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一个很低很卑贱的位置。在男权社会的男人们的眼中,女人是战利品,女人是礼品,女人是玩物,不会有也不该有独立的人格意识,只需要遵守三从四德,规规矩矩唯唯诺诺为男人服务就行了。在这样的环境里,若是有一个女性有自己的一番见识,有自己的一番作为,那是相当不易的,也势必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image.png

  •  正史是男人们的历史,但也不缺乏女人的影子,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也大有人在。他们或是妹喜妲己之类倾国倾城的红颜祸水,或是吕后武后之类纵横捭阖的蛇蝎权妇,或是孟母孟光之类顺应正统的慈母节妇,可当我们提及这些女性时候总不是一种很释怀的感觉。

  •  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文学家,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难有来者的伟大女性。她以自己的思想和魅力在男性社会里注入了一股清流,历千年而不衰。李清照的伟大作品映着他伟大的独立人格,在乱世中是一个伟大的异类。梁衡先生称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的确,她的美,不在只言片语,不在音容笑貌,是一种超尘绝俗的魅力。

  •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第一个词是女性,一个少有的有见识有思想的女性。李清照作品中特有的女性视角、女性的细腻情思是其他婉约词人所不及的。词由五代而来,一开始主角都是女性,写女性的日常生活,女性的心思,而作者往往又是阴阳怪气的男人。晏殊、柳永的婉约词写的再好总还是比不上李清照的,因为他们是男人,再深入女性生活、再怎么观察也不会比李清照更了解女人。花间词写女人多用华丽辞藻,极尽奢靡,其实写不出真谛,李清照的“却把青梅嗅”胜的过千句“鬓云欲度香腮雪”。第二个词是赵明诚。赵明诚是李清照的丈夫,给了他前半生幸福的人。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无比幸福的,过的是无忧无虑的贵妇生活,和丈夫情投意合相濡以沫。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一样的兴致。他们的生活充满情趣。纵然赵明诚也历经宦海沉浮,但他们始终不离不弃同舟共济。很多人把南渡看成李清照生活的转折点,其实不然。李清照一介女流,国破的痛苦是远比不上家亡。北宋灭亡初期赵明诚还在世,那段日子虽然苦,但有爱人在身旁她都是毫无怨言的。直到赵明诚撒手人寰,李清照孤苦无依,四处流浪,凄凄惨惨戚戚,她的幸福才正式宣告终结。在李清照晚年孀居的日子,支撑她的还是当年他们共同的金石爱好。赵明诚是李清照一生最大的依赖,最爱的那个。第三个词是改嫁。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李清照一生的污点,实在是肤浅。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女人在丈夫死后改嫁再正常不过了,那个时代的女人也是一样,只是那时的风气不一样罢了。可以肯定的是,李清照对张汝洲没有半点爱的,哪怕是决定嫁给他,说不好听的只是一种利用罢了。年过半百的李清照孤苦无依,需要一个男人的肩膀,没有张汝洲,还会有别人。李清照在婚变之后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生活过的没有希望,最终一人惨淡而终。改嫁和婚变毁了李清照的的后半生,也成了她后半生直至死去的都无法抹去的阴影。


  • image.png

  •  宋神宗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李格非,进士出身,精通经史,长于散文,“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至提点刑狱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之孙女,亦善文。这样的家庭环境成了李清照成长的肥沃土壤。父亲渊博的才学,刚直的性格和开明的思想都深深的影响了李清照。由于家规宽松,李清照不用奉行三从四德,李格非也在意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屁话,这让李清照有了自由的学习环境。李清照聪明乖巧,举一反三,很小便学有所成,犹胜男儿。她少女时代作的词在士大夫之间都能广为流传,成为当时有名的才女,“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和“绿肥红瘦”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对政事,李清照也有一番自己的见解,李格非自然欣慰不已,只可惜女儿非男儿。

