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女性文学家,她以自己的思想魅力、过人胆识在男人以主导的封建社会里独树一帜,她留下的不朽名作在文学史上散发着永恒的光芒,令时人暗淡,使后人瞻仰。而作为一个著名女性,她的婚姻问题历来被人演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各种观点。

一、情投意合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历官冀州司户参军、校书郎、礼部员外郎等职。他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是大文豪苏轼的门生。母亲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擅长文章。良好的家庭氛围成了李清照成长的肥沃土壤,父亲渊博的才学,刚直的性格和开明的思想都深深的影响了李清照。李清照自幼习读诗书,耳濡目染,加上过人的天赋,故而少年时便有才名,她作的词曾受到当时文坛名家、苏轼大弟子晁补之的赞赏。

赵明诚也生于一个士大夫之家,父亲赵挺之,熙宁三年进士(1070),历官监察御史、徐州通判、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等职。赵明诚是赵挺之第三子,为人朴实,无心仕途,他虽才学一般,但对于金石之学却颇有造诣。赵明诚从小就喜欢四处访求前代金石刻词,并致力于整理归纳,立志完成一部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即《金石录》。

image.png

某年元宵节,赵明诚与好友李迥去东京大相国寺赏花灯,结识了少女李清照,顿生爱慕之意。李迥正是李清照的从兄,他一眼看出二人两人眼神中的异样情愫,便竭力撮合他们交往。从此二人坠入了爱河。

赵明诚是如何追求李清照,李清照又是如何回应的,史料不可能记载,但可以从李清照的一首词中窥出大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大家闺秀,晨起秋千,慵懒可爱,当看到心爱的人来了,心中立刻激动的忐忑不安,害羞的逃走了。怕情郎看见还没有梳洗的自己,慌忙中连金钗都滑落了。行动上是逃走了,内心里又忍不住回首多望一眼,偷偷的倚着门,却把青梅嗅。一个少女的可爱调皮,天真活泼,对于爱人的娇羞,沉浸于爱中的甜蜜都在这几十个字中一览无余。

元人伊世珍《琅嬛记》载:

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

说是赵明诚的父亲要为他找老婆,赵明诚也不明说喜欢谁,就谎称自己做了白日梦,给父亲出了一个谜语。这谜语实在的太简单,他父亲一听就知道他的意思,所谓“词女之夫”,无非是想讨个女词人当老婆。在当时的汴京城,大名鼎鼎的女词人除了李清照还有谁呢?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赵明诚的性格还是比较内敛的,说话做事喜欢绕弯儿。不过,赵明诚不敢明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赵挺之与李格非的政治身份。北宋一朝,党争无比激烈,几成水火不容之势,无论哪派上台,总要把对方置于死地。李格非是苏门弟子,其政治身份自然随苏轼划入旧党,而赵挺之则属于新党。新旧两党联姻,本是不大可能的事,但是宋徽宗即位后,改国号“建中靖国”,对朝内新旧两党采取折中政策,这使得两党的矛盾不再似以往那般尖锐,也给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建中靖国元年(1101),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这年赵明诚21岁,李清照18岁。

image.png

二、甜蜜婚姻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后,受丈夫的影响,迅速爱上了金石收藏。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记载,刚结婚时,赵明诚还是太学生,每月初一、十五太学放假,夫妻才得以短暂团聚。两人只要在一起,必定要携伴前往相国寺,买些碑文和零食回家。然后两人面对面坐着,边研究碑文,便吃零食。如此情态,简直就是“小确幸”的最佳注解。

此时赵明诚还没有收入,为了支持金石收藏的爱好,夫妻二人省吃俭用,有时赵明诚还要把衣服当掉还钱,但李清照毫无怨言。夫妻二人既有深厚的感情,又有共同的爱好,日子苦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此间李清照有词《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截取了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女词人天真、娇羞的无邪脾性。全词语言生动活动,使人读罢,眼前立即浮现出一个如花的少妇正倚在夫君怀里撒娇的甜蜜画面。

赵明诚从太学毕业后,开始为官,他也无心政务,仍是到处搜集古文奇字。赵明诚的父亲在政府工作,又有许多亲戚故旧在秘书省任职,因而赵明诚能够看到许多稀有的佚诗、逸史,或者旧壁中、古墓里掘出的书。他就尽力抄写,觉得非常有意思,渐渐沉醉其中。他看到书画器物,必定买下,宁可自己粗茶淡饭,也在所不惜。此时虽然为官有俸禄,但仍时常要到卖衣服的境地。赵明诚在收藏界有盛名,某日有人拿了一幅徐熙的《牡丹图》来,要卖给赵明诚,要价二十万钱。二十万钱实在不是小数目,即使是富贵子弟,也不能轻易拿出。赵明诚先将画收下,与李清照仔细把玩,爱不释手,但两日后他们仍筹不到钱,只好把画又还给卖家。为此夫妻二人惆怅了好几天。

这期间赵明诚因为工作缘故经常出门,为解相思,夫妻二人诗词唱和,也颇有趣味。《琅嬛记》载曰:

