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李清照22.12.4-1.webp.jpg

本节书籍: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艾朗诺著

学习重点:

1、《才女之累》和李清照生平

2、从《才女之累》到作者艾朗诺

3、复盘李清照的两次婚姻

4、李清照的人生给现代女性的两个重点启示

说到李清照啊,其实一直以来,这位才女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被严重地标签化解读了——


·有人说,李清照是“赌神”。因为她在一篇文章,叫做《打马图序》中,坦露了自己精通赌博,并且列出了20多种赌博方式,还开创了“新玩法”,相当会玩。


·有人说,李清照是“酒鬼”。因为在她流传至今的所有词中,有一半都提到了喝酒。光是我们学过的,就有不少,比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还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还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所以啊,就有小伙伴儿说,李清照要是生在现代,那一定是妥妥的“夜店女王”啊。


·更有人说,李清照是喜欢“小奶狗”的典型代表。因为她49岁的时候,嫁给了她的第二任丈夫——30多岁的张汝舟,可比她小十几岁呢。


这些标签啊,或多或少地,带着偏见和误解。


我们今天解读的这本书呢,叫做《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这本书是历来解读李清照的所有著作当中,数一数二的中肯之作。


借助这本书,我想为你还原一个历史书上没告诉我们的、没有被现代人过度解读的、真实的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经济非常发达。同时期的欧洲,正处于中世纪,教皇和皇帝还在争“到底谁是老大”的问题。


书籍《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中提到,在汉代的大富翁,如果搁到宋朝,那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名中产。宋朝一个中产的财富,是汉代同阶层的10-30倍!因为有钱,宋朝人比较会享受生活,他们喜欢养宠物、插花儿、逛公园、看演出,夏天会吃冷饮,而且还每天洗澡——要知道,同时代的欧洲人几乎是不洗澡的,宋朝人还知道用牙刷和牙粉清理牙齿。


宋朝人活得那是相当精致了!以至于现代很多人都说,最想穿越的时代,就是宋朝。


经济上富足,政治上可不太稳定,这时候的北宋已经彻底废除王安石新法,正在从繁荣走向衰亡,这也直接造成了李清照下半生的颠沛流离。


简单介绍完了宋朝,我们回过头来说李清照。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叫李格非,是苏轼的得意弟子,担任的官职是礼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副司长。古代官职的级别有九个级别,礼部员外郎在六品左右。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是知书达理的名门之后。李清照的外公是一位宰相。李清照的老师叫晁补之,是大名鼎鼎的“苏门四学士”之一。


这样的原生家庭,算是相当优越了。所以,李清照小时候就受到熏陶,读了很多书,她的文学底子就是在这个时期打下的。她不仅读书多,而且天分也好,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诗作词,受到很多文坛前辈的认可和夸赞。


李清照少女时期,跟父亲一起生活在当时的首都——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大都市的文化氛围啊,一下就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那首著名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这首词可以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一问世就轰动全城,也标志着李清照开始在北宋的文化圈里崭露头角了。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跟当时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了婚。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和李清照的父亲差不多,也是朝廷的高级官吏。所以李清照的第一次婚姻,算是门当户对的政治联姻。


当时赵明诚还在太学里念书。在这里跟大家普及一下“太学”这个概念啊,北宋的太学,是国家最高的教育机构,它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国家未来的管理者。


所以,只要能考上太学,后半辈子的饭碗一定不会太差。


赵明诚还在念书,那小两口就只能初一、十五学校放假的时候,才能见面。每次放假回来,赵明诚要去当铺典当几件衣服,就是为了能去古玩市场淘点宝贝回来,跟李清照一起把玩欣赏。


赵明诚从太学毕业之后,也跟父亲一样,走上了仕途。这个时候,小两口就有了经济来源,但他们的大部分花销还是集中在购买古玩字画上。


直到这个时候,这对夫妇的新婚生活都是处于日常撒狗粮的状态。虽然过的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官二代的奢侈生活,但夫妻俩至少吃喝不愁,而且有共同的爱好,小日子过得也有滋有味。


