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标题:李清照骂大诗人屈原无情无义,难道是为了桂花?)

  • 说桂花,就不得不提到李清照的《鹧鸪天》:

  •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 李清照是一个爱花成痴的人,她曾经为了看花,不惜倒了金樽,拼了烛尽,不管黄昏。在整本《漱玉词》中,易安居士咏梅词最多,可谓是爱梅之至了。她在《渔家傲》中这样赞叹梅花,“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并不乏偏爱地说“此花不与群花比”。不过,在易安的这首《鹧鸪天》中,她却一改素日口吻直言在桂花面前,梅定妒,菊应羞,桂花才是花中第一流。

  • 114088352_1_20171021042829826.jpg

  • 咏梅的这首词,李清照作为新婚之时,那一年她才18岁,正是玉洁冰清的年华,加上她向来自视超凡脱俗,以梅花而自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作这首咏桂词时,李清照全家上下恰逢北宋党争牵累,她与丈夫故此隐居乡里,甚有淡泊世事之意,当然也是以花自喻。

  • 在传统十大名花中,唯有桂花不是以形貌入围,虽没有其他花的“浅碧轻红色”,桂花却凭借它的香韵独立于百花之上。李清照不仅让桂花在中秋时节绝冠群芳,还发了一句牢骚语说“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句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知道桂花品种之类才恍然大悟。

  • 当初所疑的是,屈原的《离骚》、《九歌》、《远游》中屡屡提到桂,为何易安又说“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呢?我想,熟读古籍的易安定然不会糊涂,只是桂至今日,名类太过繁杂,才使得和易安词有了隔阂。

  • 114088352_2_20171021042830138.jpg

  • 好在当今植物种类随处可见,即便是在小区中,也可以见到桂花的四大品系:金桂、丹桂、银桂、四季桂。这四种桂花,从前到后,香味依次递减,以金桂香味最浓,四季桂香味最淡。而屈原所筑的桂栋、所住的桂室、所乘的桂舟、所划的桂棹、所挂的桂旗和所饮的桂酒,都和这四种桂花没有任何关联。

  • 屈原善写芳香之物,他用芳香草木比美人,比如蕙、兰、桂、椒、芙蓉、荪、芷、荷、杜衡、菊都是他常咏的对象。美人所住的地方,是桂栋,撑起桂栋的,是桂柱;美人所乘的舟、所划的棹,也都与桂相关。从这些以桂为名的房屋、梁柱、舟、棹,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判断出,这里的桂一定不是木犀科的桂树。木犀科的桂树以花为香,桂木本身没有任何味道,反而是樟科的几种以桂为名的树,倒是芳香之木。

  • 先说我们常吃肉桂,树皮甘辣鲜美,炖肉是一绝。肉桂学名叫柴桂,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用它来炖肉,故称肉桂。肉桂皮虽然是很好的香料,但只用于药食。而同属于樟科的天竺桂,因树皮木质坚硬耐久,耐水湿,常常被用于建筑、造船、桥梁、车辆及家具制造中。看来,屈原所说造桂栋、桂室、桂柱、桂舟、桂棹的,最大的可能是天竺桂了。

  • 114088352_3_20171021042830263.jpg

  • 那么,《九歌》中所唱的“奠桂酒兮椒浆”有没有可能是桂花酒呢?屈原自己没有说,我们只能推测了。最早可查的文献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离屈原的时代还是比较近的,也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权威的一个楚辞注本。王逸在解释“奠桂酒兮椒浆”这句时,后加注一句很有参考价值的话,“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椒浆,以椒置浆中也。”

  •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没有宋代人那么讲究,制香酿酒都是重重工序。椒浆,就是直接把椒置于浆中;桂酒,也是直接切桂置于酒中。所切者,绝非桂花,而是有芳香气味的桂木。但是,有香味的桂皮多了,除了刚才所说的用于炖肉的肉桂、用于建筑的天竺桂,还有用于药浴的阴香、黔南一带用于药酒的野黄桂以及大名鼎鼎的月桂。这些均属樟科的桂木,要说能与椒在古人心目中比肩的,唯有月桂。在那个崇拜神灵的时代,桂与椒一样,都可以通神明,故此椒桂入酒,以敬神灵。

  • 读到这里,你心头的疑惑一定荡然无存了。李清照的桂花情结,只是宋人喜桂的冰山一角而已。在宋朝,只要是文人士大夫,都在香道上颇有造诣。随意翻开宋人笔墨,就可以窥见其中对香事记录的残影片阕。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杨万里,这些注重生活雅趣的文人更是对香痴迷不已。

  • 114088352_4_20171021042830826.jpg

  • 荼蘼、瑞香、茉莉、素馨、栀子花、柚花、橙花、柑花、桂花、梅花……在百花之中,以桂花香为最,它清可绝尘、浓能溢远,文人们把桂花插在瓶里、榨干汁液做成香珠、曝干了做成香袋、捣成泥蒸成香饼、研成末做成香料、香牌,在香炉里烧了熏屋子,或是挂在身上一颦一笑都有香气萦绕。

  • 从这些用香方式上足以看见宋人生活的精致细微之处。宋朝士大夫们置身于这般雅调中,虽与屈原的“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香道全然不同了,却始终保留着香草美人的情结。大凡天地间灵秀之人,都能感知到花木身上的灵气。就像昨日写完一篇文章之后,读者问我:“是否大凡爱植物的人,身上都有一种善良的本性?”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爱植物的人,都在植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美好。

  • 所以,美好的植物就是美好之人的一面镜子。就如桂花当秋而发,文人们歌咏之,也是在歌咏人性中的芳雅高洁。倘若屈原的时代也有桂花,这位孤贞守正,耿介直节的士大夫不会不注目到它的身影,也许也会像李清照一样,将它比作“花中第一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