  •  少女的李清照天真无邪,可爱活泼。在她的词中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情致,让人向往。这时期她的词多是对她这阶段生活的描写,渡船,采莲,秋千,打马,踏青,在别的女孩在闺阁做绣花女红的时候她在自由的天地里徜徉。同时她的词中也有一种淡淡的愁,这种愁是调皮的愁,娇羞的愁,无中生有的愁,“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小儿女故作深沉的愁,愁的是自己的孤独,愁的是情窦初开无人诉,愁的是对现实幸福生活的不知满足。少女情怀,青春萌动,体现在李清照的词里让人心醉不已。

  •  我们有理由猜测李清照和赵明诚在结婚之前就已经相识了,相识的时间地点缘由等等八卦还有待考证。古代的婚姻向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婚也是遵循这个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北宋自始至终党争不休,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属于改革派,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作为苏轼的弟子自然属于保守派。没有那个媒人会这样的自讨没趣,赵挺之和李格非也不会吃饱了撑的主动与改革派结亲。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必然是有着他们自己的努力的,或许他们早就情投意合,私定终身,最终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下最终走到了一起。

  •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赵明诚做了个白日梦,梦到了一些事情。于是找其父解梦。梦的内容是十二个字: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挺之一听就知道了儿子的心思,谜底就是四个字:词女之夫。这分明是赵明诚在告诉自己的父亲自己喜欢上了一个女词人,叫父亲替自己提亲。而当时的汴京乃至整个大宋的著名女词人除了李清照之外,还有其他人吗?

  • image.png

  •  我不妨把我臆测再放的大胆些,一首《点绛唇》就是赵明诚去李家拜访时李清照情动所作。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大家闺秀,晨起秋千,慵懒可爱,当看到心爱的人来了,心中立刻激动的忐忑不安了,害羞的逃走了,怕情郎看见还没有梳洗的自己,慌忙中连金钗都滑落了。行动上是逃走了,其中内心里有忍不住回首多望一眼,偷偷的倚着门,却把青梅嗅。一个少女的可爱调皮,天真活泼,对于爱人的娇羞,沉浸于爱中的甜蜜都在这几十个字中一览无余,在爱中的人从来都是不善于掩饰自己的幸福的。

  •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建号“建中靖国”,对朝内的新旧党争采取折中政策。这使得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矛盾不再那么的尖锐,也使得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结合成为可能。次年,18岁的李清照和21的赵明诚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

  •  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是那么的幸福,上天对李清照是极其眷爱的。给了她优越的家境,给了她渊博的学识,还给了她完美的爱情。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后生活甜蜜似糖自不用说,两人郎情妾意,好似神仙眷侣。因为赵明诚的原因,李清照很快也迷上了金石的收集和研究,甚至在某些方面的造诣要高于赵明诚。两个相爱的人还有了相同的爱好,生活内容自然离不开金石。外人看来两个人痴傻于一物而无心思于情爱,其实当他们共同对着一副字画闲棋品茗时,爱情也在升华。俗人,自然看不懂。虽已为人妇,但李清照娇羞不改,洒脱不变,对于自己的幸福也毫不掩饰。《减字木兰花》是她婚后生活的最佳反映:

  •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  好一个如花的俏妇,好一个调皮的少妻,花面奴面相映红,最美的是恩爱。

  •  虽然结了婚,但是赵明诚还是太学生,还得按时上课,每月只有几天的假期,所以李清照饱受相思之苦。另一方面为了金石收集夫妻俩经济拮据,虽然两人都是高干子弟,但不是那种典型的纨绔之流,也没多少积蓄,所以他们的生活也过的很清贫。但是这并不能抹去他们的幸福。赵明诚每次放假回家,总要陪李清照出外淘宝,流连于大相国寺的金石集散地,每每流连忘返。两人踏雪寻梅,常常为了鉴赏一副画而至三更天。这样的幸福又岂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 image.png