但是好景不长啊!婚后第二年,也就是李清照十九岁那年,小两口就经历了第一次危机。而且,当我们纵观李清照的整个人生,这一年也是她人生的分水岭。往后的日子,可以说是打击不断,一年更比一年难。


李清照和赵明诚是政治联姻,两家父亲又都是朝廷里当官的,难免就会牵扯到党派之争。当时,朝廷里有新旧党两派,刚好李格非和赵挺之就处于对立的两派。


两派之争,必有输赢啊。结果就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罢黜官职,逐出京城。不仅如此,皇帝还明文规定,宗室官员不能跟像李格非这样上了黑名单的家族联姻。另一方,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倒是一路升迁。


而根据皇帝的诏令,李清照作为黑名单家族的女儿,不可能留在京城。于是,李清照离开了汴京回到老家。夫妻经历了两年的异地恋。

这还不算是糟糕的,第二次打击紧跟着就来了。

没过几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也栽了——他在另一次官场争斗过程中,败北,被迫辞官回了老家,几天之后就病逝了。赵明诚兄弟三人全部被罢免官职。这时的李清照,才二十三岁。


赵家三兄弟被遣返老家青州,一待就是十年。直到李清照三十四岁那年,赵明诚收到了被平反的通知,立刻赶往他乡做官。看上去是好消息吧,但坏消息也随之而来,赵明诚很快在外地纳了妾,李清照的词里,有了哀怨的影子。


1129年,当时的赵明诚在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当知府,就相当于今天的南京市长。当时金兵继续南下,在战乱中,赵明诚这个市长居然弃城逃跑了!不仅弃了城,把老婆李清照也一起扔下了。那年李清照四十五岁,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历史书上只告诉你李清照格局开阔,但没告诉你的是,这首诗里的悲愤,竟然来自于自己的丈夫。


在逃亡期间,赵明诚病逝了。


失去了丈夫,又加上战乱居无定所,李清照带着那些跟丈夫一起收藏的金石字画,又害怕途中被人抢走,总之是过得提心吊胆。

李清照22.12.4-2.webp.jpg

我们总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但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李清照不但没见着彩虹,很快又迎来了人生的第三次打击。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带着夫妻毕生收集的所有文物,一直投奔在各种亲戚的路上。49岁时,李清照来到杭州,遇到了她的第二任老公张汝舟。


张汝舟当时三十来岁,比李清照小十几岁,学问也做的不咋样,只是个进士而已,但花言巧语的能力还不错,意图很明显,他想独占李清照的那些值钱的收藏品。另外,李清照的弟弟也极力促成这桩婚事,意图也很明显,他不想给自己的老姐姐养老送终。


所以啊这桩婚姻,基本上可以定性为一次“骗婚”。


婚后不多久,张汝舟发现,自己好不容易骗到手的女人,竟然啥也没有。原先的那些收藏品,已经在战乱中,丢的丢,散的散,基本不剩什么了。


骗婚男的愿望落空,很快就原形毕露,不断地对李清照谩骂,甚至是拳脚相加。


按照我们今天的思维,家暴不能忍啊,赶紧离开他啊!但李清照生活在距今八九百年的宋代,怎么能随随便便说离婚呢?这不仅不被舆论允许,甚至连法律都不允许——宋朝的法律规定,女人告男人,无论对错都要坐牢两年。


但李清照最终还是把张汝舟告了,经历了一番波折,终于重获自由。


李清照的晚年时光,在独居的生活中重新获得平静。

造成这些打击的原因,有客观因素,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政局变动、战乱、遇人不淑,等等。主观因素也有很多,可以说主观因素大于客观因素。


