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明月佳人》中的李清照形象)

  • 纵观中国历史,那些文人都化作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让后世仰望欣赏,而李清照以女子之身,端立于他们之间,温婉至极,却又不失豪气。不管烟尘如何弥漫,李清照始终如一,是那道优雅含蓄、婉约淡定的彩虹。

  • (一)早读到李清照:一个快活、热情的少女

  • 最早读到李清照,是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快活、热情的少女。

  • 夕阳西下,一位腹有诗书的女子喝了点小酒,似醉非醉间驾着一叶扁舟,跌跌闯闯中来到藕花群中,惊起了一对对栖息私语的鸥鹭,这是一个多么纯真青春的女子。

  •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李格非在朝为官,开明通达,藏书很多;母亲虽然去世,可继母王氏知书达理,视李清照如己出,对她疼爱有加。李清照衣食无忧,喜欢钻到父亲的书房,翻看那些散发墨香的文字,偶尔与女伴聚聚,喝点小酒,耍耍玩玩,或是提笔写写,把一个少女的情怀书写得酣畅淋漓,此时的李清照是一个生长在晴空下的聪慧的女子。

  • (二)再读李清照:一个些许愁怨的女子

  • 后来,我深深佩服她的才情。

  • 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彻底让我惊叹。

  •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结束了幸福的少女生活,十八岁的她嫁给父亲的学生——太学生赵明诚,两人伉俪情深,恩恩爱爱,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李清照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 据说当时赵明诚看到这首诗,在理解了妻子的相思之苦之时,也深深敬佩李清照的才华,于是他连夜作诗,做了几十首后,把自己所写的诗和李清照的这首诗打乱放在一块,一同寄给友人,谁知友人回复,这些诗中唯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最好,赵明诚一下子心服口服,对枕边这位女子敬佩有加。可见,李清照她不仅性情至真至纯,而且才华确实非同一般。

  • (三)后读李清照:一个懒与梳洗女子

  • 当然,后来读到《武陵春》,我就心疼难过,任由泪水肆虐。时光给予李清照的,花前月下已成过往,只留下颠沛流离,形单影只。

  • 何人何事,让一个女子懒与梳洗打扮,原来,与她深爱的丈夫赵明诚不幸去世。俗话说得好,“女为悦己者容。”亲爱的人走了,就没有心情梳头化妆。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外族入侵,国土沦陷,狼狈逃窜,流浪中故乡不在,亲人已去,自己与丈夫辛辛苦苦收集珍藏大半生的文物一一散失了,这个柔弱的女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到处飘零,碰到一个熟人想要说话,却先泪流满面,这如山重的苦难,深深地压在这个瘦弱的女子肩上。双溪舴艋舟,的确载不动这许多愁。

  • 每次看到这句,我都不忍读出,那么一个欢快至情的女子,为何岁月会把这种种灾难都让她一一承受?我真恨老天的无情,一个五十三岁的老人,没有孩子,失去丈夫,经济拮据,面对国破家亡,心爱之物遗失,孤苦无依中该如何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

  • (四)复读李清照:一个红尘中与时光握手言和的女子

  • 可是,李清照没有倒下,我们读到了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最爱的还是她的那首大气执着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这首词别无枝蔓,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用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正如李清照一生为人,坦坦荡荡,不假雕饰。是呀,身为女人,李清照面对丈夫赵明诚纳妾,她有过焦虑,有过不安,可她知道自己没有给赵明诚留下一儿半女,俗世看法很多,就说服自己,不再烦恼,坦然接受。

  • 当身心疲惫,遭遇国破家亡之后,李清照曾一度想要寻求安稳,渴求庇护,张汝州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闯入她的生活时,她以为可以与之携手,共度余生,可一旦认清张汝州的贪婪虚伪后,李清照宁愿做牢,也要离婚,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需要多大的勇气?这是一个多么坦荡豪情的女子,任凭风雨飘零,世事艰难,仍不改初心,寻寻觅觅。

  • 就这样,把着酒杯,读着李清照,红尘流逝中,一步步靠近她的心,这么一个至真至纯、才华横溢、大气坚贞的女子,半生烟雨,半生飘零,经过狼烟烽火、流离失所,依然与时光握手言和,拥有一颗多么淡定、宽容、被爱充盈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