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易安作也。”

这段记载可见李清照才气外露,实胜过赵明诚,不过赵明诚也着实有趣,颇有不服之态。夫妻生活之情致,可见一斑。

image.png

三、世道多艰

与许多滥俗的故事情节一样,好景总是不长,随着新旧党争的重新发难,赵明诚、李清照夫妻的平静生活也被打破了。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拜相,他是新党人物,为了打击政敌,他给司马光、苏轼等309人扣上“元祐奸党”的帽子,并在端礼门外树立“党人碑”,将309人的名字全部刻在上面,昭示全国。这309人重者被关押,轻者被贬谪边远之地,非经允许,不得内徙,剩下的人也不得在京城任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名列元佑党籍,被罢官,无奈回到原籍。

在这大肆打压旧党的过程中,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蔡京的得力助手,打击元佑党人可谓不遗余力,他也因此官运亨通。

眼见父亲遭难,而迫害者又是自己的公公,李清照心中异常悲愤。《洛阳名园记·序》、《郡斋读书志》等书记载李清照曾以诗劝谏公公赵挺之,希望他搭救李格非,其中有“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句,但均未奏效。赵明诚性格懦弱,位卑言轻,想帮也帮不上,而且他也不敢帮。

灾难还没有结束,不久李格非“元祐奸党”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朝廷下诏,宗室子弟不得与元佑党人的后人通婚。次年又颁布诏令,元佑党人的子弟,不管有没有官职,都必须离开京城。这下李清照再愤慨也没用,她不得不离开赵家,回到原籍,与家人居住。这时赵明诚惟一能做的就是保住他们的婚姻,不因为夫妻分离而使婚姻破散。与此同时,赵挺之也升任尚书右仆射,即右相。

说来世事也真是奇妙,不久之后,时局又出现了转折。赵挺之得势后,与蔡京反目争权,他屡陈蔡京奸恶,并以退为进,称病乞归。毫无政治主见,耳根又软的宋徽宗赶忙挽留,随即罢免蔡京,仍以赵挺之为尚书右仆射。崇宁五年(1106)正月,朝廷毁元佑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清照也得以返回京城与赵明诚团聚。但是大观元年(1107)三月蔡京再次为相,赵挺之遭到报复,官职被罢免,五日后就病死了。赵挺之死后三日,由于蔡京的诬陷,赵挺之的家属、亲戚在京城者都被捕入狱,赵明诚与两个哥哥自然不能幸免,但因查无实据,不久获释。虽然暂无牢狱之灾,但赵明诚的官职被剥夺,眼见京城也难呆下去了,于是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李清照也在列。

image.png

四、乱世偷安

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秋开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闲居青州。此时的生活自不会像当初京城丞相府那般优裕,但此刻远离政坛,了无牵挂,夫妻二人埋头金石,夫唱妇随,倒也逍遥自在。

当年竭力赞赏李清照的文坛前辈晁补之曾修“归去来园”,并自号归来子,作《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得》,以表达归隐之志。出于对前辈的仰慕,李清照将他们的书房命名为“归来堂”,并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自号易安居士。易安,易安,爱人相伴,何处不能安?

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对他们青州生活作了详细的记录。青州岁月虽然清苦,但二人自力更生,倒也丰衣足食。赵明诚将全部积蓄拿来收集书画、古器,并致力于《金石录》的撰写。没得到一本书,夫妻二人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题上署名。得到书画彝鼎,便仔细把玩,并指摘上面的毛病。他们整晚都在研究、品评,以致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每次都要等到一根蜡烛燃尽他们才会上床休息。凭着他二人这样的劲头,时间久了,收获颇丰,所藏书画不但精致,而且完整,在当时几乎无人可及。

那时的生活是悠闲的,吃完饭,夫妻二人就在归来堂喝茶。李清照记忆过人,他指着堆积的书卷,说某件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可以找到,赵明诚便去翻阅,果真不差。李清照得意大笑,以致茶水洒自己满怀,结果一口都没喝到,就连忙站起拂衣。

收了许多书籍后,他们就在归来堂建起书库,将书分类编号,整齐放置。如要阅读,先要用钥匙打开柜锁,然后在簿子上登记,最后才可拿出书。有时李清照不小心将书弄脏弄破损了,爱书如命的赵明诚就脸色大变,命她擦拭干净。李清照是个急性子,被责备了更加不快,为此夫妻二人还经常弄别扭。

为了收藏爱好,李清照不要好看的衣服,也不戴珠宝首饰,家里也不置贵重家具,把钱省下来买书。看到诸子百家的书,只要字不缺,版本不假的,就都买下来作为副本。他将书放在案几上,或放在枕边,感觉人与书彼此心意相通。

image.png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张端义《贵耳集》称李清照“亦笔削其间”,那么《金石录》当属夫妻二人的合作了。

对于青州生活,李清照无比珍惜怀念,她在《金石录后序》中感慨说:“甘心老是乡矣!”她甘愿在青州直至终老,可是世事如何能遂她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