可能你要说了,“李清照有什么问题啊?她不过就是运气不好,生不逢时罢了!”千万别误会,我不是要说李清照的不好。而是她的性格,和她骨子里天生的东西,就注定了她这辈子不会太轻松。


如果我们能搞懂这一层,我们对李清照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也会真正地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用“伟大”来形容她。


对我们自己的人生选择也会有非常大的启发。


其实这些认识啊,也是我在看完这本《才女之累:李清照接受史》之后,才有的新启发。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李清照的研究专著,虽然是史学著作,但是却并不难懂,读起来十分流畅。作者艾朗诺是一位美国汉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汉学讲座教授。这位学者对汉学的研究非常深入,专攻的是宋代史学文化这一块。


艾朗诺参与撰写了《剑桥中国文学史》,还翻译了钱钟书的《管锥编》——要知道,钱钟书的《管锥编》可是相当地深奥,连中国人都不大能看懂啊,传说金庸老先生就曾经拿着《管锥编》,老老实实地跟钱钟书说,好多地方看不太明白。而这么难懂的书,艾朗诺却把它翻译成了英文,足以证明,艾朗诺的汉学功底相当深厚。


艾朗诺在写李清照的这本《才女之累》的时候,结合了海量的资料,经过严密的分析论证,还原出了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李清照。


近千年以来,几乎每一个朝代和时代,都对这位才女有着不一样的评价。所以,书的副标题又叫做“李清照接受史”,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李清照,是穿越了层层的偏见和误解,才最终被大家接受的李清照。

艾朗诺的这本书里,主要从三个方面还原了李清照的真实形象,刷新了我们对于李清照一直以来的错误认识——

一般来说啊,后世的研究者会直接从李清照的作品中去想象、推断她本人的经历和遭遇。


打个比方,李清照在《浣溪沙》这首词中,描绘了一名寂寞的闺阁女子。于是就有学者推断了:这个少女李清照啊,一定是怀春了!而且还根据词里的一些风景描写,煞有介事地推断出了地点,然后就定了性——这首词是少女李清照在哪儿哪儿的怀春之作。

李清照还有一首词,叫《减字木兰花》,大致意思就是说买了一盆花。学者又开始推断了,说买了花的人啊就是李清照,而且她买花呢是为了跟老公赵明诚一起欣赏的。然后结论就是,李清照是个对生活美学特别有要求的女人,她对花的欣赏,就代表了对自己青春的珍视。


这种研究套路是不是特别像我们上学时候做的阅读理解题?完全属于生拉硬扯,强加意义。


艾朗诺一针见血地指出:词这种文学体裁,存在着大量的虚构和想象,它不是记日记,全写自己。


所以,不能把词的内容当成是真实发生的事,更不能直接对应到作者身上去。

第二部分,艾朗诺在《才女之累》中,让我们看清了,李清照不仅在她生活的宋朝,饱受争议,而且在后面的每一个时代里——元、明、清、民国、现代,后世人对她的评价都有局限性。


看了这部分,你会觉得在古代当一个才女真的是太难太累了!不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风光,而且背后的代价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南宋之后,流行的是“程朱理学”,凡事都要扯上道德。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和闪婚闪离,就成为了她人生的一大污点。评论家在评论李清照的时候,总要扯两句“晚节不保”之类的话。


到了明代,对女性的礼教束缚就更严格了。明代的评论家说到李清照改嫁这件事的时候,全都是强烈谴责,巴不得把她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们要知道,李清照之所以在死了之后的很多年,热度都没有减退,人们一直在议论她。一方面是因为,她的私生活严重违背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呢,是因为她的作品,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啊,这是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的。


所以,到了清代,评论家们直接把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篡改了,说李清照根本没有再嫁,也不存在什么闪婚闪离。你看,多么荒唐!


