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李清照生活的年代在南宋北宋之交,也就意味着她必将经历“靖康之耻”的离乱。一个锦衣玉食的女子,突然失去往日生活的安逸,跌入颠沛流离的漩涡,又该如何生活?

但她作为名传千古的才女,她的作品显然不会随着时间的湮灭而湮灭。不管世事如何变幻,若是静下心来,读一读她的词,一种曼妙情感便会浮现。譬如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烟往事

李清照的父亲为文化名人李格非。李格非进士出身,先在郓州官学教书。1086年,被调到汴梁(开封)做太学录。在太学上学的学生相当于预备公务员,学得好,老师评分高,毕了业就能做官,学不好,老师评分低,就有可能被开除学籍。因此,在太学工作,被学生拍马屁也是常事,但李格非为人清廉,分文不收,就靠工资过日子,每月40贯,这个收入比普通工薪阶层高,算是不错,不过,要想在汴梁买房子,还得省吃俭用挤牙膏。李清照六岁时,李格非总算存够钱在太学附近买了座屋子,面积不大,“环堵不盈丈”,也就是不到10平方米。考虑到此时为北宋末年,汴梁作为京城,房价高的吓人,买个“迷你小居室”,也算不错。再说一家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感觉自然好。李格非很爱这个家,在门前种了片竹子,因此也就有了“有竹堂”之称。

1089年,李格非官太学正,1091年,“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也就是说,李格非的文章写得好,连苏轼也很赏识。后来他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一起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这显然是对他学术上的一种肯定。

李清照有这么个勤奋上进的父亲,对她的童年来说,也就有了一盏指引向前的明灯。别的不说,就说李格非的那些藏书,也就成了她的游乐园。更何况,她的母亲也很有文学修养,是宋初状元郎王拱宸的孙女。后来,李清照能与丈夫赵明诚一起着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显然得助于家学渊厚。另外,种种迹象表明,李家的家规并不迂腐,因此李清照活得随心所欲,天性像夏花般绚烂。据说这首《如梦令》便是写她十五岁时的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看起来,她喜欢饮酒,喝醉了忘了回家的路,在藕花深处折腾。当然,扭扭捏捏的大家闺秀恐怕不敢如此。

1094年,章惇成了宰相。要说章惇这人,有点狠。他的人生犹如过山车,起起伏伏,辉煌的时候做宰相,落寞的时候一贬再贬,死在任上。《宋史》这么评价他,“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后。”也就是一奸臣。不过,这事要看全面。王安石变法那会,章惇支持变法,很受王安石重视。宋神宗死后,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宣仁)临朝,司马光作为新法反对者开始主政,新法派被打压。高太后死后,宋哲宗亲政,章惇做宰相,他就狠了,将新法派重新扶正,新法反对派则被打压,甚至对死者也要追贬夺谥,这不,连高太后也不肯放过,要追废。宋哲宗吃不消了,举手喊停,章惇这才没有继续。宋哲宗在位虽有十五年,但二十四岁就死了。他死后,向太后摄政。由于宋哲宗未留子嗣,那么,由谁做皇帝呢?在他的弟弟中间选。宋神宗共有十四个儿子,但只有六位长大成人。老六宋哲宗死后,剩下五位皇帝候选人。向太后想听听大家的意见,章惇便推荐简王,宋神宗的十三儿,宋哲宗的同母弟弟。不过,这触到了向太后的痛处。向太后虽是宋神宗的皇后,但没有儿子。若是朱太妃两个儿子都做皇帝,让她如何咽得下这口气。果然,向太后一口否决。章惇接着推荐申王,排行老九,五个兄弟中最大,这个推荐是按长幼之序来的,也算靠谱。但他的话一出口,众人都乐了,因为申王的眼睛有问题,让他做皇帝,成何体统。那么,接下来就是十一儿端王了。这时,章惇就急了,大叫“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章惇为人虽狠,但看人的眼光倒是不错。端王也就是赵佶,他怎么能做皇帝呢?但向太后不干了,好你个章惇,没大没小,我说的你也敢否决?两人一僵持,旁边察言观色的人就活络了,纷纷跳出来指责章惇。向太后乘胜追击,拿宋神宗出来压人,“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于诸王。”得,赵佶就这样成了宋徽宗。因为这个原因,章惇也没好果子吃,搞得晚年凄凉。

且说章惇上台之后,“立局编类元佑诸臣章疏,召李格非为检讨”,说白了,就是整新法反对派。但李格非拒绝了这个职务。李格非不合作,章惇可不含糊,将他外放为广信军(河北徐水遂城西)通判。

当然,官场争斗情势微妙,后来,李格非重又回朝任官。

1102年,蔡京任宰相,宋徽宗在他的影响下,再度推行新法。蔡京这人如何?真不咋样,被人骂作“六贼之首”,他先后四次任相,共十七年。宋徽宗在他的忽悠下,输掉了一个王朝。

