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知否》的热播,一时让李清照的词传唱遍大街小巷。有人分析,盛明兰就是以李清照为原型的,引发了网友们集体做起了高深的“阅读理解”。然而,事实上,跟明兰的一路开挂逆袭相比,真正的李清照可没有这样的好运气,甚至还被捏造出各种版本的改嫁、晚节不保等故事,在文学史上饱受争议。为什么会有这些传言?因为历史上的李清照有点“野”。

  •  知否知否?这个李清照有点“野”

  •  以下内容选自《蒋勋说文学之美》

  •  蒋勋 著

  •  中信出版集团 2015.03

  •  当我们谈李清照的时候,恐怕一直要抓住一个东西,就是女性观点。因为在数千年的文化当中,其实没有多少女性观点。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在今天的某些时候,都不一定有女性观点,什么叫作女性观点?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讨论的问题, 甚至有时候会被责骂, 说你为什么觉得女性一定要是这样子?

  •  比如说在一个社会里面, 要强调两性平权的时候, 女性被重视,往往就会认为她的服装、她的讲话、她的姿态、她的做事态度, 都应该男性化, 大家认为这才是两性平权。可是你看李清照的词, 她没有忌讳女性的特征, 女性的柔软、女性的委婉、女性的某种特殊的情思, 她都在很直接地表现。

  •  这就是我想要强调的女性观点。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从族群来看,女性也是一个族群,不同的族群要有不同的声音,这才构成美学上的一种宽度。我们假设一个女性写的词很好,可是如果和苏轼放在一起比较,意义并不见得很大,因为本来就有苏轼这样的男性词人,可是我们缺乏的是女性这个特别的部分。

  •  我记得在讲美术史的时候,我们讲到了管仲姬, 我特别看重她,她可以在十三世纪的元朝,写出“你侬我侬”这样类似今天的流行歌词的作品,非常的女性化。她表达的不是什么伟大的志愿:“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 死同一个椁。”这里面思考的逻辑方式非常女性化, 而这一点才是我们今天还重视她的原因。她就是从很个人化的女性情思角度去写。

    0.jpeg

  •  我们一起来看李清照的 《一剪梅》,这里面的女性气质很明显。

  •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红藕香残玉簟秋”,用竹子编的席子叫作 “簟”。席子睡久了, 竹皮会发亮, 像玉一样, 带有一种莹润的色泽。到秋凉了, 看到藕已经要结成;耦结成的话, 也就是荷花要残了, 荷花的红色要残了。

  •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我想大家一定会感觉到 “轻解罗裳” 是非常女性化的用字, 男性诗人也有类似的描写,可是你总觉得怪怪的。而女性对自己衣服的某一种感觉,就很直接。

  •  我觉得女性文化比较感性,而父性文化、男性文化是比较理性的,因为男性文化要在社会性里面建立起一个合理的逻辑,保留给母性文化或者说女性文化的其实是比较感性,比较直观的世界。

  •  讲衣服,讲皮肤, 讲很多身体上的感觉,常常是女性擅长的领域。而对于男性来说,他常常在教育里面会被训练到不能够流露自己的感觉,尤其在古代,在比如做官或者贵族的文化当中,他最后会变成一个属于社会性的角色,不太敢流露私情。

  •  “云中谁寄锦书来?”因为这首词是在讲离别的情感,所以提到书信。“雁字回时”,古代常常以大雁的北飞或南飞作为书信传递的象征,大概《诗经》里面就有这一类表达。大家记不记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有“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是讲鸿雁作为书信的代表。“雁字”有更特殊的意义, 因为大雁在飞的时候, 会排成一个人字。

  • 0-2.jpeg

  •  在台湾我们不容易感觉到,可在淮河以北和以南,刚好是雁往北飞或往南飞的时候,大家抬头就会看到天空中大雁排成的人字, 所以 “雁字” 是在讲“人”。在这首词里,因为告别,因为怀念一个人,她会觉得这个人无所不在,好像连自然世界都隐喻出这个人的存在,“雁字回时” 有象征人回来的意思。“月满西楼”,一个女子住在楼上,月光遍洒,她在孤独和徘徊中盼望着“雁字回时”,冀望着那个人会回来。

  •  大家知道这种表现方式在我们现在的通俗文化里经常被用到,秦观和李清照的东西大概对琼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琼瑶的很多东西都出自这些地方。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感觉“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非常 “女性”,所谓的“女性”是说她含蓄,很多东西不直接讲,而是用象征的方法去写很多的愿望,很多的期待。

  •  如果拿李清照同苏轼比较,苏轼最大的特征是所有东西都直接讲,他是不太隐晦的,可是女性文化里面其实有很多遮掩的部分,两个人的个性根本就不相同。苏轼的身上很少有女性细微的东西,白居易的身上就有。

  •  白居易写《琵琶行》,写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黑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实里面有很多心事慢慢透露的感觉。

  •  苏轼有一点儿急,你会觉得他要讲话就赶快直接讲出来,生怕你不知道。这是两种很不同的创作方法,一种是平铺直叙、快人快语,另一种是非常隐藏,非常含蓄的感觉。

  • 0-3.jpeg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对应着下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或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很有趣的是把一个东西分成两部分了。而这两部分里面有一种模棱两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办。有一种放不下的感觉。

  •  当然从苏轼的美学来说,你干吗这么麻烦,你放下就好了,能提起来也能放下。可是提不起、放不下是可以变成一种新的美学的,秦观就是提不起、放不下,所以才有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李清照也是提不起、放不下,这其实就是女性文化。 我们常常形容女性的情感叫作“缠绵",“缠”和“绵”都是没有办法一刀剪断的,它就是牵连不断的,在女性的文化里面,这个部分刚好是它的特质。

  •  “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象征比喻在男性文化里也常常用,比如在李后主的词作里。看到落花掉在水中,花在飘零水在流,好像是各不相干,其实是有关系的。落花和流水一直被诗人拿来做象征,可是在这里李清照希望用它来解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的意思是说彼此思念的东西是一样的, 可是只能各自在两地发愁,这是讲她自己, 也讲赵明诚。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种情感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样去排解它都排解不掉。原来在发愁时眉头锁在一起,可是眉头刚刚舒展,心头上的愁又来了。大家会不会感觉这里面可以看到李清照的才华,李清照用字非常的白话,所以今天我们在解读李清照词作的时候,没有像周邦彦那么难。周邦彦太讲究音律,所以他的词语有一点脱离生活。可是李清照最大的好处是她的词来自生活,我觉得这是她最成功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女性的文化生活,她很直接地把它们描述了出来。

  •  我希望大家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当中,一个女性要写自己的私密情感不是容易的事。男人可以,比如假借一个歌妓去写一种思念,柳永就常常做这种事,那没有关系;而女性自己讲就有一点违反妇德, 可李清照是用这个方法在写的。

  •  大家会不会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看到过去女性对男性的思念常常是男性假借女性去写,很少有女性自己直接写出来的,所以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其实是文化史上女性情感文化的一次表白,是这么直接的表白。要评价李清照,先要把她的身份确定——这是一个女性创作者, 你会感到她的作品意义的不同。

  •  阿信说

  •  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的整个文化历史中,女性的创造力事实上被剥削得非常严重,她们在文学史中长期缺席。而李清照,作为正统文化中的女性,其才华没有被社会习俗所扼杀,自信而有创造力地表达着女性文化的丰富与多样。蒋勋认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很少有女性观点,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吧~回答最走心的读者将获得中信出版好书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