对于“李清照到底有没有第二次婚姻”的这种无聊争议,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直到1980年,现代学界才有了比较统一的看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还原出来的李清照的形象。

艾朗诺写的第三部分就更颠覆了。我们上了那么多年学,李清照在课本上一直是婉约派的代表,一说到她,就是“人比黄花瘦”,“凄凄惨惨戚戚”,简直就是北宋的林黛玉啊。这种先入为主的标签,已经成为了我们对于李清照的刻板印象。


艾朗诺研究了李清照的所有作品,包括:《词论》、《金石录后序》、《打马赋》,等等。他发现李清照并不是一个只知道伤春悲秋的文弱才女,她有着不亚于男性,甚至超出男性的政治见解。她的作品里也同样会写国家大事。


其实这不难理解,人在少年时期都爱做梦,伤春悲秋也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前面说了,十九岁是李清照的人生分水岭,这之后她独自面对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打击。人不可能是不成长的。尤其对于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她在经历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变故之后,思想和作品的风格也一定会随之改变。


比如,李清照有一首诗,叫做《咏史》,歌咏的咏,历史的史。这首诗里有见解,有学识,还有对现实政治的讽刺,连道学家朱熹都赞不绝口。


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那首《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对当时时局的隐喻,而且文风刚健,完全不像是出自小女子之手。

李清照22.12.4.webp.jpg

李清照晚年的时候,还创作了一系列以“打马”为主题的作品,打马是宋朝的一种博弈游戏。后世人对这一系列的作品,误解最深,大家会直观地认为,李清照爱玩、会玩、是个赌鬼。实际上呢,她隐喻的是对宋朝的军事和政治的不满。


艾朗诺得出的结论,还不仅仅是这些。在他的分析下,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李清照是如何孤身一身守护家庭财产、争取个人自由的;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她是如何凭借作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的。

艾朗诺在《才女之累》这本书里,从三个方面刷新了我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当我们带着对李清照的这些新认识,再去重新复盘一下李清照十九岁以后的人生,尤其是她的两次婚姻,就会发现李清照的另外一面:她绝不是我们一直以来看到的那个简单的才女。

首先,我们来说李清照的第一次婚姻。

李清照和赵明诚,相伴了二十八年,直到赵明诚病死。每次提到赵李二人,大家总是会说:神仙眷侣,琴瑟和鸣。没错,在他们婚姻的前半段,确实过的还不错。我们在前面也说了,他俩的日常生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撒狗粮啊,夫唱妇随,特别甜蜜。


但二十八年的婚姻,也不可能天天撒狗粮啊。在本书作者艾朗诺的解读下,赵明诚也有并不那么温良的一面。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两个细节。

在李清照的父亲被罢官之后,李清照也被逐出汴京,和赵明诚处于两地分居状态。在这两年里,李清照写了不少表达相思的诗词。


比如那首《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把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看完了,没get到娇妻的相思之情,而是大赞“好词”。然后立刻闭关在家写作,挖空心思准备写一首新词超越李清照。据说写了50首,然后把妻子的词夹在其中,问朋友哪一句最好。朋友看了半天,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被贬回青州的十年里,虽然不得志,但生活还算安稳。夫妻俩常常玩赌书游戏。游戏的要求,是要说出某一件事记载在某一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说中的人奖励一杯茶。据说,李清照是赌书游戏的常胜将军。

纳兰词里有一句,叫做“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里面提到的“赌书泼茶”,就是来源于这里,可见这是文人圈里理想婚姻的场景。



但在赵明诚眼里,就未必了。

这些段子被流传成为夫妻恩爱的佳话。可是,站在赵明诚的角度来看,面对好胜心强烈的学霸妻子,没有心理负担是不可能的。

这种你追我赶的学习型家庭氛围,可能并不会让人舒适和轻松。尤其是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下,李清照的才华其实并不能为婚姻的幸福加分。


