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爆红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语出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该词表面上是写词人和“卷帘”侍女的一问一答,道出光阴易逝,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实则是表达了同丈夫的闺中情话,“海棠依旧”表示青春仍在,“绿肥红瘦”却道出作者容颜易老,叶茂花残之感。

  • 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生活在两宋年间,被誉为“千古第一女词人”,那么作为宋朝人的李清照,又是怎么欢度春节的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u=1504587096,3078717671&fm=173&app=49&f=JPEG.jpeg

  • 【贴门神,钉桃符】

  • 《梦梁录》(宋人吴自牧著有一本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市情风物的书)记载,当时的人们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门神和钉桃符的寓意,就是为了可以驱邪避灾,祈求新年好运。门神在李清照生活早年,使用的是打鬼驱邪的道士钟馗,及至北宋末年,门神以唐代名将秦琼、尉迟恭代替,一直流传至今。

  • 钉桃符是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钉挂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桃木本就有压邪驱鬼的作用。五代时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其后书写于纸上,演变成如今的春联。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一部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 u=1137652018,1723101514&fm=173&app=49&f=GIF.gif

  • 【放鞭炮,守除夕】

  • 火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被聪明的宋朝人开始用于军事。当然除夕、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盛行。可以想象,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宋代的除夕夜,听着爆竹之声通宵不绝,是不是也是同样的欢喜雀跃,不能安眠呢。

  • 王安石曾在《元日》中说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见,放爆竹算是宋朝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之一了。 有史料记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单响的、双响的、飞天的、入地的,花样一点儿不比现在少。

  • 李清照小的时候,肯定也爱玩烟花爆竹。

  • 宋人还有除夕夜守岁的习俗。宋朝人袁文的《瓮牖闲评》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 u=1858505350,1229036895&fm=173&app=49&f=JPEG.jpeg

  • 【吃饺子,喝屠苏酒】

  • 饺子原名“娇耳”,是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及至宋代,饺子正式有了新名称“角儿”,也即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吃饺子成为宋朝人表达了,相互祝福的美好愿望。有文献记载当时吃饺子的盛况:“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 屠苏酒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宋代大文豪苏辙《除日》诗曰:“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可见,在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过年饮用屠苏酒,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年俗了。

  • u=266252468,289712023&fm=173&app=49&f=JPEG.jpeg

  • 【白天拜年,夜逛闹市】

  • 宋代的春节头一天,正月初一的第一声鸡鸣之后,爆竹便响彻天空。百姓们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时,要赠送名刺(即名片)。如果自己不能亲往朋友家拜年,要派人骑马到每一位朋友家,连呼数声,留下一张名刺,表示已前来拜年。

  • 春节期间,街头巷尾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坊巷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袜、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入晚“贵家妇女,纵赏关睹,入场观看,入市店饮食,惯习成风,不相笑讶”(《东京梦华录》)。入夜,还有放烟火、赏灯、民间表演,唱戏,驱鬼等许多赏心悦目的活动。

  • u=2144180590,1634747627&fm=173&app=49&f=JPEG.jpeg

  • 如上所述,宋朝人过春节,年味儿浓,滋味儿足,我们今天的春节不一定比宋朝人过得热闹,很多带有浓浓年味的习俗,被时光抛却了。

  • 宋代人如此会生活,难怪李清照的早年时光是那么快乐,正如她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足见她少年时光是多么无忧无虑,自由和快乐!一如少年模样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