  •  与所有蹩脚的故事一样,幸福总不会场景,好景总不会太长。

  •  奸臣蔡京上台后,新旧党争开始激化,元佑党人几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李清照的父亲自然也不例外。赵明诚的父亲作为改革派的代表受到重用,成为迫害保守派的急先锋。一方面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贬回到山东老家,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加官进爵,这让李清照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不忍看见老父亲就这样黯然离开官场,更不能接受打压的父亲的人就是他的公公。她心有怨恨,写信给赵挺之,信中提到“炙手可热心可寒”和“何况人间父子情”。信中对公公表示了不满,希望公公为自己的父亲开脱和帮忙。这在当时轰动了京城。一介女流,敢于对自己的公公说出那样言辞激烈的话来,实在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识的。可惜,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不平静的只是李清照罢了,写给公公的信没有回音,而丈夫赵明诚也毫无动静。也许有人会责备赵挺之的冷血和赵明诚的无能,其实他们都是无可奈何的,朝中大权掌握在蔡京手中,赵挺之也无能为力,而赵明诚又能做什么呢?跟父亲哭闹吗?显然不可能。赵明诚对新旧党争没有半点兴趣,照旧冒险搜集苏轼等人的字画,这多少给了李清照些许的安慰。

  •  赵挺之的好日子也没能持续多久,不就便厄运来临了。新党排挤完旧党,自己内部也起内讧了。蔡京再次上台后把赵挺之挤出朝野。赵挺之一腔郁结,数日便病死,这下树倒猢狲散,赵家由此衰败。赵明诚兄弟三人甚至被诬陷入狱,最终又无罪释放。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得收拾行囊,离开汴京,回到老家山东青州。

  • image.png

  •  青州十年是李清照最幸福的十年,虽然此时赵明诚的政治生涯处于最低谷,虽然他们生活困苦而百无聊赖,但毕竟,两个相爱的还是在一起的。女人对爱总是自私的,总希望自己的爱人永远陪着自己,永远和自己在一起,李清照亦是如此。青州十年,李清照和赵明诚抛开俗世的纷纷扰扰,两个人一心埋头金石研究,感情越发的深厚。患难夫妻,相濡以沫,日子虽苦也觉得甜。在青州没有俗世的喧扰,没有政治的黑暗,也没有各方的压力,亦没有城市的嘈杂,李清照和赵明诚可以在混杂喧闹的天地间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甜蜜。

  •  青州十年近乎隐居的生活结束,赵明诚再次出仕。公元1121年,朝廷任命赵明诚为莱州知州。有了公务的赵明诚不再有那么多的闲暇时间陪李清照,李清照一人也变得孤独。从曾经如胶似漆一下子到一人独居,李清照很是不习惯。每日里百无聊赖,再也没有人陪着她一起高雅,没有陪她一起踏雪寻梅了,心灵的落差是显而易见的。在莱州的一段日子里,李清照写了很多很沉闷的诗词也抒发心中的郁闷,但说到底都是小儿女的小脾气。

  •  身份地位提高的赵明诚也学起了一般的官僚,蓄养起了侍妾和歌姬,享受起了奢靡。现在我们用同情李清照的眼光来看可能会对赵明诚的这种行为很是不满,但事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蓄养歌姬是宋朝官场的一种风气,尤其是自诩风流之士的文官,更是无一例外,苏轼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女人朝云曾经就是他的侍妾。赵明诚虽然蓄养侍妾和歌姬,有了李清照以外的女人,但是他并没有冷落李清照,因为他们还有共同的金石追求。赵明诚在淄洲任上的时候,一次偶然机会得到一本白居易亲笔书写的《楞严经》,相当兴奋,他立刻骑马回家找李清照一起品鉴,两人边看这幅字便品名茶小龙团,一直看到三更天,夫妻感情可见一斑。