如果说,这些段子里有后人揣测的部分,那接下来,再给你说两个更真实的细节。

赵明诚被平反之后,前往莱州做官。李清照随后也前往莱州和丈夫相聚。


这一年,赵明诚事业正得意;李清照38岁,没有子女。宋朝虽然经济发达文化开放,但对女性的要求依然很严苛,李清照的压力可想而知。


而且在宋朝当官的家庭啊,一般都有纳妾的习俗,比如:苏轼、欧阳修都纳了妾,赵明诚也同样跟随了前辈的脚步。李清照心里,不在乎是不可能的,但作为一个没有子女的人,她又有什么理由阻止丈夫纳妾呢。

在赵明诚做官期间,有人带来一副唐朝阎立本画的图,赵明诚利用职务的便利把这幅画借走不再归还。赵明诚一生喜欢收藏金石字画,但他再也不像当年一样拿自己的衣物典当去买画了。青涩少年成了油腻大叔,以李清照的骄傲个性,失望也就可想而知了。


真正对夫妻感情影响巨大的事件,是我们在之前讲过的。


时任当时南京市市长的赵明诚,遇到了叛乱,立刻自己先逃了,不仅丢下了全城的百姓,也丢下了结婚二十七年的妻子李清照。

综合来看,李清照的第一段婚姻,如果说全都是幸福和谐的画面,那是不客观的。


我们只能说,有小两口的甜蜜,也有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但也有矛盾和冲突的存在。


说到底,作为才女的李清照,也经历了每一个普通女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

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可以称为是一场骗婚。


婚后不多久,张汝舟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了,多次要求李清照变卖古玩字画;另外,张汝舟为了骗取官职,还谎报信息。


这些完全超越了李清照的道德底线,她提出解除婚姻关系,张汝舟拒绝了。那么,如何结束这段错误的婚姻,同时还能合理保护自己的财产呢?


李清照准备起诉丈夫张汝舟。


但依据宋朝的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都要坐牢两年。就算是顶着牢狱之灾和舆论风暴,李清照也毅然这么做了。她的勇气实在不是常人能及的。


但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李清照并不是以离婚提出诉讼,而是指控她的丈夫渎职,说张汝舟多报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非法获得了免试的资格,骗取了功名。这个罪名看起来不大,但很快地,张汝舟就被贬到偏远的柳州去了。而宋朝的法律同时又规定了,如果丈夫被流放,妻子不但可以离婚,而且可以保有属于自己的财产。


于是,李清照顺理成章地解除了婚姻关系,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经过这场难堪的婚姻之后,李清照在南宋的社交圈里是很难混下去了。面对大家的嘲笑和八卦,你觉得她会怎么办呢?哭哭啼啼还是上吊投河?


都不是。


经历了这一系列的灾难后,李清照的意志并没有消沉,对诗词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她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这几年也是李清照一生最高产、最具创造力的阶段。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她写下了非常多重要的作品,其中最知名的就是《金石录后序》。


既然与张汝舟的婚姻被判处是无效的,那李清照就自然还是赵明诚的遗孀。重新和赵明诚“关联”在一起,才是获得生存可能的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点,李清照看得很清楚。


她创作了很多歌颂朝廷的颂诗,还有一些吉祥的对联敬献给皇帝和皇后,刷了一波存在感。另外,她向南宋朝廷敬献了自己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收藏品。


总之,这些努力没有白费,效果很明显。按照《才女之累》作者艾朗诺的研究,晚年的李清照,不仅恢复了赵明诚遗孀的身份,也重新回到了贵族阶层。


我们今天在说到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时,不免总是会带着怜惜的心情,觉得她遇人不淑,被骗了,还做了牢,怎么这么倒霉啊。


我们不要仅仅只看到这些,大家不觉得,李清照在第二次婚姻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勇气和谋略吗? 人生在世,谁都不能保证不犯错啊,谁又能每次都看人不走眼呢?如果说被骗已经成为定局了,那么,如果逃脱这场骗局,才是李清照教给我们的实用指南啊!


