也可以说,是在失去了父亲,今生再也无法和父亲面对面交流之后了。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是已经饱受了离乱之苦,我们自己,可能也只有经历了岁月的沉淀,经历了失去亲人的悲伤,慢慢才能感受到其个中滋味吧。

  • 不好意思,有点扯远了,还是说回新闻吧。

  • 在新闻中,记者还列举了另一张微博截图,上面是某网友点评2011版《红楼梦》的片尾曲,这名网友这次说的,是让词作者好好再补习几年语文。当然,立马就有知情的网友,跟帖提醒他:词作者是曹雪芹。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变态。前几天,有一个新闻说,苏州某高二的语文考试,试卷中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摘选自作家王亚的一篇散文。在考试结束后,因为感到试卷难度太高,学生们@了其原作者,说明了情况。原作者倒也是性情中人,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她应学生的请求,按照答题要求进行解答,然后,根据标准答案打分,满分20分,她的解答仅得了6分。

  • 对这条新闻,因为觉得有话要说,我也对微博推送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跟帖:

  • 说明现在的语文教学,过于教条、过度解读原作者的文章到了近乎变态的程度。人家明明写的只是山,他却非得说含义深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人家明明写的只是水,他却硬生生地要安上: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很有意思的是,有网友跟帖时开玩笑地说,以后学校出题,就应该找一些早已作古的作家作品,这样,这帮熊孩子就是想找也找不到原作者了。

  • 而在原作者知道自己20分只能得6分后,却表示:出题者是站在训练语文思维的角度。“我一定要为老师说一句,题目出的其实真的挺好的。”

  • 看到原作者这样的回应,笔者真的很感慨,一方面是认为语文教育非常变态,一方面又觉得这名作家还是蛮大度的。

  • 在本文开头引用的那则新闻中,记者开了个玩笑:

  • #李清照 笔给你你来写#大型指点现场:

  • 曹雪芹:来,红楼梦给你,你来写

  • 张小龙:来,代码给你,你来开发

  • pony马:来,鹅厂给你,你来经营

  • 虽然是开玩笑,也可以看出,现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在中小学里,学生们天天忙着应付考试,而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又过分强调细节,过度解读名家名篇。使得学生在这样变态的考试之余,根本就不可能有心情,真正静下来欣赏作品之美。

  • 当我们的孩子们到了大学,就像飞出笼子的小鸟,好不容易逃出了家长和中小学老师的手心,开心还来不及。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指望大学生们,除了好好学习,还抽出时间进行古典诗词和文学名著的阅读。也可以说,能够好好把大学的功课学好,不逃课、上课不睡觉、下课不沉湎于游戏,就已经算是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了。

  • 因而,在大学里,除了必须要考试过关的必修课,除了极个别对文学有爱好的青年,很少有学生能够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长此以往,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必然会越来越差。

  • 在宋朝生活的李清照,当然是不可能了解现在的状况,不可能知道竟然会有这样的网友,竟然在没有读过她诗词的情况下,就敢大言不惭地在网上公开批评她的作品。假如她可以穿越,她必然会对这种词不达意的批评,感到惊愕不已吧,她会不会也哭晕在某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