  •  最令李清照感到不安和隐痛的是另外的原因,那就是他们老无子嗣。赵明诚除了李清照以外还有别的妾室,但一直都没有孩子,这明显不是李清照的原因,可是在那个社会,在那个时代,在那个风气下,无后的罪名总是由女的来承担。纵然赵明诚从来没有因为此事说过什么,纵然赵明诚不会抛弃李清照,李清照自己心里还是会深深的自责,同时也有点害怕,害怕被抛弃,女人总是敏感而脆弱的。在当时的很多金石专著中,人们总是惋惜赵明诚无子嗣继承文物,这让李清照陷于深深的痛苦和折磨之中。她无从辩白,也无人可诉,一个人默默流泪。

  • image.png

  •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虏徽钦二宗,史称“靖康之变”。李清照和赵明诚顿时成了无家可归之人。虽然所在的淄州还未被攻占,但是李清照知道,更苦的日子就要来临。这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病逝于江宁,按照官制,赵明诚免去官职赴江宁奔丧。赵明诚求之不得,正好借此机会举家迁移,准备到离皇帝更近的江宁定居。李清照去青州老家运送文物,不料青州发生兵变,郡守被杀,赵明诚和李清照收藏的文物也归于一炬。李清照本人为了抢救仅有的珍稀文物几次入险,最终死里逃生,一家人在江宁得以团聚。

  •  不久,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知府。江宁乃军事要地,可赵明诚却不思进取,每日里依然是搜集金石文物,不问正事。至于李清照方,自然也是无暇顾及。单倒是冷落也罢了,赵明诚还做了一件大大的错事,让李清照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公元1129年2月,江宁御营统制官王亦密谋造反,被赵明诚的部下李谟知道了,李谟便禀告赵明诚。赵明诚此时刚接到调任湖州知州的任命状,便以此时已不是江宁地方官为由,推脱了这件事。李谟没办法,自己做主,设好埋伏,提前准备,最终遏制了这场兵变。可当李谟第二天去禀告赵明诚的时候,赵明诚已经连夜借绳索翻墙逃跑了。这件事的影响很坏,赵明诚也因此被罢了官,为时人所不耻。李清照虽是女子,但是也有着自己血性和胆识,对于临阵脱逃贪生怕死的行为肯定是极为不屑不耻的,可这个人偏偏是自己的丈夫。这让李清照陷入矛盾纠葛之中,她感到失望,但是又不好表达。另一方面,赵明诚自己也为此羞愧不已,李清照作为贤妻自然不会再去打击自己的丈夫。夫妻患难中再次见到真情,两人决定从此隐居,回归青州十年那般宁静的生活,李清照自然很是高兴。

  •  赵明诚此人没有大的才华,没有大的胆识,但又不失为一个杰出的金石专家,一个好丈夫。他为人谦和,对李清照的感情至死都未改变,即使李清照没有子嗣。这在当时是很是难得的。两宋之际,官员逃窜成风,连高宗皇帝都在没日没夜的四处逃窜,说起来赵明诚临阵脱逃其实并不稀奇。

  •  想不到的是,就在赵明诚和李清照准备隐居的时候,朝廷再次起用赵明诚,任为湖州知州。按官制,赵明诚先去建康觐见皇帝,李清照则负责运送文物。建炎三年七月底,李清照收到赵明诚的来信说自己病倒了,立刻日夜兼程感到建康。赵明诚感染伤寒,又由于用药不当,病情加重。这年八月十八,四十九岁的赵明诚撒手而去,留下李清照一人和大堆的文物,此时李清照四十六岁。

  • image.png

  •  赵明诚的死远比靖康之变给李清照的打击更大,从此李清照成了孤家寡人, 身边再没一个可以交心的人。李清照没有太多时间伤悲,建康很快陷落,她一个弱女子只有带着一大堆的文物跟着皇帝四处逃难。为了保全文物,李清照求了一切可以求的人,最终还是遗失不少,这让她心力交瘁。一个孤独的女人,带着繁重的文物跟着皇帝跑遍了大半个东南沿海,沿途艰难险阻,常人难以想象。其实,李清照带着的又何止是文物而已,他带着的是丈夫和自己的爱好,带着的是关于过去美好生活的甜蜜回忆。

