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其词之娟秀不输二晏,其诗之雄壮更可比肩苏辛。可惜的是,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时期,虽有小像流传,但是并不写实。易安居士的风姿究竟如何,我们无法知晓。

我们现在所见的李清照的画像、雕塑,都是后人创造的艺术品。正如“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艺术家心中也有一百个李清照。在众多的作品中,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创作的李清照塑像,最符合笔者心中李清照的形象。

李清照像,立于山东章丘市明水镇清照园

这个作品,现在收藏在济南市章丘区清照园,李清照的塑像位于二门厅榭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位旷世的才女,紧蹙双眉,昂然远瞩,仿佛下一刻就将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风采令前来瞻仰的游客顿生忧患之情,爱国之思。

6月9日,钱绍武辞世,享年94岁。作为雕塑家,钱绍武修养全面,国学功底与外文基础兼备,将中西两个雕塑系统融于一体,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回顾其一生,当得起“宗师”两字。

钱绍武为李清照塑像时,牢牢把握住了女词人对国家诚挚的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让李清照整个的造型立体了起来。钱绍武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告诉人们,李清照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同时她还是一个爱国者。

钱绍武能够做到此,并不奇怪,因为他来自无锡钱氏,一个矢志报国的家族。

钱绍武

无锡钱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耀眼的家族。从钱氏出现的人才中,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家族的伟大——钱学森、钱伟长、钱基博、钱钟书、钱穆,当然还有钱绍武。

钱绍武,1928年出生在无锡。钱绍武1岁到7岁住在一个大杂院中,与著名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是邻居。这可能也是他日后做的阿炳铜像那么传神的原因之一。由于无锡钱氏非常重视教育,钱绍武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读书。当时,钱绍武的老师主要用考秀才、考举人的那套办法来教钱绍武,让他背《四书》,读《五经》。这种办法虽然看起来比较落伍,但是却为钱绍武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精深的国学造诣,让钱绍武得了一个外号——“老夫子”。

阿炳坐像

钱绍武的父亲钱学熙知道了此事,害怕儿子就此变成了“小古董”,就把儿子接到了北平的家里教了三年英语,希望他接触一下新学。钱学熙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当时在北京大学做外语教授。

也正是在北平期间,钱绍武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很快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钱学熙得知此事后,又把他送回了无锡。回到家乡后,钱绍武拜家乡名画家秦古柳学了三年的国画和古诗词。

钱绍武学艺是先从研墨开始的,老师就是想通过研墨来磨炼他学艺的耐心和细心。在秦古柳先生那里,钱绍武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诗书画的学习。秦古柳先生教导他,只画画,将来也就是个画工,永远成不了家。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诗书画是相通的,想学好中国画,必须先精通中国的文化。为此,秦古柳先生还专门找了个老师,对钱绍武进行严格的古典诗词教育。

1947年,十八岁的钱绍武从无锡回到北平,此时,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济慈等人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开始对西方的文学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报考国立美专。不过,考试的过程却并不顺利,他英语和素描虽然拿了满分,但数理化却考了0分。一些考官不同意录用他,但是时任美专院长的徐悲鸿却说服了大家接受钱绍武。至于理由,徐悲鸿就一句话,“我也不懂数学”。正是这句话,让钱绍武进入了国立美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

钱绍武在校学习期间,徐悲鸿先生常教导他,学艺不要被艺术的技巧所迷惑,艺术最大的魅力是真诚。最初,钱绍武并没有领悟徐先生的意思,创作的时候还是偏重于技巧,忽视了内容的表达。直到有一次钱绍武学习马奈的笔法和组合时,徐悲鸿先生再次进行了提醒,他才有所醒悟。此时,钱绍武才明白,真正最动人的是真实不虚,是诚恳。技巧则是第二位的,技巧是由于“诚”产生的。

杜甫雕像

1953年钱绍武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959年毕业并获艺术家称号。1959年回国后,继续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1986年任雕塑系主任、教授。他在苏联的毕业创作是雕塑“大路歌”,此雕塑后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他做的杜甫像及江丰头像,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外,他的雕塑作品还有李大钊纪念像等。

1987年前后,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的钱绍武,接到了为唐山市大钊公园雕刻李大钊像的任务。原先的雕像方案,是做李大钊在故乡五峰山读书的全身坐像,高度约3米,园方的园林设计师已经画好了草图,钱绍武如果想按部就班做,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的任务。

钱绍武不想“偷懒”。毕竟,李大钊在我党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年若不是他在《新青年》上振臂高呼,用多篇雄文介绍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可能还会在无边的黑暗中挣扎,工农阶级也无法知晓自身力量的强大。至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不仅拯救了中国,更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为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塑像,怎能草草了事?

自从接到这个任务后,钱绍武便经常泡在图书馆,花费大量时间搜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他读了李大钊的文章和遗言以及鲁迅先生所写的《守常全集》题记。在鲁迅的笔下,李大钊“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像“北京旧书店或笺纸店的掌柜”,这让钱绍武联想起解放前在北平碰到过的旧书店掌柜,他们简朴谦和,还有一种独特的“北方气质”。此外,钱绍武还读了李大钊在狱中的绝笔《狱中自述》。在这份自述中,李大钊视死如归,字里行间仍然作着最后的斗争。

经过深入了解李大钊的生平,钱绍武深深感到,一个手执书本的学者形象无论如何都不足以体现李大钊的精神力量,他放弃了雕塑李大钊读书坐像的方案,转而寻觅更能恰当表现其精神的路径。

李大钊纪念像

“所有这些理解和体会在我脑子里逐渐成为一个最单纯的形体,大钊同志就像一座在中华大地上拔地而起不可动摇的泰山,他方正、刚直、沉稳、开阔,重、拙、大,像天安门而不像南方空灵的亭台,更不像欧洲一心升天的教堂,他本身就是一整块中国革命的伟大基石。”在后来撰写的创作体会中,钱绍武如是说道。

1991年,李大钊纪念像在唐山大钊公园落成。李大钊纪念像的肩膀宽7.5米、厚近3米,宽阔而挺拔;头像浑厚方正,从头顶到衣领也高达3.1米,总共用花岗岩100多吨。在其身后,油松苍翠,映衬着洁白的英雄丰碑。经过岁月的洗礼,李大钊纪念像获得了业界与大众的认可,成为那个时代绕不开的一件经典之作。《雕塑》杂志评价,李大钊纪念像是中国写意性纪念碑雕塑的巅峰之作,结合了东方写意与西方严谨的造型,影响巨大。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在回望改革开放40年中国美术发展时写道,以李大钊纪念像为代表,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重要城市雕塑,已成为这些城市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