这次,李格非又被罢了官,并且不能留在汴梁,只得携家人返回济南明水老家。

李清照在一年前已嫁给了赵明诚,因此并未与父母回老家。赵明诚是赵挺之的三儿,大李清照三岁,在太学读书,前程一片大好。据传,赵明诚是在元宵节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当时,他正与李清照的堂兄一起游玩,年轻人相遇,很是聊得来。再说赵明诚之前已听说李清照的文名,对她可谓一见动心。回到家后,他便婉转地向父亲提及此事,赵挺之显然不是老古板,既然儿子喜欢,那便去李家提亲,于是,一段姻缘就这样成了。

赵挺之与李格非不同,他站在蔡京一边。因此,李格非罢官之际,他却得到了升迁。但后来,他与蔡京反目,在争权中输了。

官场争斗对李清照的生活不能说一点影响也没有,父亲遭贬公公升迁的困局显然会让她郁闷。她曾请求公公营救父亲,但赵挺之却不想得罪蔡京,这事也便作罢。因此,快人快语的李清照不由有“炙手可热心可寒”之语。

不过,新婚燕尔的快乐或许能冲淡现实的不快乐。

赵明诚有个爱好,那便是研究金石,他在《金石录.序》中说,“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李清照与他结婚后,夫唱妇随,也开始研究金石。不过,这种爱好很费钱,赵明诚作为太学生,没多少薪水,为了买金石,不得不将衣服典当。因此,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赵李寒族,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但是,有时遇见的东西却不是典当衣服就能买来的,“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牡丹图》让人眼前一亮,夫妇俩爱不释手,甚至将它拿回家想法筹钱,但依然没办法,只好将画怅然归还。

image.png

琴瑟之好

1105年,赵明诚授鸿胪少卿。鸿胪寺管外宾事务,鸿胪少卿也就是外交次长。不过,两年后,赵挺之与蔡京争权失势,被罢相,没多久便死了。再次做宰相的蔡京开始打压赵家,赵明诚被贬。这个时候,赵明诚没了办法,只好和李清照回老家,也就是山东青州。

至于这事对两人来说是祸是福?看起来,幸福更多些。赵明诚被逐出官场,闲赋在家,正好潜心研究金石。而李清照与他朝夕相伴,形影不离,不失是一种幸福。此前,公务在身的赵明诚经常出差,李清照孤单在家,甚是想念。有一次,写了《醉花阴》寄给他,“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据说,赵明诚读了这首词后,感慨不已。不过,这个好胜青年并未插上翅膀回家见娘子,而是做了件糊涂事,憋了三天,写了五十首,将这首夹在其中,拿给友人品读。友人陆德夫有品位,读过一遍,便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不由腼然,总之,在文学造诣方面,他是及不上李清照了。

关于两人在青州的生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颇为详细,“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可见,这对夫妇因有共同的爱好而过得饶有兴趣。对此,李清照也颇为得意,“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他们的爱好与声色犬马相比,自然不知高出多少层次。另外,李清照生性开朗活泼,即使生活在闭塞的乡间,也能自找乐子,与夫君玩猜谜游戏。遗憾的是,两人没有孩子。关于这点,翟耆年说,赵明诚收集了许多金石书画,但“又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不过,无子的责任应在于赵明诚,因为他后来未能免俗娶了小妾,却依然无子。

赵明诚醉心于金石研究,外出探访自然少不了。闲居期间,他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一登泰山顶。不过,这些地方离他的住处并不远,仰天山在青州城西南,灵岩寺则在济南,至于泰山,也在山东境内。

李清照与夫君在乡间闲淡生活,李格非却是很忙,因为他重又回京任职,公务繁忙。想来李清照能在乡间惬意生活,在朝为官的父亲应该给了她很足的底气,因为赵明诚并未死心塌地爱着她。为何这么说呢?后来,赵明诚有机会再次为官时,便在外头娶了小老婆。李清照对这事颇有微词,但她也只能自我安慰,觉得赵明诚对别的女人并没有什么感情,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说,“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这是说赵明诚在临终之际并没牵挂别的女人。

事实上,赵明诚对李清照不如对金石书画那般深情。他们在青州老家建了书库,将收来的书分门别类放置好,若是想要读书,还得拿钥匙开书柜,在簿子上记一笔,这种管理有点像图书馆。李清照个性大大咧咧,不小心将书污损了,赵明诚居然指责她,勒令她将页面搞干净。“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李清照无奈地感慨,他不像以前那么好了。也可以这么说,赵明诚由于太过在乎自己的宝贝,反倒忽视了妻子的感受。

image.png

离乱岁月

1126年,赵明诚在山东淄川做太守。此时北宋处于什么情形呢?可谓岌岌可危。1125年十二月,金兵大举南下。宋徽宗对国家的衰败并不是一点感觉也没有,他赶紧将皇位禅让给大儿赵桓,赵桓欲哭无泪,只好做宋钦宗。当然,他也想搞好父亲给的烂摊子,起用抗金派李纲,灭了蔡京一党。只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1126年正月,金兵围汴梁,宋钦宗命九弟赵构出城讲和,看起来,他的应对能力不错,居然讲通了,金人撤兵,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十一月,金兵又来了,这次就狠了,将汴梁城水桶似地围着,宋钦宗没办法,只好亲自前往金营议和,所谓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被金兵扣下。到1127年二月,汴梁城破,金兵如潮水般涌入,北宋就这样灭了。宋徽宗、宋钦宗被虏,皇帝佬儿自身难保,宫里的其他人,则更是不堪,“妻孥三千余人,宗室男、妇四千余人,贵戚男、妇五千余人,诸色目三千余人,教坊三千余人”统统被虏。