复盘完了李清照的两次婚姻,她的人生给我们现代女性带来哪些启发呢?我觉得至少有两点。

在古代,才女是不被理解也不被接受的,“才”只应该是“女”的一种点缀和修饰。人们一方面觉得女人应该知书达理,一方面又严格不允许女性书写自己的作品,尤其是不允许女性的作品被发表、被公众阅读。比如,《红楼梦》里的女孩子听说她们的诗词传到外面去了,觉得很不好,有一种被窥视的感觉。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对于古代大多数有才的女人来说,写诗作词,只是一种消遣。


但在《才女之累》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李清照把文学看成是自己生命的意义,她觉得自己存在的目的就是对创作的热爱,不论结果怎样,她始终是把文学当成自己终身的事业来看待的。仅凭这一点,就把李清照和同时期的其他才女们划分开了。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去想一想,之前我说到了:李清照的性格和骨子里的东西,就注定了她的一生不会太轻松,她不可能去选那些特别好走的路。


就是这个原因,她对于创作的渴望和野心太大了,常人根本无法理解。


比如:她写过一篇《词论》,对同时代的男性词人们进行了非常犀利的点评,并且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写的非常好,但当时的甚至后世的男性评论家们却只认为她狂妄自大。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不被理解的——才华不被理解,婚姻不能称为幸福,她几乎是单枪匹马地站在整个时代的对立面,孤独寂寞是一定的。但你如果觉得她没有乐趣,那就错了。她对于创作的渴望,她在创作中得到的乐趣,寄托的感情,是巨大的。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文学和艺术对于观众是欣赏,对于作者却是一个人的寂寞和狂欢,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天才很少有幸福的,而幸福的人,也很少有颠覆世界的大作为,每一种生活都有各自的精彩和缺憾,完满几乎不存在。

鉴于这一点,李清照给我们提供的第二个启示就是:如果你想拥有普世的幸福,那么记住,看清时代,并且不要超越时代太多。

我们今天解读的这本书的副书名,之所以叫《李清照及其接受史》,就是因为,世人接受李清照是有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的。李清照在每一个时代——宋、元、明、清、民国、现代——都分别有着不同的解读。


虽然放在今天,我们不难理解李清照的作品和生活,但我们回头想一想:九百多年前的社会环境,有几个人能懂她的创作热情?几个人能懂她在婚姻中感受到的寂寞?又有几个人能接受她的生活方式呢?

所以,不被接受是必然的。


客观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偏见,这是我们生活在今天的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的。

如果我们想要拥有现实的幸福,就记住:先要看清时代,然后不要超越时代太多。就算你有超凡脱俗的才华,也必须有入世的智慧,才能幸福啊!


1、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在十九岁那年。之后她遭遇了三次人生挫折:第一次来源于父亲被罢官;第二次来源于丈夫赵明诚被罢官、并且在战乱中病逝;第三次则来源于张汝舟的骗婚。


2、艾朗诺在《才女之累》这本书里,从三方面刷新了我们对李清照的认识:首先,她是一个及其热爱创作,并且能够把创作和生活分开的人。其次,改嫁和闪婚闪离,这两件事让李清照在死后的很多年中,一直饱受争议和误解。第三,李清照不是传统的婉约派,她的学识和思想在很多时候是超越男性的。


3、我们复盘了李清照的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并不全都是美好的,她也经历了每个普通女人都会面临的问题;第二次婚姻虽然是被骗婚,但却体现了李清照的勇气和谋略。

4、从李清照身上,我们每一个现代女性至少能获得两点启示,或者说两种选择:如果你想要立志成为最厉害的人,修炼的第一项,就是耐受寂寞。如果你想拥有普世的幸福,那么记住,看清时代,并且不要超越时代太多。


中国上下五千年才女很多,但当得起“千古第一才女”的名号,只有李清照。这本《才女之累》我很喜欢,大家也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启发。


好了,这期课程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