  •  后来传来流言,说赵明诚曾经向金人献过一个玉壶。这让李清照很惶恐。为了显示自己的清白,李清照把自己的文物尽数献给朝廷,另一方面也希望朝廷可以保管好这些珍贵的文物。孰料文物运到剡州,又因为当地兵变遗失了,从此李清照连念想的东西都没有了。

  •  南方局势稍微,总算不用东奔西跑了。一人孀居的李清照需要一个坚实的肩膀来倚靠。流亡的日子里她吃够了苦,所以在南方安定下来的李清照也亟需一个人来安慰自己,陪自己渡过下半生。她不求那人才高八斗,不求那个人貌似潘安,不求那个人与她志趣相投,只求那个人对自己好,让自己不再孤单。

  •  关于张汝洲,大抵是个伪君子之类的人物。一开始道貌岸然,实际上是为了骗取李清照仅存的文物。两人结婚之后都感到受骗了,而李清照更为激烈和愤懑。她向朝廷举报张汝洲虚报举数入官,朝廷查实后将张汝洲革职流放柳州。而李清照本人也因为告丈夫不守妇道被关押。后得友人救助,只关了九天就放了。这三个月的婚姻对李清照的身心打击是巨大的,从此她变得心如死灰,生无所恋,怀着对以往的留恋,直至郁郁而终。

  •  晚年的李清照是孤独的,而这个孤独又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第一就是女性的孤独。女性的身份让她没有朋友,也无人理解,她的情思也无人能懂。她生活在社会的上层,而上层里全都是男人,男人们则用看一个怪物的眼光看李清照。晚年李清照的热衷国事,主张北伐恢复中原,作了很多慷慨激昂的诗词,对身为秦桧夫人的表姐不屑一顾,对于岳飞之死她失魂落魄,对于韩侂胄出使金国她又壮怀激烈。可是她一介女流,谁会在意她呢?谁能理解她呢?好友辛弃疾报国无门,尚有好友陈亮作伴,两人心心相映,而李清照可以向谁诉说呢?

  • image.png

  •  李清照的第二个孤独是思想上的孤独。她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她取得了很多人没有取得的成绩,她站在了学术的高峰上,四顾没有一个人。她看到了许多俗人看不到的东西,知道了许多人不知道的真理,她有着尼采般的孤独和悲哀。李清照曾经想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一个孙姓女孩,那女孩却以“才藻非女子事也”一口回绝了,这又让李清照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与李清照约同时的还有一位才女朱淑真,她一生都受到感情的折磨,因为所嫁非人,表现在词中是重重的忧愁怨嗟和孤独寂寞。朱淑真大胆的追求自由爱情,却不为礼教所容,抱恨而终,诗词遗稿也被父母付之一炬。事迹声名,湮没不彰。生不幸,死亦不幸。一个女性,是否该有独立的意识?是否该有学识?在李清照的思想世界里,只有她一个人。

  •  李清照的第三个孤独则是现实里的孤独。她晚年无子嗣,一人孀居,形单影只。一首《声声慢》是她晚年孤独生活的真实描述: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一个人寻寻觅觅,惶惶不可终日,这是孤独人的通病。又看见了大雁了,但已不是“雁子飞时,月满西楼”的雁了,故人早已逝。秋风萧瑟,黄花满地,天气转凉,可是又有谁安慰?谁来关心呢?这不尽的痛楚和孤独,又岂是一个愁字可以道尽的!

  •  绍兴二十五年,七十二岁的李清照与世长辞,永远的离开了给了幸福和痛苦的繁杂世界。留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淡淡愁绪,喜怒哀乐也随着满地堆积的黄花随风而去。