这个时候,夫妇俩“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国已破,看着多年收集的金石书画,也只能无奈地哀叹。局势越来越紧张,他们虽然载了一些到得南京,但又大又重的只能留下。至于存在青州老宅的,本想明年春天运走,但十二月,金兵已到青州,“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十几年的心血,眨眼成了灰烬。此时,有一种痛叫无以名状。

两皇帝被金兵掳去之后,逃得快的赵构即位,为宋高宗,南宋开始了。之后,他拒绝抗金派的抗战要求,继续逃,到了临安(杭州),不过,金人拒绝了他的投降,穷追不舍,他只好逃到海上,幸亏风雨大作,金人海战失利,这才逃过一劫。

1127年,赵明诚任建康(南京)知府,不过只一年便因失职被罢官。三个月后,又被召任湖州知州,但要上殿面试,于是,赵明诚与李清照匆匆告别,独自去了。对此,李清照很是愤怒,她写道,“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战乱时分,赵明诚撇下李清照头也不回地走了,临别时,竟吩咐李清照要与“宗器”共存亡,真是叫人寒心。可赵明诚由于赶路赶得急,一到皇帝的行宫,竟然得了疟疾。李清照急得不行,知道他得了病就会胡乱服药。果然,待李清照赶到时,赵明诚“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这个时候,人到中年的李清照不由放声哀哭。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继续带着金石书画逃难。赵明诚有个任兵部侍郎的妹婿在洪州(南昌)保卫皇帝,她便派两位仆人带着行李先去投奔他,哪知洪州沦陷,行李也就遗失殆尽。到这,她身边所剩的东西也不多了,“独馀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能留下这些,是因为她卧病时将它们搬到卧室里把玩,才“岿然独存”。

战乱不断,接下来,该怎么办?李清照思前想后,决定投奔弟弟李迒。不过,这一路可谓惊险,“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方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也就是说,皇帝逃得忙,百官也逃得忙,李清照跟着他们的踪迹,自是仓皇不已。问题是,不光路上担心受气,接着她还碰到更倒霉的事。且说赵明诚病重时,有个叫张飞卿的人前来探望,带着一把玉壶,不过这玉壶只是似玉的石头雕成,不是什么宝物,而且当时他也带走了。但江湖上开始谣传赵明诚夫妇将玉壶送了金人,又说已将此事密告于皇帝。情势那么紧急,李清照快要被这种谣言搞疯了,无奈之下,她决定将剩下的东西献给朝廷,等她赶到越州,皇帝已去了四明。咋办呢?那就寄去剡县。只是,这些东西后来都归了李将军。到这,“岿然独存”之物只剩五六筐书画了,她视若珍宝,小心翼翼保管。在会稽,租了一户农舍住下,一天晚上,居然有人在墙上挖了个洞,将这些盗走。李清照悲恸不已,决定悬赏重金寻找失物。过了两天,邻居拿了十八轴书画前来求赏,她这才知道是谁偷了,于是央求他,但他再也不肯将东西拿出来。后来,李清照听说被人便宜买走了,真是伤心透了。此时,她身边只剩几种很平常的书帖了。

image.png

在李清照背井离乡之际,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便是张汝州。

当李清照孤身一人带着金石书画逃难时,流言传来传去,说她带着的都是宝贝。张汝州属于那种爱钻空子的小人,觉得此时娶了李清照也便接手了那些宝贝,于是向李清照示好。这个男人不比赵明诚,在追求女人方面有一手。逃难路上,突然有个男人来献爱心,李清照自然大为感动,加上此时疾病缠身,实在需要有个人来照顾,于是与他结了婚。婚后,张汝州见李清照并非传说中的富婆,而是个落魄的女人,也便原形毕露。到这,李清照不由心灰意冷。

关于嫁张汝州的原因,李清照在《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有叙述,“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俛难言,优柔莫决。呻吟未定,强以同归。”也就是说,李清照在病得快要死的时候,轻信了张汝州的花言巧语,加上弟弟李迒不给力,也就造成了这桩错误的婚姻。

张汝州既然太过分,那也没必要委曲求全与他继续过下去。只是,男人休妻可以,女人离婚,又谈何容易。

据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的记载,为了离婚,李清照去衙门告张汝州“妄增举数入官”。

“(绍兴二年九月戊子朔)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州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州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十月己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号易安居士。”

宋朝有个规矩,举人需要考一定次数,取得相应资格,才可以做官。李清照告张汝州虚报考试次数,也就是犯了欺君之罪。最终,张汝州被削职流放。

当然,李清照这样做,完全符合她敢作敢为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